天天看點

人人都在談的 “資料驅動” 到底是什麼?

雷鋒網按:本文作者李玥(michael li),linkedin 資料科學和分析總負責人。本文根據 growingio 對李玥采訪内容編輯整理,原文發于growingio部落格和公衆号,授權釋出雷鋒網(公衆号:雷鋒網)。

linkedin 作為一家職業社交網站,通過人才招聘、廣告投放、付費訂閱等服務實作了盈利,這三項服務的背後實際上都有着資料分析的重要貢獻。linkedin 利用資料分析為所有職場人員作出迅捷、高質、高效的決策,提供具有指導意義的洞察和可規模化的解決方案。是以,商業資料分析不僅是一種科學,而且是實實在在可以為業務帶來價值的科學。

人人都在談的 “資料驅動” 到底是什麼?

  圖1:eoi架構

在 linkedin 内部,我們的團隊搭建了一個分析架構,用來推動商務分析價值的持續産生。這個eoi 架構從企業的長遠發展入手,針對核心任務、戰略任務、風險任務提出了助力(empower)、優化(optimize)、創新(innovate)三大思路。

那麼,linkedin 是如何執行這套分析架構的?又如何用資料來驅動增長?

一、助力:如何提升銷售的效率?

linkedin是全球最大的職場社交平台,有海量的人才資訊,比如某人某年某月在某公司做某崗位。有了這些資訊以後,linkedin就能知道人才在企業之間的流動情況;通過資訊整合,我們的團隊做出來人才流動畫闆。比如一家企業從a公司招聘了80名員工,流失了18名;通過人才流動畫闆,企業間人力資源的流動情況就非常清晰了。

人人都在談的 “資料驅動” 到底是什麼?

  圖2:人才流動畫闆

人才解決方案是linkedin b端業務的重要組成,以前銷售人員去預約企業的管理層非常困難,無論是打電話還是email都經常碰壁。現在 linkedin 的銷售人員隻需要在這個人才流動畫闆上搜尋目标企業,就可以清晰獲得對方的人才流動情況。銷售把這張圖發給目标客戶的管理層,這樣就很容易引起了對方的重視,預約成功率和簽單比率大幅度上升。

人人都在談的 “資料驅動” 到底是什麼?

  圖3:linkedin推出的企業榜單

在整合工作崗位投遞、linkedin企業首頁通路、人才檔案等資料的基礎上,linkedin還推出來《最受歡迎的100家企業雇主排行榜》。2012年一推出這張榜單就受到了極大關注,在linkedin上blog通路量排名第二。

人才是企業最核心的競争力,企業網站上人才資訊往往比資本更加具有敏感度。我們團隊還推出了《矽谷最具潛力的100家企業排行版》,2012年推出的榜單中已經有一半以上的企業實作ipo或者被收購,包括drobox 、pinterest等在内,可見資料分析的價值。

二、優化:如何找出目标使用者?

作為一個職場社交平台,大部分使用者都是免費使用 linkedin;但對于那些有進階需求的人群,linkedin 推出了付費訂閱服務。為了保持良好的使用者體驗,linkedin 并沒有給所有人都發推廣郵件;那麼留給我們的問題來了,如何找到這部分有需求的人群?

人人都在談的 “資料驅動” 到底是什麼?

  圖4:linkedin 三大類使用者資料

linkedin有三大類使用者資料,使用者個體資料、使用者行為資料和使用者網絡資料。使用者個體資料主要是使用者的一些基礎資訊,使用者行為資料是在使用者在linkedin産品上的使用情況;事實表明,使用者行為資料往往比使用者個體資料更加具有預測性。使用者網絡資料是一個social network的概念,同一個網絡裡面的人,共性更加強烈。

人人都在談的 “資料驅動” 到底是什麼?

  圖5:建立使用者傾向模型篩選目标人群

在這三大類資料的基礎上,分析部門建立了“使用者傾向模型”,篩選出有需求的目标人群。業務部門隻給這些篩選出來的目标人群推送“進階訂閱功能”營銷郵件,在不破壞使用者體驗的基礎上,取得了非常好的營收效果。

人人都在談的 “資料驅動” 到底是什麼?

  圖6:使用者傾向模型的效果

上圖最右側的灰色柱狀圖代表業務部門實際擷取的新付費使用者,其中10%和36%來源于使用者個體資料和使用者行為資料篩選的結果,剩下54%新付費使用者均來自于使用者傾向模型的作用。通過資料分析,使用者傾向模型使得業務部門的業績提升了100%以上,我認為這是最能直接展現資料分析價值的地方。

三、創新:如何提升訂單成功率?

不隻是全球最大的職場社交平台,linkedin 也是全球第二大 saas(企業級服務)企業,面向b端客戶提供人才解決方案、精準廣告等服務。差別于b2c業務,b2b業務的一個顯著點就是決策權集中在管理層,如何找到大客戶的核心決策者一直是b2b企業銷售的重點。

我認為linkedin在這方面具有先發優勢,因為linkedin上聚集了海量的職場人員資訊,我們創新的“大客戶興趣指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人人都在談的 “資料驅動” 到底是什麼?

  圖7:大客戶興趣指數模型

大客戶興趣指數,用來衡量企業級大客戶對于linkedin産品和服務的興趣程度。我将它拆解成兩個子模型:決策者模型和産品偏好模型。決策者模型用來評估使用者是企業決策者的可能系數,産品偏好模型用來分析使用者在linkedin上産品的使用程度,兩者結合起來就是“大客戶興趣指數”。

以往銷售人員要同時跟進很多客戶,而且銷售并不清晰哪些使用者是決策者,哪些使用者對我們産品感興趣。有了這個“大客戶興趣指數”以後,銷售人員就可以進行優先級排序。哪些客戶成單的可能性高?那些客戶值得我們多花些時間?銷售都心中有數。

人人都在談的 “資料驅動” 到底是什麼?

  圖8:大客戶興趣指數的效果

我将大客戶興趣指數分為低、中、高三種;大客戶興趣指數為“高”的使用者訂單成功率高達42%,是指數為“低”的客戶訂單成功率的兩倍。對于一家b2b企業,或者to b業務很大比重的企業,精準找到核心使用者、提升訂單成功率至關重要。

資料驅動并不是一步到位的,從資料到洞察,它是一個不斷進化的過程。對于所有的分析團隊來講,資料驅動都繞不過這四步:資料擷取、資料挖掘分析、商業預測以及商業決策。其中,資料擷取是基礎,商業決策的價值量最高。

資料驅動不能沒有資料分析工具,我結合自己多年分析經曆談了自己的看法。一個好的資料分析産品一定要簡單易用,讓資料工作從大到小,實作從冰山到冰棍的變化。同時,幾秒鐘就能拿到資料、大幅提升資料工作效率也是一款優秀資料産品的所必須具備的。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