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念叨千百遍的大資料,到底如何真正驅動企業營運?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衆号:中外管理雜志。文章内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企業最重要的思維,就是你要将現在已有的海量資料轉變成真正能夠驅動企業營運的能量。

嘉賓 | 國富資本董事長、原北京金融資産交易所總裁 熊焰山東紅領集團總裁 張蘊藍 浪潮國際執行總裁 胡海根 易觀總裁 劉怡

主持人 | 複旦大學管理學院教授 劉傑

整理|本刊記者 朱冬

大資料對社會具有革命性意義

劉傑:現在,大資料在業界和學術界都是非常時尚的話題,很多不同的場合都在舉辦大型的大資料論壇。大資料對整個社會都具有革命性的意義。怎麼了解大資料?

熊焰:資料是資訊數字化的展現,過去幾十年,特别是過去20年,資訊技術的高速發展,完全改變和颠覆了我們幾千年已經存在的生産模式和構造。大資料是資料量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所産生的一個裂變。我們正在迎來一個新的時代,姑且稱之為大資料時代。

胡海根:浪潮一直在it和大資料領域做積累,從大資料的概念來看,狹義地講它隻是資料發展到一定程度的一個調配,它有幾個特征:一是資料量大。二是資料結構複雜,包含結構化資料,圖形資料,視訊資料。三是增長速度呈爆炸性。四是資料價值比較難找。是以我們更多的是要關注資料。對企業而言,大資料應用有很多,但是怎麼将企業相關的大資料用好,在大資料發展過程中利用機會,把握好由資料到資訊到知識到價值這幾個關鍵的過程。

企業+大資料,突破口在哪裡?

劉傑:大家都在談大資料,而企業從哪裡開始做呢?

張蘊藍:山東紅領集團是非常傳統的企業,由于服裝定制依賴于傳統的經驗和機制方式,導緻定制變得成本非常高,成為隻有少數人享受的奢侈品。我們從2003年開始研究大資料與企業生産應用。舉個例子,我們有一個版型資料庫,紅領一天有三千多定制的版式服裝。以前我們是找高品質的版式,現在我們借助已積累的不同版型的大資料版式,之後通過資料庫實施出來非常精準的個性資料庫。另外,每個人都是設計師,可以自己設計衣服,直接通過網際網路對接我們的工廠,工廠就為你這一件來生産。此外,我們有一個非常龐大的款式資料庫,而且每年紅領都在更新,我們每一款衣服面料不一樣,款式不一樣,完全實作個性化。資料庫成功地将個性化融入到工業生産中。

劉怡:易觀也是大資料的實踐者。我們過去用人做分析,今天用資料做分析,未來可能還會用人工智能做分析,未來我們的分析師很有可能變成機器人。企業到底怎麼去經營和運作大資料?首先我覺得大資料和小資料實際上是不一樣的,小資料是給人去用的,它是給我們商業決策模型直接使用,而大資料就是給機器用的,它是生産在前,我們決策使用在後。

大資料是在作業流程中自然而然産生的副産品,用和不用它都在那兒。大資料有幾種應用場景:第一,大資料會被抽取、彙總,轉化成為小資料,各種彙總資料對接着人的各種各樣的模型。

第二,個人半幹預,資料是有自決策機制的,人先設定好若幹個準則,資料跟着準則去跑,在後面的營運過程中,資料自己會決策。比如今天在網際網路各種各樣的應用中,精準推送,智能比對,實際上都是在這種場景下進行的。還有一個場景是人無法幹預,無法了解資料關系,因為人是邏輯思維,邏輯關系,而資料不是邏輯性的,這時候人無法了解資料,資料才有了之後的人工智能等發展。而這三種根據應用場景有不同的權重群組合,在不同的企業其實都應該去設計這樣的組合。

然而過去三年我們在使用大資料過程中也遇到不少坑。第一,重技術、重硬體、輕應用,實際上大資料核心是應用,隻有确定應用之後回溯整個體系和架構,才有可能把事情做起來。第二,一談大資料,就容易追求算法的創新,但在過去幾十年核心算法很多,更多的都是在這些核心算法應用部署或是部署中的調配和适配過程中産生大量的創新,而不在核心算法上。這也的确使很多企業突出的重點不一樣。

我覺得特别重要的是人和資料的關系。大資料來了,一些人被替代掉,所有的權重交給機器和算法做,人是高端資料的解讀者,和對外宣傳思想和算法的傳播者,這樣慢慢地就可以把人和機器進行一個比較好的結合。

大資料應用如何更接地氣?

熊焰:站在投資人角度看待大資料和産業應用,會發現過去30年中國發展速度最快的行業就是it産業。但是今天的中國大資料産業,很有可能走出美國從來沒有過的模式、路徑,同時也可能出現連美國都沒有出現過的大資料領域的獨角獸公司,我們要有這個自信,因為這個可能非常大。

從大資料産業看,可能會遵從三個規律:一是所謂價值稀薄規律。資料量越大,其機關資料所對應的價值可能越小。二是價值複用規律,資料資源與我們以前見到過的所有實體資源、物體資源有很大的差别,一個蘋果我吃掉了你沒有了,而資料是你用我用大家都用,這個價值不是變小了而是增大了。三是價值累加。大資料有點像開礦,你一旦形成并占有了,日後随着時間的推移,它的價值鍊會逐年累加,邊際效應不是遞減,而是越來越大,是以這三個規律對大家在今後對大資料的使用上會起到一定作用。

根據我們觀察,目前在中國大資料細分行業,相對成功的是精準廣告,就是在網際網路上指導廣告投放的強度、力度和精準度這樣一整套的方法論和技術系統,以及其商業模式。再一個典型的細分應用就是金融行業的征信。現在很多銀行都在很努力地搜尋購買與它的貸款人信用相關的信用資料,類似情況也發生在保險公司。保險公司對于它的産品設計,它的客戶分級分類,以及風控要求對應的大資料上有很大的需求。

胡海根:大資料應用涉及方方面面,對于企業來說,首先要建一個屬于自己的硬體資源整合。類似一個服務,一套硬體系統,然後硬體系統上雲,上雲為自己建私有雲,也可以用外面的公有雲。有了雲之後就會有方方面面的标準化整合,進而形成新的資料體系。而老的資料同時帶着新的資料庫進行互聯。基于資料倉庫可以給上司作分析作決策,回報到智能上做個性化,形成第三步大資料的分析和應用。在第三步,業務要上雲,資源整合,資料整合,都要基于資料的分析。在這個産業鍊上,大量的分析廠商和我們在座的企業一起做,一起發生作用。但核心還是整合力量。

大資料共享,隐私和商業如何平衡?

劉傑:資料應用作為資源,還有資料的獨特性,就是可以再生,可以共享。但從商業角度看,如何做好個人隐私和商業的平衡?

劉怡:資料隐私确實是現在阻礙大資料産品發展的關鍵問題。資料隐私到底應該怎麼管理?其實,判斷是不是觸犯隐私,很重要的一點不是看他采集什麼資訊,最主要是看他怎麼應用資料,這是核心。有針對性的開放資料是我們每個人的權利,同時一個真正遵守商業規則的企業,也隻是選擇跟它直接有關系的資料進行進一步的增值,去優化其傳遞價值的過程,這是合理的資料使用,也是一個基本原則。而不是看什麼資料是隐私,一刀切是不合理的。因為大資料時代的核心,就是将點點滴滴的資料拿出來,通過計算,通過各種商業适配,最後再返給大家,讓大家享受到最好的一種生活和價值。但的确今天我們的立法剛剛推出來,後面還有很多細節需要落地。這些如果不完善,所有企業可能都不敢往前走。

發展大資料,複合型人才很關鍵

劉傑:在大資料利用方面,從企業角度可能要樹立這樣一個意識,究竟是懂業務的人重要還是懂技術的人重要,抑或都重要?這些人才是從哪裡引進的,還是自己培養的?

張蘊藍:我們的用人比較簡單,一個是内部培養,另一個是不斷招聘,通過獵頭招聘,基本上是以本地人為主,即使是外地人員,也要盡量全家都搬過來。

胡海根:我們每年招聘的大資料人才來自于兩方面:一個是全球社會招聘,另一個是校園招聘,專業以工科和管理人才為主。在未來發展中一定是多種專業融合。将來有一些人做管理,也有一些人做it,但是一定有一些人在這個領域裡做融合,這樣的人才将來在我們企業裡面才是頂尖人才,我們要把這種複合型的人才融合在一起。大資料屬于未來技術,既是技術,也是模式。未來每個企業,尤其是制造業有40%-60%的特性會展現出軟體行業的特色,我們未來預期既需要業務領域的專業人才,也需要it領域的專業人才。

本文轉自d1net(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