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濰坊惠民農作物種植合作社6535畝濟麥44喜獲豐收

作者:閃電新聞

齊魯網·閃電新聞6月24日訊 “合作社6500多畝濟麥44優質麥,預計後天全部收完,畝産600多公斤,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6月21日下午,見記者來到地裡,濰坊寒亭惠民農作物種植合作社理事長張萍從正在作業的聯合收割機上跳下來說,隻見他曬得黝黑的臉上洋溢着豐收的喜悅。他介紹說,今年麥子成熟得比往常年稍晚,6月18日以來趁着持續晴天,他帶領合作社農機手全部上陣,早上6點清理保養機子,8點上機,每天幹到晚上10點多,他已經好幾天沒回家了。“現在是虎口奪糧,我們在與時間賽跑,要一鼓作氣把6535畝小麥全部顆粒歸倉。”盡管連日勞累,但他臉上看不出絲毫疲憊,眼神中透着堅毅與自信。

濰坊惠民農作物種植合作社6535畝濟麥44喜獲豐收

一同來到小麥收獲現場的還有山東省農科院“舜耕科技”服務團作物所分團的小麥專家李豪聖研究員和大豆專家徐冉研究員,他們一是來調研小麥收獲情況,同時進行大豆播種技術指導。李豪聖用手搓了一把麥穗,點點頭說:“今年籽粒比較飽滿,産量和品質比去年應該都有提高。”據他介紹,濟麥44是山東省農科院作物所選育的強筋小麥新品種,該品種在産量與品質協調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一是品質突出:2017-2020連續4年達到國标和鄭商所優質強筋小麥标準,是目前優于美國硬紅冬的5個國産小麥品種之一,在2019年全國黃淮麥區小麥品質品質鑒評會上,被評為超強筋小麥。二是豐産性好:2020年在濰坊寒亭專家實打畝産766.62公斤,2021年在濱州鄒平千畝方實打畝産655.75公斤。三是抗病抗逆性好:抗條鏽病和白粉病。

濰坊惠民農作物種植合作社6535畝濟麥44喜獲豐收

“我們合作社非常認可這個品種,産量不低賣價比普通品種高不少,今年還要繼續種!”從2018年引種新品種到2020年種植6535畝,張萍講述了合作社從無到有,短短幾年時間發展成優質麥種植“領頭雁”的故事。

“三無”村支書到合作社理事長

2014年,張萍當選寒亭區高裡街道一空橋村支書,當時的一空橋村可是遠近出名的軟弱渙散村,一無資金,二無村辦企業,三無機動地,全村年集體收入不足3萬元,村民收入較低,村容村貌在全街道的排名比較落後。在高裡街道黨工委的指導下,他帶領鄉村們修路、整田、改善村容貌後,率先成立了惠民農作物種植合作社。經過幾年摸索,他認為依靠農業、發展農業,立足該村糧食生産的區位和資源優勢,推動生産由分散、粗放式向集約、規範化方向轉變是推動鄉村振興唯一可行的路子。2018年,他主動把個人注冊的合作社交給村黨支部,讓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經過研究,把村支部部分辦公室折合1%的股份入股合作社,作為合作社的辦公場所,同時吸納村民加入。

“我們這些常年種地的人種地都賺不到錢,他一個幹砂石生意沒種過地的人能帶領我們種地緻富?”合作社社員張冰對記者說,和他一樣,當時大部分村民對土地流轉、現金入股合作社還是心存顧慮的。一畝地流轉費1000元,種一年的糧食能賺夠流轉費嗎? “賺錢了大家夥分紅,賠錢了都算我頭上!”張萍說出的這番話擲地有聲。同時,他帶頭掏出現金入股,并親自擔任理事長。這好比給大家吃上了定心丸,先後有101位村民加入合作社,社員實際出資143萬元,村民變成了股東。就這樣,在村黨支部帶領下,大家齊心協力,分工協作,僅用3天時間就完成了全村1800畝土地的流轉。 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眼瞅着秋播馬上開始了,望着新流轉的這1800畝地,張萍陷入了沉思:種什麼小麥品種效益更好呢?與以往一樣仍然種普通小麥,那和老百姓種地相比效益也好不到哪裡去啊。

濰坊惠民農作物種植合作社6535畝濟麥44喜獲豐收

機緣巧合,山東省農科院作物所也正在為承辦國家黃淮北片優質強筋小麥品種展示會在全省選擇适合的種植基地。經過多次考察論證,全國優質強筋小麥品種展示會最終落戶一空橋村,這裡是以成為全市唯一的優質麥種植示範區。“濟麥44這個品種越冬抗寒性較好,分蘖率高,長得密,一畝地我們平均用種十二三斤,最少的隻用了11斤,普通老百姓種地則需要用到十六七斤。”張萍介紹說。從項目落地開始,寒亭區農技站站長劉磊經常到合作社進行技術指導,張萍和村兩委幹部,每天都要到示範基地檢視小麥生長情況。“我住在市區,每天早上5點起床,吃完飯就直奔地裡,這一大片地開着車轉下來至少40分鐘,小麥生長期260天,我哪天都得親自來看看才放心。”他說,長在地裡的麥子時刻都在他心裡裝着,哪裡缺水缺肥有病了,他們會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進行管理。

天有不測風雲。眼瞅着麥子豐收在望,寒亭地區卻下起了冰雹。“2019年6月5日!這一天我記得特别清楚,因為預計幾天後就要收麥子了。”說到這裡,他臉上浮現出當時的沮喪神情,“當時我正吃着飯,飯也吃不下去了,他們勸我别着急先吃飯,我屋裡屋外走來走去,心裡那個焦急,真是坐不住啊。”當天晚上,他決定,如果當年麥子沒收成了,先從家裡拿出180萬元給村民們先付流轉費。“我不能讓村民們受損失!我早些年做生意也賺錢了,掏出這些錢就當是回報社會。”老天不負有心人。好在冰雹并沒有對小麥産量造成多大影響,當年1800畝濟麥44畝産達到1200多斤,因為是優質強筋麥,每斤比普通小麥高0.1元,全部被山東魯研良種公司以訂單方式收購用于供應幾家大型面粉廠。

村民入股合作社第一年就迎來了開門紅:經營收入248萬多元,社員人均現金分紅1500元。2019年5月,全國優質強筋小麥新品種現場展示會和灘坊市糧食綠色高質觀摩會也在一空橋村成功召開,優質麥示範區項目順利通過國家驗收,一空橋村從一個寂寂無名的小鄉村一下子成為全國知名的濟麥44優質麥示範種植區。有了大規模種植優質麥的成功經驗,一空橋村充分發揮“領頭雁”作用,聯合獐羔埠村、北埠劉村、李家埠村流轉土地6535畝,組織村集體打造高标準農田。為了延長小麥産業鍊條,張萍帶頭籌措資金360餘萬元,建設占地4000平方米的強筋麥糧倉和占地1200平方米的石磨面粉加工工廠中的房間,合作社固定資産增值到1200萬元,實作“種植—倉儲—生産”小麥全産業鍊一體化開發。 “來,品嘗下我們種的濟麥44加工的面包。”張萍熱情地說,這是省農科院院專家用他們基地的面粉做的面包,而且村民們也普遍反映合作社給大家發的面粉筋道、有麥香味。

認準的路子一定要走下去記者觀察到,合作社收播幾乎是同步進行的,一邊收獲小麥一邊整地播種玉米或者大豆。從去年開始,合作社開始嘗試玉米大豆輪作模式,今年從省農科院作物所引種齊黃34大豆600畝。“大豆具有很好的固氮效果,一畝大豆可以固氮八公斤左右,相當于十八公斤的尿素,既降低了成本投入,又具有很好的生态效益。” 徐冉研究員介紹說,齊黃34是一個高蛋白高脂肪高産廣适的大豆新品種,豆腐産出率明顯高于其他大豆,做豆腐能多出0.5-1斤。“種出來優質大豆,接下來做豆制品的加工,這樣産業鍊拉長了,科技、生産、加工,形成一個全産業鍊的合作模式,實際上通過我們的技術,確定他們豐産豐收,既有好的生态效益,也有好的經濟效益。” 對于專家的建議,張萍連連點頭,更加清晰的種植模式發展藍圖正在他頭腦中逐漸形成。他認為,發展現代農業需要進一步轉變觀念,從以服務農業生産為主線逐漸轉變為農業生産、農民生活、農村生态為主,從以技術為主線逐漸轉變為以産品為主線的農技推廣。在服務中,要做到形式多樣化、内容全程化,既搞好産前資訊服務、技術教育訓練、農資供應,又要搞好産中技術指導和産後加工、營銷服務,通過服務領域延伸,推進農業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産和産業化經營。

濰坊惠民農作物種植合作社6535畝濟麥44喜獲豐收

經過幾年的探索實踐,在張萍的帶領下一空橋村已經形成了優質強筋小麥的産業優勢,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基礎好、産業化水準高,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以社帶農”的品牌效應。“合作社剛剛開過理事會議了,決定今年社員每股分紅3000元,另外還要讓沒入股的村民都入股,在共同緻富的路上,不能讓給一個村民掉隊!”他說完這番話,又上了聯合收割機,熟練駕駛着機子揚塵而去,預計他和農機手們今晚要幹到11點。

夕陽西下,天邊的晚霞染紅了半邊天。在已經播種的土地裡,新出土的豆苗被鍍上了一圈金邊,正在吐露新的生機……

閃電新聞記者 宋儒雅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