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魯邦三世風雲錄(三) - 魯邦對猴子拳

作者:AniTama
魯邦三世風雲錄(三) - 魯邦對猴子拳

作者:阿迪/anitama 封面來源:《魯邦三世》

前兩回我們側面說了說《魯邦三世》這個系列的狀況和影響,這回我們正面說說系列的曆史。

以前說過最開始的原作本身不長,将近兩年就結束的周刊漫畫。原作1967年開始的,過半時在1968年有人看上這個動起了動畫化的腦筋,這個公司叫東京電影。現在叫這名字的公司已經沒有了被兼并了,有不看老片但還是對這名眼熟的是因為到五年前為止,柯南的名義上的制片廠還是記作這個名。

我們知道每周正常放送半小時的電視動畫這種形式是1963年開始的,之前主市場在電影院。每周一回在技術上成為現實後就推動了第一次動畫風潮,進而動畫制片廠也就猛增,東京電影就是在這波裡于1964年設立的。

但是出師第一戰就吃癟了。想來也是理所當然的,當時那整個電視動畫的大環境下就是誰都沒建立過經驗體系的,早點撞個牆早點睡醒是好事。東京電影就要改革體制,有個管經營的公司再有個管幹活的公司,兩邊分開來就好多了。

當時老牌廠如東映動畫已經在這麼幹了,動畫作品制作後交給母公司東映經營,雖然東映本身的事業範圍倒遠不局限于動畫。動畫産業現在已經爛大街的多重承包構造的早期雛形思路之一就是這個了,這個其實最初衷是借鑒電影産業的,制片廠别直接賣片給電視台了。電影産業不是制片廠直接賣成品給電影院的,中間有個步驟稱配給也就是發行,電影産業最賺錢的大佬就是發行公司這一層。

東京電影的創立者叫藤岡禮,他在東映動畫有個熟人楠部大吉郎剛鬧獨立了,藤岡想趁機把他收到賬下,但是人家不想幹。藤岡又思路一轉,鼓動他說你自立稱王呗,然後咱倆結盟。楠部被他說動了,打回東映動畫内部又挖了幾個牆角,帶着挖出來的四個人在1965年末建立了個小公司叫a制片廠。

東京電影出點子出錢,a制片廠出人出手藝,完工後成品再由東京電影拿出去賣,這個業務合作關系就這樣成立了。它倆是沒有建立資本關系的,當然了剛吃過癟的東京電影也沒這個能力。這個a制片廠就是後來的新銳動畫,拍《哆啦a夢》的那個廠,不過這後話就不是我們要說的内容範圍了。

1968年東京電影打起魯邦三世動畫化的主意,當然也拉上了a制片廠。本來也是沒多大打算,就打算做出個短電影由東寶來發行,隻作個跟哪個大作捆綁上映的附屬作品。

但是找東寶談之前就先在原作者那兒出問題了。原作者表示你們懂什麼叫青年漫畫麼,我走上這條路當初就沒做過跟動畫扯上關系的打算,告訴你我看動畫不爽很久了。

說起來這個原作者啊,雖然是日本人但筆名怎麼看怎麼是洋人,還長得像草帽小子他們家遠房親戚。這筆名不是自己起的,是魯邦的出版社雙葉社丢給他的,可把他坑慘了後來出名了觀衆都隻知道這個洋名了。洋名翻譯過來就叫猴子拳,我們也跟着這麼叫好了。

藤岡就費盡心思要給猴子拳老師做說服,最後沒辦法了丢出來個大招,老師啊我們先賠本制作個樣片出來給你看,你起碼看過再說成不成。第二年,樣片一出來猴子拳老師就被攻略了,内牛滿面啊今日方知動畫之藝術神韻啊,動畫化就有勞列位了我準了。

現在萬事大吉了可以開始了,啊沒有。結果電影界大佬東寶表示,找我們發行的片多了去了你的這個我看不上。于是這意味着,轟轟烈烈搞了一年的魯邦動畫化企劃果斷吹了。

這樣下去那賠本的樣片可就真的要賠本了,路開始走了回不了頭了啊。怎麼辦,那換條路總成吧,于是去找電視台了。

這就是現代觀衆在第一時間不好順利了解的思路,要動畫化不是理所當然一開始就找電視台嗎。是以之前解釋了那麼些背景,第一動畫業電影是主流電視剛起步,第二東京電影打進電視放送界剛吃了癟,第三魯邦這題材本身不算動畫化的好選擇。

這一拖又是兩年,還得改進出一個電視版的樣片。這回終于有個電視台應聲了,是地處關西的讀賣電視台,隸屬日本電視台系列的放送網。雖然不是在京城的核心電視台,但也非常不錯了屬于民營電視台中的第二梯隊,關于日本的幾百個電視台這一整個行業的大緻制度啊,可以留意這個雜志的商業欄目在連載的專題以後會詳細點說。

監督由樣片的監督大隅正秋繼續擔任,雖然那時候還不正式叫監督啊頂多就叫演出。這回可是躊躇滿志了,大隅麾下集結了a制片廠的一批手藝人,而上司也就是東京電影的藤岡總裁嘛就做制片人了,小型制片廠的經營高層親自做個制片人的情況是很常見的。

原作是青年漫畫嘛,那動畫化所設想的觀衆群也就年齡高啦,大隅要幹的是自己心目中的一種藝術作品,不但國小生觀衆他看不上連中學生也看不上。這就意味着一件事,脫離着商業而運作。

藝術還是生意的沖突是類似行業也都從來沒絕迹過的課題,但這回顯然是走極端了。大隅是前線制作者确實隻用考慮作品本身的事,而藤岡作為經營者卻也對他毫無匡正徹底支援,這對從業者們來說是一個要感念知遇之恩的好上司的例子,對公司來說就真是作死了。

事情本來不是講對錯而講時機,什麼點幹什麼事,時機不對萬事皆廢,華夏哲學群經之首提出的理論在這兒又應了一回。當時的動畫産業是收視率至上主義時代,這個可以看看商業欄目所連載專題的第七回。收視率至上主義時代有兩件鐵律,第一是收視率是硬性名額,第二是動畫這種制作形式的觀衆是兒童。這兩條的深入人心其實是到現在也存在感還算強的,在正常人眼中依然是成立的,在動畫宅眼中大多不成立不過咱要有自知自明啊,别産生咱是正常人的錯覺啊。

在這樣的時代中1971年開始的《魯邦三世》電視版,現在稱為系列的第一期,或者按我朝的習慣叫第一部,按洋鬼子的習慣叫第一季也成。

第一話就理所當然吃癟,世帶收視率6.5%。世帶收視率到底是個什麼定義怎麼測查的又怎麼計算的,這個也是商業欄目的連載專題要解釋的範圍,現在在這兒就說個大緻概念。

放送時段是在周日晚上七點鐘,屬于休假日的黃金檔。在那個年代,這種性質的時段世帶收視率平均值達到15%的片就算有夠人氣。要是更高平均到20%當然很高啦,那往下呢,平均10%以上也成,兩位數對黃金檔就還算合格的還不會叫你滾蛋。一位數那可就沒得懷疑地屬于肅清對象範圍了,制片廠随時被電視台請喝茶都該心裡有數。這還算客氣的,直接一紙文書下來說這片砍了沒你事了就此别過,那其實還比較正常。

讀賣電視台就屬于比較文明的那種,六點五是挺低的,沒事觀衆是有滞後反應的,沒作聲。結果後面何止六點五,在這基礎上直接打五折了。沒事,讀賣還是沉得住氣沒直接下刀子,文明人嘛先請東京電影的人來喝杯茶,這杯茶放的什麼葉我們下回接着說。

魯邦三世風雲錄(三) - 魯邦對猴子拳

本文僅供anitama發表,任何機關或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本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官方網站:http://www.anitama.cn

官方微網誌:@animetamashii

微信公衆号:anitama0815

原文: m.anitama.cn/article/ec9a7bf076d47c67?utm_source=toutiao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