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讀
将時間線拉長至1992年南玻a上市之時,長達24年的發展曆程中,南玻a的股權結構不斷分散化,如今被資本圍獵的命運或早已有迹可循。
有關南玻a(000012.sz)的人事震動亂局還未平息,作為監管機構的深交所卻連日發聲,問題直指原管理層曾南、吳國斌與前海人壽方在此次事件中是否存有一些違法違規之處。
11月17日,深交所向南玻a下發了兩封問詢函,主要涉及内容便是連日來,原管理團隊與前海人壽方對外披露的有關股權激勵方案内幕,且要求前海人壽解釋目前行為是否符合險資投資股權的有關辦法。
高管離職、前途難測,眼下,南玻a正在經曆上市以來前所未有的巨震。
昔日貴族
南玻集團可謂銜玉而生。1984年,南玻集團前身“中國南方玻璃有限公司”成立,為中外合資企業,注冊資金50萬美元。初始的四家股東聲名顯赫,分别為香港招商輪船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建材工業集團(下稱深圳建材)、中國北方工業公司(下稱北方工業)、廣東國際信托投資公司(下稱廣東信托)。
其後,公司進行股份制改革,并在1992年實作a、b股同時上市,成為中國最早的上市公司之一。
在上市之時,南玻a的股權結構便十分分散,分别為深圳建材、北方工業、招商局控股有限公司(下稱招商局)、廣東信托,持股比例分别為15.36%、15.36%、13.39%、11.97%。
招商局官網顯示,2001年,其逐漸退出了鋼鐵、玻璃等自身無競争優勢的業務。也從此開始,招商局逐漸減持其所持南玻a股份,在前十大股東中消失。而除了北方工業外,上市之初的其他幾個大股東也均從南玻a曆史中消失。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資料,随着股權分置改革結束,南玻a重要股東伴随着限售股份解禁開始一路減持。
此外, 2007年,中信證券和平安信托通過增發介入南玻a,不過二者自2010年退出。
實際上,到2011年至2015年前海人壽舉牌前,南玻a的股權分布保持較為穩定的結構。北方工業、新通産實業開發有限公司(下稱新通産)、深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下稱新國際)三家以3%左右的持股比占據了前三大股東席位。
但前海人壽的敲門打破了這漫長的20多年的股權分散格局。
自2015年3月開始買入,目前,前海人壽及其一緻行動人共持有南玻a24.39%股份。
前海人壽何以看中南玻a?北京一位原上市公司董事長對記者分析稱,在目前流動性泛濫的情況下,資金無處可去,隻能在金融系統内部空轉,是以聰明的資本開始挑選質地好的标的,将資本落到實處。
事實上,作為玻璃行業的龍頭公司,雖然遭遇行業景氣度下滑等不利因素,但2016年以來,南玻a的經營業績實作逆勢增長,三季報資料顯示,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7.1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81%。
“同萬科的狀況類似,股權分散無實際控制人、經營良好、現金流穩定的公司,在目前資産荒的背景下,更容易成為資本獵物。”北京一家私募機構合夥人指出。
争端爆發始末
在高管集體辭職之前,作為控股股東的前海人壽與管理層之間的沖突并未公開化。
事實上,8月23日,在接受機構調研時被問及前海人壽對公司有何影響,原董秘丁九如回應,“目前對公司經營沒有什麼影響。從公司來講,不管股東結構如何調整,曾董事長及集團管理層都将履行好職業經理人角色,把公司經營好。”
而前海人壽也一直在扮演财務投資者的角色。其在數次舉牌時均表示,增持理由為看好公司未來發展。
“實際控制人不可能長期不介入公司營運,不可能不實施自己的戰略意圖。這種意圖很可能跟經營團隊原來的戰略規劃、發展理念有沖突,是以出現現在這種局面倒是必然。即使前海人壽僅僅是投資,也存在是否信任經營團隊的問題。”前述原上市公司董事長認為。
該人士補充說,“根據現在的上市公司治理結構,控股股東肯定是管理層的老闆,管理層肯定得服從控股股東,要不然管理層不可能生存下去。”
而在11月17日市場上廣泛傳播着的一份中國南玻集團有限公司下發的《告全體員工書》,最終也被證明并非南玻a所發。
本文轉自d1net(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