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豆瓣8.6《天倫之旅》:不止是溫情的家庭“和解”電影那麼簡單主角定位:細節刻畫呈現人物本質,關系疏遠和摯愛離去早已命中注定結局本質:看似上揚的結局,實則為悲劇的既定事實和家庭關系走向埋下伏筆主題呈現:較之溫情,這部電影更多着墨在"自我檢討"

作者:光影漸隐

今年已經77歲的的羅伯特·德尼羅早在2003年就被美國電影學會授予"終身成就獎",出道伊始他便憑借與馬丁·斯科塞斯首度合作的《窮街陋巷》赢得了紐約影評人協會獎和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獎。在那之後,他既可以在電影中化作心狠手辣的黑幫分子,也可以出演《老大靠邊閃》和《拜見嶽父嶽母》類似作品中的喜劇角色。

在不久前的《愛爾蘭人》中,德尼羅飾演的角色首度将自己過往的作品風格做了一定程度的融彙和混合——一位年邁的"油漆工",一個不被接受的父親。而在純粹的家庭電影方面,德尼羅表現較為出色的當屬今天要點評的這部《天倫之旅》。

豆瓣8.6《天倫之旅》:不止是溫情的家庭“和解”電影那麼簡單主角定位:細節刻畫呈現人物本質,關系疏遠和摯愛離去早已命中注定結局本質:看似上揚的結局,實則為悲劇的既定事實和家庭關系走向埋下伏筆主題呈現:較之溫情,這部電影更多着墨在"自我檢討"

電影講述了年邁的弗蘭克在妻子去世後短短8個月的時間裡,逐漸發覺自己和孩子們的距離越來越遠,最明顯的表現莫過于最近的一次家庭聚會居然被四個孩子同時爽約,所精心準備的上好的食材被浪費、晚宴被取消。為了拉近自己和孩子們的距離和找到變疏遠的真正原因,弗蘭克不顧醫生的勸阻獨自踏上了"突擊拜訪"四個孩子的旅程。然而、、以及,無一不在給老人的"求索之路"增加難度和更大的困惑。老人在歸家的圖中發病入院,當孩子們都聚集在病床前的時候還是不見最心愛的小兒子的身影,知道這個時候他才被告知:小兒子已經去世了。

就是這樣一部融合了"公路片"和"家庭片"的電影,在國内和北美的口碑卻呈現出較大的差異。國内觀衆給出的觀影感受大多聚集在家庭和親子關系這一層面上,而國外觀衆則更多結合本土的文化和家庭觀念來看待這部電影。

豆瓣8.6《天倫之旅》:不止是溫情的家庭“和解”電影那麼簡單主角定位:細節刻畫呈現人物本質,關系疏遠和摯愛離去早已命中注定結局本質:看似上揚的結局,實則為悲劇的既定事實和家庭關系走向埋下伏筆主題呈現:較之溫情,這部電影更多着墨在"自我檢討"

但這樣一部集合了家庭沖突、生離死别、尋求和解等元素的電影,其結局的指向性也并非正常家庭題材電影所呈現的溫情。文章接下來就從主角定位、結局本質和主題呈現3個角度去分析,這部讓很多觀衆熱淚盈眶的《天倫之旅》究竟想表達關于"親子"的哪一方面問題。

德尼羅飾演的這位"孤寡"老人并沒有單一地通過情節推動和回溯去塑造人物,而是通過一段短對話和場景去填充出一個相對完整且豐富立體的形象——不單純是父親,更是生活中随處可見的人。他有屬于自己的相處原則和方法,也有比較固執和主觀的判斷标準,這些在梳理幾個段落後便可見分曉。

第一處:和路人的溝通

老頭坐在車上的時候讓對面的女性路人猜自己的職業,路人因無法給出正确的答案(或者說幹脆對這個問題不感興趣,也可以了解為對陌生人的"零耐心")而心生煩躁,老頭卻始終表現出樂在其中——他的愉悅體驗全部建立在主觀感受上,全然不顧别人的舉動和反應。

豆瓣8.6《天倫之旅》:不止是溫情的家庭“和解”電影那麼簡單主角定位:細節刻畫呈現人物本質,關系疏遠和摯愛離去早已命中注定結局本質:看似上揚的結局,實則為悲劇的既定事實和家庭關系走向埋下伏筆主題呈現:較之溫情,這部電影更多着墨在"自我檢討"

其實從這一點就可以很直覺地看出,這個老頭是一個非常自我的人。而且在電影中,關于他和妻子之間的溝通交流也給過不少直接、間接的描述,其中最明顯的一點莫過于,孩子們會将自己的生活近況和心中所想及時地和母親溝通,但老頭作為父親卻一無所知。這就意味着,他的孩子和他的妻子同時關閉了"向他溝通",妻子在世時的老頭一直單純地将這些歸結為"你們的媽媽更能了解你們,是以你們什麼都不跟我說",卻從來不考慮是不是自己接收資訊和釋放信号的能力出了問題。

第二處:畫家v.s.油漆工

在電影中,當小兒子說到自己的夢想時,painter這個詞在老頭的認知裡第一反應是油漆工,而他也選擇第一時間将自己的反應表現出來并毫不避諱自己的想法,卻全然不顧孩子想表達的其實是"畫家"。在英文中有很多單詞會造成歧義固然是原因之一,但老頭的主觀卻由此可略見一斑。而且表現出的行為隻是一種具象化的人格表達,老頭的專制和蠻橫給子女造成的壓力在後面的情節中也有所展現。

更讓人心酸的是,在得知小兒子的死訊後,他出現的幻覺和想象中的對話足以說明:她一直都知道自己的問題出現在哪裡,但從來也沒做出任何改變。直到愛子離世,他才肯承認自己的錯誤,但為時晚矣。

豆瓣8.6《天倫之旅》:不止是溫情的家庭“和解”電影那麼簡單主角定位:細節刻畫呈現人物本質,關系疏遠和摯愛離去早已命中注定結局本質:看似上揚的結局,實則為悲劇的既定事實和家庭關系走向埋下伏筆主題呈現:較之溫情,這部電影更多着墨在"自我檢討"

第三處:對流浪者的施舍

原本老頭的善意之舉看起來很暖心——無論是對于受惠者還是觀衆而言,都是如此。但老頭突然一句"你該說聲謝謝"卻讓人很是抓狂,尤其是站在他對面的那個流浪少年。即便忽略掉少年本身看起來很敏感這一點,老頭對回報和肯定的強求也足以看出他的強勢和專制。

從上面幾個細節可以看出,之是以花如此多筆墨和力氣去塑造這個人物,就是為了讓他的主觀、自我、專制、蠻橫等負面的形象逐漸趨于完整。這樣的性格單拎出來在生活中很常見,但将如此多負面特質放在一個人身上,就是要從"性格決定命運"這個角度為人物鍍上一層宿命色彩。摯愛的離去是命中注定,兒女的疏遠是大勢所趨,這一切的一切本就因為:從一開始,老頭自己身上就存在很大問題。

豆瓣8.6《天倫之旅》:不止是溫情的家庭“和解”電影那麼簡單主角定位:細節刻畫呈現人物本質,關系疏遠和摯愛離去早已命中注定結局本質:看似上揚的結局,實則為悲劇的既定事實和家庭關系走向埋下伏筆主題呈現:較之溫情,這部電影更多着墨在"自我檢討"

電影最後,老頭知道并接受了小兒子去世這一事實,并且也在新一輪的家庭聚會中得到了剩下幾位子女的到來和陪伴。但是故事的結尾卻是在老頭和已故小兒子留下的畫作之間進行鏡頭排程,這再一次提醒觀衆老頭曾經多年固執己見的"望子成龍"得到了一個怎樣的結果。

回溯一下整個劇情的大概,老頭的幾個孩子分别有着屬于自己的家庭問題和個人問題——貌合神離處在破碎邊緣的婚姻;郁郁不得志退而求其次的事業選擇;同性取向的生活模式。這樁樁件件似乎都沒有辦法得到老頭的認可,有些甚至連基本的了解無法奢求。試想一下,如果不是老頭身患重病?如果不是小兒子離開人世?在面對這些既定事實時,以老頭本人一貫的思維模式和做事原則,會不會挨家挨戶地掀起一場又一場家庭戰争,結果不得而知。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所有這些情況都是在老頭獨自、擅自橫穿美國,私自拜訪各個子女後才知曉的。也就是說,他是"主動"擷取的這些資訊,沒有一件是被主動告知。

豆瓣8.6《天倫之旅》:不止是溫情的家庭“和解”電影那麼簡單主角定位:細節刻畫呈現人物本質,關系疏遠和摯愛離去早已命中注定結局本質:看似上揚的結局,實則為悲劇的既定事實和家庭關系走向埋下伏筆主題呈現:較之溫情,這部電影更多着墨在"自我檢討"

老人最後放棄了和兒女們計較,很大程度不是因為改變,更多是出于害怕繼續失去,害怕事态不受控制,害怕得來不易的溫暖景象再度化為泡影。從一開始他和路人的對話就可以看出,這個家一直是靠着他做電線工維持的生活,孩子們能有今天的成就看起來也是得益于他的經濟收益。從頭到尾,他都忽略了家人的内心感受,小小的仁慈"你們母親的火雞一直烤得很過火"(但是我不說)就已經是他的極限了。這樣的思維定式很難改變,他能做到的最大程度的讓步就是前面說的"不再較真"。

兒女們會因為弟弟的離開變得習慣和父親溝通嗎?

老頭會因為一場家庭變故轉變自己所有的思想和行為嗎?

這個家庭幾十年來被預設的模式會在朝夕之間得到改變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是以這部電影的最後僅僅停留在一頓飯,而沒有對其他人今後的生活進行一絲一毫的着墨,因為有些事從一開始就注定不會出現,出現也不會長久。從這一點上來說,《天倫之旅》這種"溫柔的殘忍"相對比較寫實,較之一件事改變所有人、磨掉所有痕迹的劇本看起來更加真實。

說到這裡,似乎大部分的槍口都對準了父輩的問題所在。但這部電影本身傳遞出的訊息,并不偏頗哪一方,作為子女的四個孩子本身也各有各的問題。而身為父親,在看透這些問題之後選擇将最後的體面留給子女,也留給自己——不說破,給每個人都留下一封信。這樣的處理方式展現出父親本身的優點所在,以及子女們相對脆弱的自尊心。

溝通是雙向的,無論是從大家的回憶還是老頭的夢中都可以看出,當這些孩子在小的時候和父親溝通受阻後,沒有一個采取進一步的行動。唯獨小兒子這些年一直默默努力,試圖向父親證明自己,但這也隻是行動式并以結果為導向的溝通方式,并非語言上及時有效的交流。

豆瓣8.6《天倫之旅》:不止是溫情的家庭“和解”電影那麼簡單主角定位:細節刻畫呈現人物本質,關系疏遠和摯愛離去早已命中注定結局本質:看似上揚的結局,實則為悲劇的既定事實和家庭關系走向埋下伏筆主題呈現:較之溫情,這部電影更多着墨在"自我檢討"

父親固然有自己的問題,就像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和自己父母"說不通"的時候。就此按下靜音鍵?還是挑選合适的時機繼續嘗試?這是電影留給身為父母、子女的每一位觀衆的問題。

尤其電影最後出現的那副印象畫風的大衛遺作——一條條錯落有緻的電線在電線杆之間。這就說明身為孩子,父親的工作和對家庭的貢獻是被看在眼裡、記在心上的。父母子女之間的共鳴是與生俱來的,又是誰一次次關上自己的心門?又是誰在一次兩次無效溝通後就放棄了親情?如果一段關系走到末路,真的隻有一方需要承擔責任嗎?

在看到兒子的畫後,爸爸故作鎮定的假象下内心明顯被震撼到——原來他一直希望被認可、被了解的事情,從來也沒被忘記,也沒有被忽略。沒有天生的隔閡和誤會,無論怎樣的結局,都是在雙反共同作用下造成的。父母子女之間,亦是如此。

年紀越來越大的德尼羅悄然轉型,從《天倫之旅》中看似堅強實則無助的父親,再到《愛爾蘭人》中那個終其一生保護家人的男人,最後卻得到女兒輕蔑不解的一句:

"來自誰的傷害?"
豆瓣8.6《天倫之旅》:不止是溫情的家庭“和解”電影那麼簡單主角定位:細節刻畫呈現人物本質,關系疏遠和摯愛離去早已命中注定結局本質:看似上揚的結局,實則為悲劇的既定事實和家庭關系走向埋下伏筆主題呈現:較之溫情,這部電影更多着墨在"自我檢討"

這些題材的電影或電影中的支線情節,無一不在強調着溝通及時的重要性往往大于所謂的"有效性"。就像《天倫之旅》這部電影的英文原名《everybody's fine》一樣,誰也不想走到最後,無論多久沒見、無論之間有多少誤會、無論再見的時候問什麼問題,得到的永遠隻是一句"我很好"這樣客套又疏離的答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