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的标準化剛剛起步,規模商用更是要到幾年之後,不過這并不妨礙世界各國營運商、通信廠商對5g的熱切關注。在近日舉行的第一屆全球5g大會上,來自世界各國的電信專家、行業媒體圍繞5g的發展現狀和未來趨勢展開了廣泛的讨論。
對于5g的商用發展前景,愛立信副總裁兼标準化和行業部全球主管jan färjh在接受飛象網記者采訪時表示,有不少國家已經宣布會在2020年前部署商用或試商用5g網絡,不過早期的測試系統并不能滿足市場對5g的所有要求,充分探索5g在各個行業中的應用才是重中之重。
jan färjh告訴記者,5g無線方面的标準化才剛剛開始,隻有技術标準确定以後,5g才能進入普及階段,進而産生規模效應。“3gpp在2016年4月召開了5g标準化首次正式大會,這意味着5g标準化工作已經啟動。”jan färjh說,“愛立信是送出文稿數量最多的公司之一,我們的5g研究工作與3gpp時間表保持同步。”
技術碎片化不是大問題
在5g領域,愛立信是位居全球上司性地位的廠商,曾在2016年巴展現場示範了5g無線原型系統。該系統工作在15ghz頻段,采用多使用者和大規模mimo來增加下行吞吐量,實作了20-25gbps的峰值速率。該系統還采用了先進的波束追蹤功能,在毫米波頻段可以確定使用者在網絡内移動時仍保持高性能和可靠性。
jan färjh表示,借助波束追蹤功能,愛立信5g無線原型系統能夠追蹤指定終端的位置和運動情況,并且能夠實時從多個波束中找出對該終端而言位于最佳方向的一個波束,進而確定可靠的連接配接。“這些波束可來自多個發射點,無論使用者處于靜止狀态還是移動狀态,都能確定高品質的網絡性能和使用者體驗。”jan färjh說。
目前各國對5g的頻段有不同的考慮,商用步伐較快的地區應用高頻段較多,是以愛立信在高頻段取得的成就更多一些。通過5g測試床和無線原型系統的測試,愛立信深入研究了無線信号在高頻段頻譜上的傳播特性,為5g高頻段應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不過低頻段具有很好的覆寫優勢,适合低功耗大規模部署場景,例如海量的機器連接配接場景。而高頻段能夠提供更高的傳輸速率,适合熱點地區的高容量需求,但是覆寫性能較差,需要更密集的網絡部署。
“愛立信并沒有刻意區分高低頻段研發的優先次序。”jan färjh說,“我們也在開展5g低頻段的研究測試工作。”
在2020年5g标準最終确定之前,有不少國家和地區計劃或者正在開展5g技術試驗。比如美國verizon計劃在2016年測試5g系統、2017年部署試商用,南韓和日本分别計劃于2018年冬季奧運會、2020年夏季奧運會期間推出商用5g業務。中國移動也計劃在2018年推出5g試商用網絡。為此業内一些專家開始擔心5g産業會走向分裂,出現技術碎片化等問題。jan färjh則認為這不是一個大問題,他認為從此次5g大會來看,各方在技術方向上還是高度一緻的,而且早期的測試系統并不能滿足5g的所有特征。
探索行業應用至關重要
5g要取得商業上的成功,業界的一緻認識是需要與各行各業深入結合,在支援行業應用發展的同時拓展5g自身的成長空間。jan f?rjh表示,愛立信早已開始與各行業各業攜手探索5g的應用需求。在2015年初,愛立信就與多個重要的行業合作夥伴、重點大學以及研究機構啟動了“瑞典5g”研究項目。随後,這個項目擴大為“歐洲5g”。
“愛立信重點開展的行業試點包括交通和汽車、物聯網、能源和電力公司、安全和安保以及公共基礎設施和零售業。”jan färjh說。
比如,為了減少礦山作業的危險性,愛立信率先實作了遠端控制挖掘機。操作人員可以從數千公裡以外的地方操控挖掘機工作,并且可以對現場回報回來的阻力等進行感覺。項目初期,基于新技術和現有技術的5g開發系統将遠端控制沃爾沃卡車,運輸boliden公司旗下礦山出産的礦石。2016年4月,愛立信還在瑞典總部的西斯塔科技園區測試了世界上第一輛搭載了5g技術的無人駕駛通勤公共汽車。這輛公共汽車搭載了愛立信研發的5g技術元件,利用5g技術的低延遲、高帶寬、區域覆寫彈性化,實時将行駛視訊和車的位置資料傳輸給遠端控制中心,并将相關資料存儲在愛立信的雲端。
在2016年巴展期間,愛立信展出了多個5g相關行業案例。包括通過無線寬帶網絡遠端控制2500公裡以外的無人機,依托智能系統和無線網絡控制的5g雲機器人等。愛立信還聯合abb開發了遠端操控的5g工業機械臂,當機械臂安裝的鑽頭觸碰到鋼闆開始鑽孔,遠端控制人員可以通過操作杆真實地感受到阻力、觸碰鋼闆的手感等。基于高性能通信網絡,即使操控人員遠在2500公裡以外,也會獲得實時的觸覺回報。“這需要極高的資料傳輸速率和極低的時延,承擔資料傳輸任務的正是5g網絡。”jan färjh說。
要滿足各行各業千變萬化的需求,5g系統必須具備按需組網能力,利用邏輯而非實體資源,為不斷變化的使用者需求進行調整,并快速滿足新型應用需求的新服務,這就是所謂的“網絡即服務”。從實作原理來看,“網絡即服務”主要利用虛拟化技術,将網絡實體基礎設施資源根據場景需求虛拟化為多個互相獨立的平行“網絡切片”,這需要運用雲計算、軟體定義網絡(sdn)和網絡功能虛拟化(nfv)等技術。
“到2020年,愛立信的核心網都将支援網絡切片。”jan färjh說。
積極參與中國5g創新
由于國内市場需求旺盛,中國從國家層面到營運商層面,對于發展5g一直表現得非常積極,愛立信則是中國5g創新的主要支援者和參與者。
jan färjh告訴記者,愛立信和中國移動保持着長期密切的技術交流和合作。在2016年巴展期間,愛立信宣布正式加入中國移動5g聯合創新中心,雙方在未來網絡轉型和5g研發上達成了廣泛的合作協定,圍繞novonet、開放nfv實驗室、nb-iot、5g ran架構等開展了大量的合作。涉及到的工作内容主要分為兩方面,一是圍繞物聯網、車聯網、工業網際網路等5g應用展開,二是圍繞網絡架構展開,共同探索如何建構更具彈性、可擴充性和快速響應的移動寬帶網絡。
2016年初,工信部宣布正式啟動5g技術試驗,愛立信也參與其中。愛立信已将5g測試床搬到了北京實驗室,與工信部聯合開展測試。
本文轉自d1net(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