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藝複工
在萌娃、親子真人秀的節目熱潮過後,市場仍在等待新的節目形式為親子節目添柴加火。由廣東省教育廳指導、廣東廣播電視台珠江頻道制作,阮星航主持,黎瑞恩、東山少爺、張瑩等親子大咖參與,10集原創親子綜藝《人細鬼大》在春節前已經登陸本土。疫情期間,節目短暫停錄,本周日(3月22日)節目複錄,并于珠江頻道每周六21:40準時與觀衆見面。
《人細鬼大》設立了一個充滿趣味的“親子公堂”,阮星航化身“包大人”,通過受理孩子們的吐槽,引出家長們的回應,以及教育專家、親子大咖的點評和建議,來探讨代際溝通問題和家庭教育話題。這是一檔由孩子掌握話語權,向觀衆傳達孩子需要被充分傾聽和内在認可的正能量綜藝。如何在節目模式和内容創新上玩出突破?南都記者日前專訪節目主持阮星航、節目監制阮愛華和制片人袁敏潔,聽聽他們怎麼說。
專題采寫:南都記者 蔡麗怡 實習生 林東苗
全新模式:
古風公堂風格+現代親子議題
南都記者此前探班發現,《人細鬼大》節目場景還原古代公堂設定,金牌主持阮星航化身“包大人”,為孩子與家長之間“難斷的家務事”主持公道。節目分為小包出場、小包實習、小包斷案三大部分:“小包出場”環節中,五位孩子勇于接班“小包大人”,選擇“你最喜歡和最讨厭大人的一點”等标簽與“包大人”互動;“小包實習”根據每期主題做出情景互動;“小包斷案”中孩子們與“包大人”一起舉證,展現每個家庭中真實的親子沖突,發出孩子們的心聲。節目過程穿插孩子吐槽、專家點評、父母辯解、親子和議等有趣環節。
“古風公堂風格+現代親子議題”的全新節目模式,把話語權交到孩子們手中,為觀衆帶來強烈的綜藝感和喜劇效果。阮星航說:“我會将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事情融入節目中,時常覺得做這個節目像是給我兩個兒子看的,我會更加留意周遭的親子話題和案例。節目由我帶領,引領孩子們自然融入場景,其中展現了我的娛樂風格。”
制片人袁敏潔透露,節目從提出、策劃到成型有一年多時間,最初曾擔心“親子教育綜藝”在激烈的周六檔缺乏競争力,後來因為星航哥加入,節目不僅有教育内涵,還披上了娛樂的外殼,這種方式十分吸引觀衆。“我們節目更注重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星航哥是節目主持的不二人選,因為他的傾聽能力很棒,小朋友跟星航哥聊天會有被療愈的感覺。星航哥很關注他們的情緒變化,當孩子感受到被關注,他們會更願意與星航哥傾訴在家裡不敢說的心聲。”
星爸反思:
期望建構親子關系新形态
随着時代發展,上世紀80、90後父母與00、10後孩子産生了新的親子沖突,父母教育期待值更高,孩子思想更加早熟。輔導作業抓狂、父母沉迷手機、給孩子超額報興趣班等議題出現在《人細鬼大》節目組的視野中,親子溝通的難度和其中擦出的火花不言而喻。
身為兩個調皮萌娃的父親,日常的陪伴教育、尤其宅家陪娃上網課的“痛苦經曆”,讓阮星航經驗和苦水都非常多,他笑歎道:“主要是和小朋友相處時的情緒控制問題,無關乎事情對錯,就是控制不住!好在這個節目可以讓我跳出自己的家庭,看到其他家庭和小朋友的種種問題,讓我不斷反思自己。如果問我的親子秘笈?就是作為家長,一定要不斷反思,多想多做。”
星航哥舉例,節目中最為觀衆熱議的話題有:小朋友狀告媽媽經常打他,“打小孩”話題一經節目曝光,引發無數親子公号發文熱論;有孩子談到“尊重”話題,家長一口氣為孩子報了13個興趣班,每天隻剩下五六分鐘自由時間;還有一個牛娃,他父母各忙各的,從來無暇顧及他,他自己炒菜煮飯上興趣班,将學習和生活處理得井井有條,星航哥羨慕之餘,還是從心底裡打出問号:父母給予他的很少,孩子内心會否有缺失?
來“趣味公堂”的不隻有孩子,也有素人家長和黎瑞恩、東山少爺、張瑩等明星家長。“小恩子是開放式教育,她不會逼孩子、罵孩子,她形容自己是‘神經病媽媽’;東山少爺在教育問題上,也會出現情緒控制和‘爸爸缺席’的問題;張瑩談到孩子身處叛逆期,與孩子吵了一架後,她有反思,決定與孩子做朋友。”阮星航列舉嘉賓們的種種苦惱後,他坦承:“作為包大人,判案時應該有最後的判決,但節目中很多案例,我們做一個開放式結局。因為親子案未必有最後的選擇。在孩子告狀、專家建議等環節後,我讓小朋友大膽去和議間與爸媽講出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要求。短時間内有實際性改變,是很難的。”節目組期待的,是在節目中建構一個“孩子自省,父母換位思考,互相尊重學習”的親子關系新形态。
複錄程序:
開啟“校園生活”新議題
疫情期間,《人細鬼大》的錄制遇到了麻煩,一些原定的親子大咖來不了,節目也無法現場錄制,節目組進行了兩場“雲錄制”,關注的正是“宅家親子關系”和“孩子上網課”等熱點話題,本周六晚就會首播。袁敏潔告訴南都記者:“節目組減少了現場參與人數,通過連線家庭進行分享。由于技術要求比較高,溝通不是很順暢,但參與錄制的家長非常配合,攝像頭有問題就去買攝像頭,網速不行就打電話到電信公司要求提速等。”恢複現場錄制的新一期,将會探讨二胎家庭與校園生活議題,同學間的相處、老師的态度、校園霸淩等問題都會擺到台面上讨論。
“我們海選孩子時,與小朋友聊天,每批200個左右。很多小朋友以為是參加才藝秀,當問到他們與父母的問題時,他們會愣住,甚至有小朋友會哭,也許從沒人問過他們這些問題:你對爸媽的做法滿意嗎?你覺得難受嗎?你覺得還有更好的辦法嗎?”如《人細鬼大》總監制阮愛華所說,節目是一個探索的角色,讓大家對親子教育問題有一份“覺察”,娛樂之中,又具有寓教于樂的正能量。當下,各個平台在親子綜藝上都有很多創新與改進,或許會帶領親子節目進入全新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