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說,現在人們總是提到網際網路就會想到物聯網,認為物聯網是網際網路的一種衍生,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總有很多人會問:“物聯網”與“網際網路”有什麼不同?”雖然在技術手段上,一系列的“網際網路+”達到的效果與物聯網已經接近了,但其思路還是存在差别的。未來會産生更多的終端并不是需要使用者去互動,而是實作自動地,智能地直接為人服務。
很多人都會疑惑,在物聯網的背景下,需要怎樣的思維才能更好的順應時代的發展。總有很多人會問:“物聯網”與“網際網路”有什麼不同?”關于這個問題,其實很難解釋得一清二楚,因為二者太像了,而且關系如此微妙複雜,物聯網簡直像是網際網路概念衍生出來的炒作概念。但事實究竟怎樣呢?
先從産品的角度舉個現實的例子:現在有某品牌智能空調,你到家之前可以先用手機開啟它,它能保證你回家的時候家裡室溫剛好是你提前設定好的溫度,而離家之後也不會因為忘了關空調而心疼電費,因為你随時可以在手機上把它關掉。同時,它還能自己除甲醛,控制空氣濕度和氧含量,這種體驗當然不賴。
但是這其中還有一些問題。第一是空調無法自動感覺環境,就是說你需要自己關注空調的運作狀态而且親自去操作,這其實是你對“空調工作狀态”及“家裡空氣狀态”這樣的資訊進行了判斷和處理;第二就是手機隻能實作對空調的控制,而不能同時調節通風裝置和窗戶、空氣淨化器、加濕器等裝置來讓室内空氣達到最好的狀态。
對物聯網有深遠影響意義的nest恒溫器正在改變這種現狀,從nest和智能空調的例子就可以看出基于網際網路的思維與基于物聯網的思維有什麼不同。
這裡簡單介紹下nest。2014年谷歌以32億美金收購nest公司被認為是智能家居産業爆發的信号。nest裡面內建了很多類型的傳感器,能夠不間斷地監測它周圍室内的溫度、濕度、光等環境的變化。比如它可以判斷房間中是否有人及人是否有移動,并以此決定是否開啟溫度調節裝置。更重要的是,nest具有記憶能力和學習能力:使用者每次在某個設時間設定了某個溫度,它都會記錄,再經過一周的時間,它就能根據使用者的日常作息習慣和溫度喜好,利自身用算法自動生成一個設定方案。隻要使用者生活習慣沒有發生變化,就不再需要手動設定nest恒溫器。
從上面兩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産品由遙控到自控的轉變,這也展現了智能家居1.0到2.0的更新。當然,後續還有互聯互通的3.0模式,這也是現在所有從業者努力的方向,現在nest及旗下智能攝像頭dropcam已經和智能門鎖、電燈、電扇、汽車系統等十數件産品開始關聯了,其無感化控制才讓人們體驗真正的智能生活。筆者在此并不是要否定遙控,任何事物的轉變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時間來慢慢打磨,畢竟不是所有企業都能走在最前列。真正的物聯網時代來臨,将達到無控狀态。
回到産品上,開發nest的思維與傳統的家電企業是不同的。這也是物聯網對網際網路的一個巨大優勢:感覺層的運用。我們的網際網路應用開發,很多時候在思維上缺乏這樣的認知。這和網際網路的發展曆程是分不開的,因為網際網路發展至今,人都是最主要的參與者。網際網路資訊的來源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人的,比如在淘寶買東西,使用者在終端給淘寶資訊選擇自己需要的商品。如果沒有了使用者,那也就沒有了交易,淘寶也就沒有意義了。
同樣的道理對打車等o2o軟體也适用,這就導緻為了争搶成為使用者進入的入口的各大網際網路公司開始燒錢,給各種補貼來讓使用者養成消費習慣。網際網路資訊傳輸有兩個特點:一是資訊産生的主動性,我們的需求是由我們主動提供給網絡服務商的,服務商無法提前知曉或預判;二是資訊上傳的主動性,我們通過各類網站、app和用戶端向這些服務供應商提供自己的需求資訊。
而對物聯網而言,這些資訊的産生和傳輸很大程度上主動的。人将更少地參與到資訊的采集和分析,大量不必要親自關注的資訊交給裝置和網絡去處理,進而能夠将人從資訊爆炸的困局中解脫出來。
這之後先來談“網際網路的思維”是什麼,百度詞條的解釋:“網際網路時代的思考方式,不局限在網際網路産品、網際網路企業。這裡指的網際網路,不單指桌面網際網路或者移動網際網路,是泛網際網路,因為未來的網絡形态一定是跨越各種終端裝置的,桌上型電腦、筆記本、平闆、手機、手表、眼鏡等。”從這段描述可以看出,“網際網路思維”本身是基于把“終端”聯接到網絡上。雖然“網際網路思維”自身在不斷演進,但終歸并不适合未來的物聯網的網絡形态。
更傾向于互動性很強的終端裝置
首先,“終端”的定義是模糊的,搜尋該詞條可以看出,目前對終端的了解更傾向于互動性很強的終端裝置。對網際網路思維而言,終端就是入口,就是使用者。終端是現在網際網路的資訊接入入口,資訊的傳遞依賴于終端。網際網路思維影響下的企業,會在與使用者終端的互動上苦下功夫,這就是傳統的入口思維,就是流量的思維。這也是我們現在手機熱、手表熱、手環熱、app熱、公衆号熱等熱産生的一個很重要原因。
運用這樣的思維方式發展到現在已經非常成熟了,其演變可形成全新的商業模式。往後就是網際網路的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指使用者原創内容)應用興起,facebook、twitter、天涯、知乎、人人、微網誌等等。這一批ugc引領了網際網路的一個時代,将人們線下的交流搬到線上,讓人們能夠更友善快捷地表達自己的思想。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機制,大量垃圾資訊充斥了人們的生活。特别是一些你毫無興趣的廣告推送,你還不得不忍受。其實商家也很郁悶,花大價錢撒廣告,結果隻引起少數人關注。而物聯網技術的發展,将改變這一現狀,這背後其實是資訊交換的問題。商家不能掌握使用者喜好,使用者也不知道商家到底有什麼産品,兩邊一抓瞎,傳統廣告都是靠蒙。
接下來的就是小米一再強調的“參與感”。為什麼需要“參與感”,筆者認為這就是社會在網際網路時代的資訊爆炸但又不對稱造成的。“粉絲經濟”能解決一部分資訊對稱的問題,但也是流量經濟的一種。它與以往的形式不同的是,使用者能參與到産品的設計和開發上,并能提供自己的體驗以供設計者參考。每個人都機會表達自己且資訊能夠即時傳播,這是網際網路的紅利,但仍受網際網路的限制。
再來說說現在火熱的衆籌經濟,這是網際網路的思維的進一步演變,它将資訊變得更加對稱了。這也是一個需求表達弱化的過程,變成選擇。但是,由于使用者掌握的資訊始終有限,而有針對性的選擇并不能給一個既已成形的方案提供太多參考,使用者或許更加具有“參與感”,而對項目人來說,是缺乏“參與感”的。
為什麼這樣說,因為參與某個項目的衆籌使用者已經對該項目本身有較高認同度,很難再對項目提出改進意見或者提出自身不同的需求。衆籌能将想要聚集的人聚集在一起,形成了項目粉絲,但其項目的起源很可能來自于一個突發的靈感或一場朋友間的頭腦風暴,其需求仍不失發自使用者自身的。這可以看作仍是粉絲經濟的一種新的延續,是由一個中心去吸引一批使用者。而我們知道每個人的需求跨越不同次元,而很多需求都是個性化需求,最後選擇的可能是一種折衷方案而不是對自己而言最好的方案。我們知道著名的二八理論和長尾理論,而随着物聯網的技術的發展,這兩種理論可能對産品将不再繼續作用,因為每個人的需求都能夠被針對性地滿足。
而物聯網的技術與網際網路最大不同在于資訊傳遞的方式,需求表達這一過程将被弱化,資訊傳遞方式的改變會将商業模式引向哪個方向呢?雖然在技術手段上,一系列的“網際網路+”達到的效果與物聯網已經接近了,但其思路還是存在差别的。未來會産生更多的終端并不是需要使用者去互動,而是實作自動地,智能地直接為人服務。筆者之前提過的邊緣計算,也是物聯網與網際網路的一個不同之處,物與物之間能交流、會通信是物聯網的重要特征,這個過程應該不再有人參與其中。
物聯網發展到一定階段将實作由使用者到制造商的逆向定制,這是智能制造技術和供應鍊發展的一大方向。大規模定制意味着更貼近使用者需求,而且可根據市場反應實時調整産品政策。
本文轉自d1net(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