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家居是萬物互聯的執行個體化産物,也是下一輪資訊技術革新的方向之一。據調研機構researchandmarkets報告顯示,未來5年全球智能家居市場将以每年8%~10%速度增長,到2018年整體規模有望達到680億美元。被吸引而入局的不乏科技巨頭、硬體廠商,對于那些坐擁龐大使用者數量的科技公司而言,這是個令人興奮且不可小觑的拓展空間。
智能家居當下誤區折射其演進過程
智能家居市場之是以尚未形成規模,多因為巨頭、廠商在産品形态各階段的試水和淺嘗辄止,“重入口而輕體驗”所緻,其實這也反映了該領域的幾個演進過程。
誤區之一:聯網即智能。物聯網首先要讓裝置互聯,通信标準的高度碎片化是智能家居行業的痼疾。zigbee、z-wave、藍牙 、wi-fi在智能行業早已風生水起,後來加入的enocean同樣拾起了智能家居無線标準大旗;而由高通發起的allseen聯盟和英特爾的oic則緻力于在産業标準技術基礎上定義通訊架構、共享資源并提供認證。另外像三星、nest、arm主導的thread無線标準,還有蘋果homekit平台中暗但尚未公開的認證标準等,讓原本已經足夠碎片的智能家居協定再度添“亂”。
事實上,現有的通信标準特别是那些早已累進了十幾年的技術協定完全足夠支撐當下智能家居産品的通信需求,比如lg的smartthinqhub可同時支援藍牙、wi-fi和zigbee方式連接配接裝置,還有三星的smartthings也内置了zigbee和z-wave無線裝置。而巨頭廠商們頻頻抱團推出新标準實際上是一種标準之争的執念。
誤區之二:app即智能。這個階段就是給産品做無謂的“加法”,認為用手機、平闆控制就是智能,添加個app應用就是智能。這種思維主要源于缺乏第三方開發者生态支援的家電與硬體廠商。
讓移動終端成為室内的人機接口,借助規模龐大的app生态來構築軟體操控能力使裝置顯得更“智能化”,似乎是移動互聯時代發展智能家居的一條捷徑,也受到了許多初創公司的歡迎。然而被他們忽略的是,軟體提供的體驗始終有限,比如資訊推送、簡單的腳本/宏操控等,結果就是造成了更加破碎的場景、更加複雜的操作,使用者對家居裝置的體驗顯得智能不足,反而平添了備援的步驟。
誤區之三:平台即智能。該方向的潛在壟斷者基本就是蘋果和微軟,即擁有作業系統級核心競争價值的科技巨頭。蘋果的homekit平台本身不自産搭載新品,而是授權第三方廠商生産符合蘋果相容和安全标準的智能家居裝置,這些産品可通過iphone、ipad、applewatch來控制燈具、室溫器、窗簾、風扇等家用設施,蘋果在自家ios系統中加入home應用提供環境接口。微軟的做法則有賴于其“一個windows”戰略,即泛平台化作業系統windows10,例如lg近期釋出了運作win10系統、配有觸控屏的智能冰箱signature。
平台戰略的好處是建構一個封閉、标準統一的智能家居生态,但是巨頭在其中傾斜的戰略資源極為有限,并不能為主導硬體設計制造的廠商帶來足夠的利益驅動,導緻雙方互相觀望,止步不前。
人工智能是下一個演進方向
亞馬遜echo推出後一時間獨領風騷,微軟、蘋果、谷歌的反應是被捷足先登了,而廠商的感受則是原來智能家居還可以這麼做。不論如何,人工智能作為下一個入口級平台已成功登陸智能家居市場。随後,蘋果的siri植入homekit,谷歌的googlehome登台亮相,微軟的cortana進入海爾的優家系統,ai成了智能家居下一個“紮堆演進”的必由之路。
ai在智能家居領域內建了中樞控制中心與人機接口的角色,其相當于使用者住宅裡的私人語音助手,通過下達語音指令操控各類家居終端和接收推送資訊回報功能。在互動體驗上解放了使用者雙手,适應更多場景,與雲、大資料結合則更具優越性。
事實上,語音互動隻是ai應用的一種形式,我們已經領略了alphago在圍棋賽事上的表現,設想未來搭載深度學習能力的智能家居ai,會是一種怎樣完美的體驗?
綜上所述,智能家居在經曆了“僞需求”、“體驗備援”、“入口誤區”之後,有望邁向一個更加成熟的形态,其未來機會與挑戰并存,新品則更值期許。
本文轉自d1net(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