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詠

前言
我最早去高頤阙是在國小五年級的時候,因為學校離高頤阙很近很近,在一個下午老師便帶上我們這些個小朋友去高頤阙寫生,原因是我國小讀書時我們學校的音樂課和美術課都是整整一個下午的上課時間,而且是全校一至六年級都是這樣的排課,比起現在的小朋友想想我都覺得很奢侈,是以我們有充足的時間去校外寫生,初到高頤阙時候,還是需要五毛錢的門票的,一進去覺得沒啥,不過就是幾個石頭柱子,幾個石獸,還有一排排石碑。小孩子可能天生對于這些東西是沒有任何感受的,不過我們就是覺得在外面畫畫好玩而已,是以記得特别清楚。現在想想高頤阙所在的村生産隊“石馬”這個名字,可能就是從這幾個石獸來的,不過這些神獸并不是“馬”而已。歲月如梭,高頤阙再次引起我的注意已經是在我二十三歲後了,我們有個習慣,對于身邊很近,很熟悉的人或事物往往不會太注意,即使在外人看來很重要。
高頤阙
漢阙是中國古代特有的建築,漢代宮殿、祠廟和陵墓前一種表示尊嚴的裝飾性建築,每阙由主阙和子阙組成,一般有阙墓、阙身、阙頂三部分,既是一種古老的建築藝術,又是一種特殊的石刻珍品,是研究當時曆史文化、建築、雕塑、美術的重要實體。漢時,官至年俸2000石以上者,墓前立阙,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是以,漢阙文化是兩漢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雅安的高頤阙建于漢獻帝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為我國漢阙中儲存最完好、雕塑最精美的珍貴文物古迹,具有相當高的曆史和文化價值,所紀念的高頤字貫方,曾任益州太守等職,因政績顯著,卒後,漢皇敕建阙以表其功。在阙的方柱上還刻着“漢故益州太守陰平都尉武陽令北府丞舉孝廉高君字貫方”二十四個漢隸。說明當時高頤在此的官聲是很不錯的。
阙前兩具石獸雌雄各一,稱“天祿”、“辟邪”,似獅非獅,似虎非虎,肩生雙翅,昂首、張口、吐舌,威猛雄健,為東漢石刻精品。
高頤阙除了本身建築儲存的非常完整外,最值得贊歎的要數阙上第二層那些生動的圓浮雕,這些雕刻代表了漢朝石刻超高的藝術水準,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第二層雕刻内容有“張良椎秦皇”、“高祖斬蛇”、“師曠鼓琴”“季桂紮劍”“黃帝遺玄珠”“九尾狐與三足鳥”等曆史及神話故事,最讓琴人矚目的要數“師曠撫琴”圓浮雕。這幅作品描刻了師曠撫琴,大雁俯沖而下,一人掩面而泣。師曠撫琴這個故事出自于《韓非子·十過》原文如下:
奚謂好音?昔者衛靈公将之晉,至濮水之上,稅車而放馬,設舍以宿。夜分,而聞鼓新聲者而說之。他人問左右,盡報弗聞。乃召師涓而告之,曰:"有鼓新聲者,使人問左右,盡報弗聞。其狀似鬼神,子為我聽而寫之。"師涓曰:"諾。因靜坐撫琴而寫之。師涓明日報曰:"臣得之矣,而未習也,請複一宿習之。"靈公曰:"諾。"因複留宿。明日而習之,遂去之晉。30晉平公觞之于施夷之台。酒酣,靈公起"。公曰:"有新聲,願請以示。"平公曰:"善"。"乃召師涓,令坐師曠之旁,援琴鼓之。未終,師曠撫止之,曰:"此亡國之聲,不可遂也。"平公曰:"此道奚出?"師曠曰:"此師延之所作,與纣為靡靡之也。及武王伐纣,師延東走,至于濮水而自投。故聞此聲者,必于水之上。先聞此聲者,其國必削,不可遂。"平公曰:"寡人所好者,音也,子其使遂之。"師涓鼓動究之。平公問師曠曰:"此所謂何聲也?"師曠曰:"此所謂清商也。"公曰:"清商固最悲乎?"師曠曰:"不如清徵。"公曰:"清徵可得而聞乎?"師曠曰:"不可。古之聽清徵者,皆有德義之君也。今吾君德薄,不足以聽。"平公曰:"寡人之所好者,音也,願試聽之。"師曠不得已,援琴而鼓。一奏之,有玄鶴二八,道南方來,集于郎門之垝;再奏之,而列。三奏之,延頸而鳴,舒翼而舞,音中宮商之聲,聲聞于天。平公大說,坐者皆喜。平公提觞而起為師曠壽,反坐而問曰:"音莫悲于清徵乎?"師曠曰:"不如清角。"平公曰:"清角可得而聞乎?"師曠曰:"不可。昔者黃帝合鬼神于泰山之上,駕象車而六蛟龍,畢方并鎋,蚩尤居前,風伯進掃,雨師灑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後,騰蛇伏地,鳳皇覆上,大合鬼神,作為清角。今吾君德薄,不足聽之。聽之,将恐有敗。"平公曰:"寡人老矣,所好者音也,願遂聽之。"師曠不得已而鼓之。一奏之,有玄雲從西北方起;再奏之,大風至,大雨随之,裂帷幕,破俎豆,隳廊瓦。坐者散走,平公恐懼伏于廊室之間。晉國大旱,赤地三年。平公之身遂癃病。故曰:不務聽治,而好五音不已,則窮身之事也。
高頤阙上雕刻的“師曠鼓琴”
這篇文章講的是衛靈公在濮水之上聽得美妙的音樂,于是命師涓将音樂記錄下來,并彈奏熟練,等衛靈公到晉國後命師涓彈奏給晉平公聽,晉平公正聽得高興時,一旁的師曠立即阻止了師涓的彈奏,并說此曲乃是師延所彈奏給商纣王的王國之音,商亡後師延逃亡東邊投水而死。這曲子一定是從濮水聽得而來。但是晉平公不聽師曠所說堅持讓師涓彈奏完,曲畢感歎:“難道還有比這更動聽的曲子嗎?”師曠回《清徵》比這還要好聽。平公命其作為回禮彈一曲《清徵》,師曠搖頭,認為必須德行深厚的人才能聽此曲。平公生氣道:“寡人所好,隻有聽曲一事。”師曠隻好從命,須臾,有玄鶴數十隻從南方飛來;又奏了一會兒,它們列隊而排;到最後引頸長鳴,舒展雙翼,随琴聲而舞。奏畢,平公親自為師曠斟酒,問:“大概沒有比《清徵》更動人的曲調了吧?”師曠不敢欺君,隻得奏起《清角》,剛奏了一會兒,就有烏雲從西北方的天空中湧出;又奏了一會兒,狂風暴雨應聲而至;再後來,尖厲的狂風呼嘯着,撕碎了室内的一幅幅帷幔,各種祭祀的重器紛紛震破,屋上的瓦也墜落了一地,圍坐聽樂的王公大臣驚恐地四處逃散,晉平公吓得匍匐在地上。不久,晉國大旱三年,赤地千裡,晉平公從此一病不起。
漢石阕數種(梁思成手繪)
《韓非子·十過》是戰國末期思想家韓非創作的一篇散文。作者從曆史的經驗中總結出了君主常犯的十種過失,用它們所導緻的亡國亡身的慘禍,告誡統治者要引以為鑒。師曠撫琴這個故事當然也是為了告誡統治者作為一國之君不應該沉迷于音樂,更不應該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不顧自己百姓的疾苦為所欲為,可是晉平公卻沒有聽從師曠的建議,也沒有掂量好自己有沒有那麼好的德行,最後導緻晉國三年大旱,民不聊生,晉平公也是以一病不起。我們在看這個故事的時候可能會懷疑此事的真實性,也會懷疑師曠究竟有沒有這樣的神力,但是,曆史又哪裡有什麼所謂的真相呢,這隻是個故事而已。我們能從這個故事中窺探一二道理其實已經足夠了。當我們看完這個故事感歎晉平公的無道昏庸時,其實我覺得更應該值得标榜的是那個真實,敢說敢做且個性十足的師曠。
高頤碑
師曠之是以敢在衆人面前阻止晉平公聽琴,是源于他師曠禀性剛烈,正道直行,他娴于辭令,卻從不趨炎附勢,具有不畏權勢的正直品格。有一次晉平公和臣子們在一起喝酒。酒喝的正高興時,他就得意地說:“沒有什麼比做國君更快樂的了!隻有我的話沒有誰敢違背!”師曠正在旁邊陪坐,聽了這話,便拿起琴朝他撞去。試看在後世的曆朝曆代中,又有誰敢這樣撞一國之君的呢?當然有的話早就被誅滅九族了吧,這樣一個敢說話,敢說真話,敢做事,敢做實事的人其實在哪個朝代都不會被待見的,遇到帝王明智,政治清明的時候可能這些人會被奸臣所恨,遇到帝王昏庸之時,也會被奸臣所恨,曆史上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因為這樣的人畢竟是少數嘛,太正直了隻會招人嫉妒,這不是一個所謂官場的生存之道。
以師曠命名的古琴樣式
講到說真話,春秋戰國大概是個比較自由也比較真實的時期吧,這個時期的真話很多,故事當然很多,從留下來的這些故事文獻來看,我們仿佛看得到當時人的那種獨立的人格和獨立的思想。正因為這些獨立的人格與思想才出現了這麼多經典的作品精彩的故事,現在的我們可能不如前人的獨立,應該說從春秋戰國後我們的某些方面實際上是在退化,記得讀易中天先生的書有段文字:“強大的國民喜歡弱小的政府,自由的國民欣賞松散的制度,愚昧的國民盼望英明的上司,軟弱的國民依靠強權的統治”。那我們現在當是什麼樣的一種國民呢?
高頤阙上的其他雕刻
師曠撫琴圖隻是高頤阙的一個局部裝飾而已,他背後想表達的東西太多了,再看看“張良椎秦皇”“高祖斬蛇”“季桂紮劍”“黃帝遺玄珠”“九尾狐與三足鳥”這些局部背後的曆史與神話故事,其實當時人也是在期盼着政治的清明,帝王的英明,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高潔品質的歌頌。這也反證了東漢末年統治者是何等的昏庸,時代是何等的艱難,當地人民為了這個政治清明生活美好的夢,以至于在蠻荒之地,邊遠的雅州為高頤樹立起了耗費巨大人力物力财力,如此高大精美雄偉的漢阙,當然我們在現代标榜各種精神,樹立各種豐碑的時候,其實才發現我們缺失的精神與道德真是太多太多了。
我想師曠彈琴一定是很好的,當然不可能好到驚天動地引來鴻雁來聽,但是一定是正的,直指人心的,因為我總覺得,人心即琴心,琴心即人心。
(想知道高頤阙上的雕刻都是什麼嗎?
請關注“季楓彈談古琴”微信視訊号)
文章寫完後翻閱了高頤阙保護情況,大吃一驚,1991年,保護的專款下落不明,1996年,款項又居然被“截胡”了。
(沉詠抄譜:桃園。歡迎大家下載下傳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