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淮北新聞網報道,近年來,淮北市緊抓入選第二批國家智慧城市試點機遇,在全國首創以ppp方式建設智慧城市,推動智慧技術在交通、醫療、教育等領域深度融合與應用,為淮北轉型崛起提供了強大動力,加速了煤炭黑金城市向生态綠金城市的華麗轉身。2016年,淮北市分别在第二屆中國智慧城市論壇、2016中國城市大會、中國改革與發展論壇、apec城鎮化高層論壇上作試點經驗介紹,并榮獲“第二屆中歐綠色和智慧城市獎先行獎”。
高位推進頂層設計引路
為全力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市委、市政府專門成立智慧城市和社會服務管理資訊化建設工作上司小組,主要上司擔任組長和副組長,靠前指揮,定期排程。2015年、2016年,淮北市連續兩年将智慧城市建設納入全市“九個一”重點工程;2017年,智慧城市建設被納入全市“十大城建工程”。
城市建設,規劃先行。淮北市以五大發展理念為指引,編制完成《淮北市新型智慧城市整體規劃和頂層設計(2016-2020年)》,明确提出“民生服務”“産業轉型”和“城市運作”三大建設目标。加強與國家資訊中心等有關部門的高層對接,建立戰略合作和業務指導關系,積極争創“國家新型智慧城市試點”,為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積蓄新動能。
強化統籌務實高效推進
為把智慧城市建設落到實處,避免“智慧”和城市脫節,淮北市注重圍繞全市改革發展任務謀劃實施智慧城市項目,切實提升智慧城市建設實效。
在推動權力透明運作方面,建立市、縣、鎮三級政府權責清單體系并在全省率先啟用,全市11大類、13013項權力清單全部對接省政府權力項目庫,并實作動态調整。在智慧政務建設方面,一站通系統延伸到174個社群和276個行政村,下沉社群辦事項總數居全省首位。網上辦事大廳開設5個分廳,累計辦件超過11萬件。網格化管理平台劃分網格874個,實作“六要素”資訊實時掌控。
圍繞社會綜合治理,建成雲計算中心,累計彙集40餘個部門資料超過4億條,建成人口、法人、證照文等基礎資料庫。公共信用資訊共享服務平台收錄信用記錄3248291條,公示行政許可183942件,行政處罰1482件。智慧城管擴容高清視訊監控點1700個、卡口30套等硬體裝置,做到全市無死角監控。
民生優先提升幸福指數
本着“便民、利民、惠民”的原則,淮北市優先安排民生項目,讓市民群衆共享發展成果,切實提高獲得感。
變“群衆跑腿”為“資料跑路”。在市政務服務中心設立6個網上辦事受理視窗和1個網上辦事自助區,實施“o2o”辦事模式。截至目前,累計網上申請辦事75957件,辦結72655件。一站通系統将231項辦事項下沉到居民家門口,真正實作辦事“一站受理、一點辦結”。在全省率先試點實施企業注冊登記全程電子化,實行并聯審批,企業申報資訊由改革前的64項壓減為17項,領證時間由過去的30個工作日縮短為3個工作日,群衆創業更便利。
與此同時,通過智慧教育項目整合全市基礎教育資源,利用手機、pad等掌上裝置,通過遠端視訊課堂、線上學習和家校互動等方式,高效利用課餘時間,促進優質教育資源的均衡共享。
銳意創新築牢産業支撐
促進智慧産業的發展是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的有效手段。淮北市準确把握“在落實五大新理念中實作轉型崛起”這個奮鬥目标,加快培育智慧産業,集聚轉型崛起新動能。
淮北市主動引入合作夥伴,大力發展智慧産業,着力打造智慧企業。科大訊飛、北大方正和華為等行業領軍企業紛紛落戶淮北。謀劃打造中國碳谷·綠金淮北國家創新驅動試驗區,重點培育碳基新材料、陶鋁新材料和電子資訊、網際網路經濟等綠色低碳産業。深化“兩化”融合試點示範工作,全市國家級、省級“兩化”融合示範企業近30家,全市“四上”企業采用資訊化管理的達97.8%。
此外,搭建“雙創”平台,傾力培育智慧人才。加速方正智谷科技園、恒源泰和源創客等載體建設,承辦“中國創翼”青年創業創新大賽“網際網路+”單項賽全國總決賽并成為永久舉辦地。投資20億元建成現代職教園區,入駐師生3萬餘人;出台高層次人才引進辦法,為智慧産業發展提供了堅實人才支撐。
本文轉自d1net(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