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庵的故事》第二十八篇《田家庵裡曾有一“龍脈”——獐墩子》
作者:趙愛麗
2019年3月8日
又到了農曆二月二“龍擡頭”的日子,草木萌動,萬物複蘇,從古至今“龍”在中國人的意識中,就是主宰萬物的神物,而田家庵在明朝初年,就被探測為“龍脈”,田家庵确系一塊人傑地靈的風水寶地。

田家庵是一處既年輕又古老的地方,說它年輕,是因為它在上世紀初,由于煤炭緣故才興隆發展起來的地方,并于1918年才正式起集,至今僅有一百餘年的發展史,可它又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地方,早在新石器時代至商代,田家庵就有人群居住于此,并出現陶器窯址。
古窯址位于田家庵淮舜北路橋東南50米處,即原興華大樓斜對面,原有一處橋,還有毛竹園,古窯址北依龍王溝東線支流,面積有一萬多平方米,自古以來人們一直稱此處為“獐墩子”,獐,是一種與鹿很像的遠古動物,墩子,就是高出地面的地方。
“獐墩子”竟是我們小時候常路過并非常熟悉的地方,那是去國慶路新華書店的必經之路,窯址高出地面五米左右,土質為黑褐色,陶器遺留豐富,有紅陶,灰陶,黑陶,夾砂陶等,大小器物及形狀各異,并且器物上還可見各種紋飾,經專家考證最早陶器為新石器時代,後明朝初年,又在此繼續燒窯,當然那已成為曆史了,橋早已沒有了,窯址也被商業大廈淹沒,古老的“獐墩子”沒了蹤影。
小時候常常去國慶路,途經于此,不曾想到此地竟是這麼古老的地方,并且還留存這麼多的古陶瓷,否則定去撿上一兩個,那可是無價之寶呀!
明朝初年洪武年間,為確定朱氏江山萬代綿延,明朝開國大将劉伯溫派人到處勘探“龍脈”,經勘探發現淮河南岸即現在的田家庵處,确有一處“龍脈”,即從黃町窯經東上窯,及田家庵裡的獐墩子,到三座窯是一條“龍脈”,黃町窯為龍頭,上窯為龍頸,獐墩子為龍肚,三座窯為龍尾,三座窯就是在現名人大酒店西。
明初朱元璋為確定江山穩固,很懼怕民間出現“龍脈”,如果誰在“龍脈”上埋祖墳,後代就會出現“真龍天子”,而奪取朱氏天下,為了治死潛伏的“真龍”,劉伯溫奏準朱元璋,而欲燒斷“龍脈”。
劉伯溫令在龍頭(黃町窯),龍頸(上窯),龍肚(田家庵裡的獐墩子),龍尾(三座窯)等上建72座火窯,燒制磚,瓦,陶器,燒死“龍脈”,因而在田家庵留下了多處火窯址,當然這是傳說,但根據考證,這幾處确系古窯址,而這恰恰說明淮南确是一塊風水寶地。
龍,是傳說之神物,非人能比,自遠古黃帝起,它就根植于每個中國人意識之中,龍是權勢,尊貴,威嚴的象征,幾千年的封建社會裡,龍一直為皇家專用,皇帝為“真龍天子”,還有“龍顔,龍廷,龍袍,龍椅,龍辇,龍子,龍孫……”,它還代表着成功與幸運,還比喻不同凡響,出類拔萃,龍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淮南許多地方的地名中都帶有“龍”字,那正是古老的大淮南遺留的“龍”迹,透過名兒也能看出,如九龍崗,龍王溝(來自于原淮河邊上的龍王廟),龍湖公園,老龍眼(即龍泉),……“龍”真的和淮南緊緊相連,願田家庵裡這條“龍脈”永遠引領着淮南人民騰飛,祝福你––美麗的大淮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