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魚一般被認為是傳說的水生生物,通常人魚的樣貌是上半身為人的軀體或妖怪,下半身是魚尾,歐洲傳說中的人魚與中國、日本傳說中的,在外形上和性質上是迥然不同的,有時也與“美人魚”外形有所分别。

西洋的人魚
一般人們熟悉的西方人魚形象,源自德國傳說及詩歌中常提及的美麗人魚羅蕾萊。她經常會在天色昏暗不明的時候出現在萊茵河畔,用她冷豔凄美的外表以及哀怨動人的歌聲,迷惑過往的船夫,使其分心而失去方向,最後沉入河底。
西洋的人魚上半身是人(多為女性)下半身是魚的身體,為基本的形态。當時的人們很可能看錯了,把現今生存于海洋的哺乳類動物儒艮和海牛看成了怪物,是以廣為流傳,但這種說法并沒有事實根據。不過在藝術、文學或繪畫上,作為一種隐喻的象征物,這點倒是比較具有可信度。人魚多半用來象征不幸的事,如安徒生童話中的美人魚。大部分的文學作品當中,人魚的下場都很凄慘,最後都得不到幸福。附帶一提,雖然大家所熟悉的人魚雕塑,下半身隻有一條尾鳍,但古老的西方繪畫裡,人魚通常都是兩條尾鳍,這點相當不可思議。
日本的人魚
推古天皇二九年(西元917年),在近滋賀縣的蒲川被漁夫捕獲,江戶時代也發生過,尤其是寬政十二年(西元1800年),在大阪西堀附近河川釣起的人魚,多數人看過後造成轟動。這個人魚,身高一米多,發出嬰兒似的哭聲。從這件事來考慮,人魚也是傳說中的幻獸,可算是相當神秘的魚族,當時稱為鲮魚或發魚。就這點而言,日本人的人魚和西洋傳說中的人魚妖精,無論在形狀上和性質上都迥然不同。其姿态,不見得很美形,不如說是奇形怪狀較多。出現于若狹灣、九州、四國近海,專挑暴風雨迫近時于海邊現形。
13世紀的《古今著聞集》裡頭,寫道“頭部像猿猴,有着像魚一樣細細的牙齒”怎麼看都覺得像是怪獸。前面提到過的《諸國裡人談》記載着“有着人類的頭,胸前有着如雞冠一樣紅色的肉褶,下半身是魚的形狀。《古今奇談莠句冊》另有“頭部有像人臉一般,眉毛眼睛俱全,皮膚很白,頭發是紅色的,紅鳍之間有手,并且指間有蹼,下半身為魚形”這樣詳盡而驚人的記載。
此外,在江戶時代末期,西洋的人魚像輸入日本,研究荷蘭的學者大槻玄澤所寫的《六物新志》(1786年)附了人魚的圖檔,上半人是人類的模樣,長得如美麗的婦人之姿,下半身是魚的形狀,覆有鱗片和魚尾,人魚在一般人心目中的形象終于在此确立,這本書中也記載了人魚骨,可以入藥是貴重的珍品。還有傳出有人發現人魚木乃伊,足見當時的人們已經相信人魚是實存的動物。
到了明治時期,身兼植物學與民俗學者的南方熊楠,将“儒艮”以及“海牛”等海洋動物的生态陸續寫成了專著發表,是以普遍認為人魚就是從這些海洋動物為基模幻想出來的動物,但是沖繩地方的人們依然相信人魚真的存在,也有人不敢捕捉“儒艮”,以食用“儒艮”的肉為禁忌,因為他們崇拜人魚,若食用人魚的肉,恐會招來噩運。
人魚的外形和特征
鳥山石燕‘今昔百鬼拾遺’日本人對于人魚形象的确立,大約是在江戶時代從西方傳來的。主要是依據安
徒生童話著名的“人魚公主”故事中的描述,使後人對于人魚的長相有了明确的印象。在此之前,人魚并沒有明确的記載究竟長得什麼模樣。以前的人,就算是親眼目睹過人魚的出現,也隻是口耳相傳,繪聲繪影地描述,少有文字具體地形容。大緻來說,人們相信人魚是住在海裡的一種半人半魚的傳說生物,但是沒有人能斷定究竟看到了什麼,是以與其說人魚,長得像童話中描述那麼漂亮,還不如說是把它當作妖怪來看待。
那麼出現在文獻記載上的人魚,到底長得是什麼模樣呢?七世紀完成的《日本書紀》裡,寫着“人間のような異形のもの”(像人一樣的異形之物)、“人間でも魚でもないもの”(既非人也非魚)。
八百比丘尼的傳說
江戶時代,人魚骨可以入藥,但更早以前,人們相信吃了人魚肉會長生不老。根據《古今著聞集》中記載,人魚肉味美且可食用。然而,在若挾國(今福井縣)流傳著很有名的八百比丘尼傳說,據說她吃了人魚肉而活到八百歲,此外,在小濱市青井的神明神社,也有自德川幕府時代就開始供奉的八百比丘尼像。
據說在若挾的小濱住着一位叫高橋的男子。某天他捕到一條人魚而且把人魚吃掉了。傳說中的這部分有許多不同的說法,也有人說是高橋是在山上或海上迷路誤闖異界,回家時帶回人魚肉。覺得既然帶回來了就嘗嘗看吧,不過大家覺得惡心都不敢吃,隻有好奇心重的女兒吃了人魚肉。于是,她青春永駐活了好幾百年,最後有感于世事無常,出家為尼在各國旅行。據說她晚年回到故鄉若挾,住在草庵裡,此時已活了八百歲,最後在後濑山的洞穴絕食而亡。
中國的人魚
在中國最古的博物志《山海經:海内南經》當中如此記載着:“伯慮國、離耳國、雕題國、北朐國,皆郁水南。注:離耳,锼離其耳分令下垂以為飾,即儋耳也,在朱崖海渚中;雕題,黥涅其面,畫體為鱗采,即鲛人也。”,其中的鲛人外表是人頭魚身,長着四隻腳的魚,後來傳到了日本,成為人魚最原始的形象。山海經裡還有些描述看起來像是形容山椒魚、大鲵(娃娃魚)、鳗魚、鲶魚之類的水中生物,長得像人形,全身披覆著鱗片,感覺上比較接近人和動物的混合體。
在西漢司馬遷所著之《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中,有關于“人魚”的記載,其中提到:“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緻椁,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劉宋時裴骃所著之《集解》引述自古對于“人魚”的解釋為:“徐廣曰:‘人魚似□,四腳。’正義廣志雲:‘魚聲如小兒啼,有四足,形如鳢,可以治牛,出伊水。’異物志雲:‘人魚似人形,長尺餘。不堪食。皮利于鲛魚,鋸材木入。項上有小穿,氣從中出。秦始皇冢中以人魚膏為燭,即此魚也。出東海中,今台州有之。’按:今帝王用漆燈冢中,則火不滅。”(按:□為古籍漏字。)
“鳢”是一種魚類的名稱,在現今台灣陽明山國家公園内,仍然有“七星鳢”、“月鳢”等品種,表面滑溜,喜歡栖息在河流、池塘或是沼澤中。
類似人魚的傳說生物
和人魚相似的還有希臘神話中半魚半人的海妖賽蓮(sirens)。她總是出現在狂風暴雨的海上,在岸邊唱着凄美動人的歌聲,媚惑往返海上的水手,使他們所駕駛的船,不由自主地駛向岸邊的礁石,撞個粉碎。
希臘英雄奧德修斯(odysseus)在航經該海域時,接受女巫瑟西(circe)的建議,讓船員緊緊地塞住耳朵,以避免聽到那惑人的歌聲,又将沒有塞住耳朵的自己緊緊綁在船桅上,以免受到蠱惑而發狂。
日本的民間傳說裡,還有一種類似人魚的妖怪,叫做“矶姬”。她的下半身是魚形,很像人魚,但臉部卻有很大的不同。口裂開至耳朵,有尖銳的牙,而且頭上長着二支像鹿角的東西,是相當可怕的海妖。藏匿在狂風巨浪的海岸邊,一有人靠近,就乘浪襲擊,将人的身體從頭開始扭轉。矶姬是身長約二十至三十米多的妖怪,是以一旦被她狙擊後,無論是多麼有力道的男人都招架不住。
陵魚:
《山海經》裡有記載“陵魚”《山海經·海外西經》此諸沃之野…龍魚陵居在其北,狀如狸(鯉)。這段文字是說某塊肥沃的土地北邊,有一種叫作龍魚的生物,長得像鯉魚。“陵居”就是可以到陸地上生活的意思,表示這種魚是水陸兩栖的。有人認為他就是書中别處所提到的陵魚,後來大家講的鳌魚,可能也是指這種魚類。
《山海經·海内北經》陵魚人面,手足,魚身,在海中。這裡描述得很詳細,陵魚是半人半魚的姿態,具有人的臉和手腳,和希臘神話下半身是魚尾的人魚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