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15醫療變革回顧:大資料助力醫療精準高效

紮克伯格在給女兒的信中,20次提到“健康”、“醫療”等關鍵詞,并堅信“随着科技的發展,我們有望在未來的100年間預防、治療和處理所有或大部分剩下的疾病。”馬雲也表示,“我們今天如何在醫藥上面做工作?大資料的目的是讓用藥更精準,讓醫院變得更高效。”

這并非是企業家高談闊論,這樣的願景正在逐漸實作。在“網際網路+”的大趨勢下,中國網際網路醫療發展迅速。借助雲計算低成本和彈性擴充的優勢,以及計算的力量,醫療行業正在為2500年的中國醫學史加入一味精準的藥——大資料。

精準醫療再掀熱潮

2015年初,奧巴馬公開了美國的“精準醫療計劃(pmi)”,全球科技界、衛生界和工業界為之震動。相比于傳統的經驗醫學診療,精準醫療以個人基因組資訊為基礎,可以為患者量身設計出最佳治療方案,讓治療效果最大化。

對于國内而言,本年度最受矚目的醫療事件之一,就是英特爾、華大基因、阿裡雲的三方合作,建立了中國乃至亞太地區首個定位精準醫療應用雲平台。此舉被業内譽為“中國精準醫療的創舉之作”。作為全世界最大的基因組學研究中心,華大基因将在基因組資料分析平台bgi online基礎上,建構基因組學的資料中心和分析平台,促進精準醫療行業發展。

北京貝瑞和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在做的嘗試,是建立中國人基因版的《本草綱目》,借助大資料處理技術,揭示中國人群遺傳突變分布,降低新生兒缺陷。

據英特爾預測,在2020年,人類将可以實作在一天之内完成基因測序任務。如此一來,醫生将實作有針對性的精準醫療,也更有利于病症的及時診斷與治療。精準醫療的發展,增強了人類面對疾病的信心和勇氣。

每個人都應有“健康雲”

2015年,院外的醫學資料在創新醫療企業的手中,變得異常活躍,創新産品層出不窮,并逐漸進到院内。

以心血管病為例,死亡原因占城鄉居民首位。每5例死亡者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見2014年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5年9月,市民王先生在睡覺時佩戴了心電裝置“好朋友”進行24小時連續心電資料采集,驚訝的發現心髒曾在淩晨停博了3秒。心電資料上傳到醫院後,醫生及時采取了幹預措施,阻止了病情進一步惡化。

類似事情還發生在一位馬拉松愛好者身上。一款叫做阿甘跑步的創新應用,借助阿裡雲大資料平台,通過一塊Ok繃大小的裝置,監測該運動員日常訓練的身體資料,基于一系列陪跑算法,及早發現了風險。

心電資料庫在美國和歐洲已經成為普遍的醫學名額,但在中國,目前并無完整心電資料庫。好消息是,國家心血管中心正在聯合阿裡雲重建中國人的心電資料庫。基于雲計算為海量的心電資料提供的無限擴容儲存空間,和對億萬級資料的并行處理能力,人們有望主動擁抱健康。

不過,對于資料化一個人,這些資料很顯然不夠。如何在更長的時間次元上,線上采集人體更全面的資料,需要更多合作夥伴的努力。u糖,借助網際網路幫助慢病患者管理血糖、血壓、體脂等資料;橙意人家,利用雲計算快速分析患者睡眠中的連續血氧和脈搏等資料,展示給醫生作為判讀依據。

更多院外資料流轉到院内,可以幫助醫院更清晰描繪患者“畫像”,加強醫療連續性觀測,及時發現問題。患者通過醫療資料分享,減少去醫院的次數,加強自我的健康管理;政府衛生部門有更可靠的醫療資料,做更多合理的疾控等政策依據。

阿裡雲幫助中國藥品電子監管網,處理超過800億條的藥品生産、流通資料,實作藥品追溯監管。

遠端醫療趨勢火爆

遠端醫療成為年度最火關鍵詞之一。醫院從觀望者到實踐者,背後是對提升看病效率、解決看病難、看病貴、釋放醫生資源的渴望。

桐鄉三院利用遠端醫療,解決第二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外國嘉賓看病問題。醫院将所有ct、dr等影像資料上雲,實作醫學資料的雲傳輸、雲存儲、雲共享、雲應用。患者在本地,就可以得到國内外專家的診治。小鎮醫院,通過落地雲醫療,連接配接起了世界級的醫療服務能力。

全國三甲的浙江邵逸夫醫院利用雲計算,實作“首診在基層、大病去醫院、康複回社群”的分級診療制度,醫生的資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設定;由阿裡雲與西安國際醫學、東華軟體聯合打造的西安國際醫學中心,則幹脆部署90%以上雲計算架構,成為名副其實的雲上醫院。

據悉,2015年阿裡雲新增千餘家直接的醫療機構合作夥伴,包括大型三甲醫院、藥廠、院内醫療器械和醫療穿戴公司等。雲計算,讓創新正變得越來越輕,越來越高效。

本文轉自d1net(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