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掘金大資料 迎接人工智能時代

大資料是新事物、新業态,但已經廣泛應用于制造、交通、金融、醫療、零售、家居等行業,通過“加工”實作了資料的“增值”。

在該領域,我國雖然邁開了步子、發出了聲音,但很多研究還不深入、不透徹。資料将會是未來創新社會最重要的生産資料,應該多措并舉,努力讓資料和計算能力成為各行各業的創新基礎

大資料産業正成為創新、競争和生産力的前沿。以美、日、歐為代表的發達經濟體,紛紛加大對大資料的扶持力度,并将其上升為國家戰略。無論是歐洲的數字經濟、工業4.0,還是美國的分享經濟、産業網際網路,背後真正的推手都是大資料和雲計算能力。我國提出要實施“國家大資料戰略”,并将其納入了“十三五”規劃綱要。在政策利好刺激和各方實踐推動下,我國大資料産業有望迎來爆發式增長。

大資料聽起來有點生澀,但實際上已經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廣泛應用于制造、交通、金融、醫療、零售、家居等行業。

比如說柔性生産。通過海量的使用者資料和分析,可以實作個性化定制和生産,豐富産品供給的類型和品質,為傳統制造業提供新的動能。比如說電商打假。通過智能圖像識别、資料抓取與交叉分析、智能追蹤、大資料模組化系統等技術,可将假貨從10億量級的線上商品中撈取出來。又如交通管理。未來,晚高峰下班,可能連遇20個綠燈!這不是運氣,而是紅綠燈會“思考”。城市管理者可以利用海量交通資料進行算法模組化,控制紅綠燈時間減輕道路擁堵。比如說貨運協調。利用大資料和移動網際網路技術,貨主發貨和司機接貨的資訊能在若幹秒内快速比對成功,周邊司機數量、屬性、價格和服務等一目了然。

《2015年中國大資料交易白皮書》顯示,2015年國内大資料産業市場規模已達1105.6億元,較2014年增長44.15%。其中,大資料基礎設施建設、大資料軟體和大資料應用占比分别是64.53%、25.47%和10%。預計到2020年,我國大資料産業市場規模将達到8228.8億元,年複合增速接近50%。2020年我國的資料總量,有望占全球資料總量的20%,成為全球第一資料資源大國。

大資料技術的戰略意義,一方面在于掌握龐大的資料資訊,另一方面在于對海量資料進行專業化處理,通過“加工”實作資料的“增值”。有消息稱,大資料産業的“十三五”發展規劃将于下半年釋出,不僅将進一步加大對大資料關鍵産品研發和産業化的支援力度,還将大力推進工業大資料的應用,并加強制造企業與資訊服務企業的合作共享,推進大資料在研發、設計、生産、制造、售後服務等全生命周期的應用。此外,還将支援地方開展大資料應用試點工作,鼓勵和支援各地方、各行業、各部門先行先試,積極推進大資料的标準體系建設。

大資料是新事物、新業态,我國雖然邁開了步子、發出了聲音,但很多問題的研究還不深入、不透徹。資訊孤島、大資料技術原創能力和産業實力不足、綜合人才隊伍缺乏、法律法規不健全等,制約着我國向資料強國的轉變。為此,要圍繞資料從哪裡來、放在哪裡、誰來使用、如何利用等問題,秉承“資料是資源、應用是核心、産業是目的、安全是保障”理念,加快完善法律法規,推動我國大資料産業健康發展。

首先,要加快制定穩步推進公共資訊資源開放的政策,釋放資料紅利,盡快出台政府資訊共享的有關辦法,提高政務資訊資源的共享水準和利用效率。其次,要強化大資料安全的保障能力,加強大資料環境下的網絡安全技術的研究,制定大資料安全标準和大資料安全保障架構,形成大資料安全保障體系。再者,要研究推進大資料相關的基礎性制度建設,比如開展資料确權、資産管理、市場監管、跨境流動等資料治理的重大問題研究。

資料将會是未來創新社會最重要的生産資料,要加大資料技術的投入和研發,努力讓資料和計算能力成為各行各業的創新基礎。大資料與各個行業的深度融合,将産生前所未有的社會和商業價值,并催生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