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馬雲談大資料:資料時代的“五個新” 做好準備

馬雲,1964 年9 月10 日生于浙江省杭州,1988 年畢業于杭州師範學院外語系,同年擔任杭州電子工業學院英文及國際貿易教師,1995 年創辦中國第一家網際網路商業資訊釋出網站“中國黃頁”,1998 年出任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國富通資訊技術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1999 年創辦阿裡巴巴,并擔任阿裡集團ceo、董事局主席。2013 年5 月,辭任阿裡巴巴集團ceo,繼續擔任阿裡集團董事局主席。6 月30 日,馬雲當選全球網際網路治理聯盟理事會聯合主席。2016 年5 月8 日,馬雲任中國企業家俱樂部主席。同年9 月,時任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簽發任命書,馬雲出任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青年創業和小企業特别顧問。

我喜歡“智能”這種說法,對于“ 人工智能”這幾個詞的翻譯我覺得欠妥。artificial intelligence翻譯成“人工智能”會造成誤解,在了解上過于突出“人”。“大資料”這幾個字也有問題,很多人講這個“大”,人們以為大資料就是資料量很大,其實大資料的“大”是大計算的“大”,大計算加資料,稱之為大資料。

“人工智能”我這麼看,人是講究智慧的,機器是講究智能的,動物是有本能的,這三種東西不一樣。舉個例子,蒸汽機釋放了人的體力,但蒸汽機并沒有模仿人的臂力。同理,計算機釋放了人的腦力,但人們不能要求計算機按照人腦思考的方式運作,機器必須有自己的方式,人類必須尊重、敬畏機器的智能。

智能社會的三個要素

智能世界有三個最主要的要素:網際網路、大資料和雲計算。

網際網路,是一種生産關系,雲計算是生産力,大資料是生産資料。有了生産資料,生産力和生産關系,這三個合在一起,才能達到智能。所有資料,依靠網際網路為基礎設施,基于所有資料聯通,再加上強大的計算能力,隻有這樣,我們才進入到智能世界。智能世界是系統性的,不是單一的。

人工智能,是人類進入到智能世界,因為網際網路的發展,産生了大量資料,大量的資料逼迫我們必須有強大的計算能力去處理,這是一個自然的結果。

今天我們對于人工智能的了解并不成熟,就像100 年以前,人類對電的了解不成熟一樣,認為電的作用就是電燈照明,事實上他們沒有想到今天會有電鍋、洗衣機,有各種各樣的電器,人類離不開電。

今天我們對人工智能也好,還是混合智能也好,并沒有清楚的定義,這很正常,對于未來來講,我們都是嬰幼兒。

第一個我想說明的是,人工智能有定義,每個人對它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觀點,每個人也應該堅持自己的觀點。就像我做電子商務一樣,18 年以前我們就堅持今天的做法,堅持了18年,才會有今天的成果,每個人都可以堅持不一樣的做法。

第二個,“智能”到底為了什麼,我的了解是,智能是為了解決人類解決不了的問題,以及了解人不能了解的東西。機器做人類能做的事情,我覺得沒有什麼了不起,機器要做人類做不到的事情才了不起。

前兩天我發現有的美國學者,特别是腦外科專家進行人工智能研究,他們希望機器要像人腦一樣學習。我覺得這是一個悲哀,人類對自己大腦的了解不到5%,我們希望機器去學這5%,這不是愚蠢嗎?

我個人覺得,不要讓機器去模仿人類,而應該讓機器去做人類做不到的事情。讓機器去發展自己智能的力量、尊重機器、敬畏機器。

工業化的發展到了頂點就是it,it 讓人類越來越強大,讓人類對外部的了解越來越多。人類的眼睛是往外看的,是以我們看到了月亮,我們看到了火星,我們天天在考慮是否到其他行星做一點事情,其實人類最不了解的還是自己。

而大資料有可能幫助人類“了解自己”。大資料把人所有的行為資料集聚起來以後,我們才開始對自己有一點點了解。

有一點是肯定的,未來的機器一定比人更了解自己,人類了解自己,最後是有可能通過機器來了解的。

我覺得智慧城市首先要有一個“城市大腦”,用“城市大腦”管理城市的交通、安防、醫療、保險。按照人腦設計一個城市大腦不可行。

第三,智能社會會給我們帶來什麼呢?喜歡他的人覺得一切都好,不喜歡的人覺得都是問題。人類進入智能社會,反對它的人總能提出很多威脅論,支援智能社會的人認為這是發展趨勢。我認為人類隻能接納它,改變自己,适應它,我們不能改變未來,那就學會改變自己,我認為人工智能是不可改變的,這是一個巨大的趨勢,人類隻能改變自己。

未來三十年也好、五十年也好,人類受到的沖擊一定非常大,任何高科技都會帶來好處也會帶來壞處,網際網路帶來好處,也一定帶來社會治理的問題。網際網路産生以後,由于大資料和計算能力的提升,人将活得越來越長,這是好事還是壞事?人類人均年齡30 歲的時候,地球上已經有20 億人口,現在人類的人均年齡達到六七十歲,地球上的人口數量已經達到76 億多,如果人均年齡達到100 歲,地球上該有多少人? 我們怎樣解決這些問題?現在70 億人的時候,我們已經覺得地球的資源不夠,那麼如果到了人均年齡100 歲,出現兩百多億人口的時候,我們這個世界會怎樣?

小時候,我爸說:“馬雲你必須要有一技之長,我們要學會一技,可以防身,走遍天下都不怕。”可我剛好相反,我要啥都懂一點,啥也不深,但我能把身邊接觸到的事物都串起來。事實上一技之長并不是“走遍天下都不怕”,很有可能過了20 年,你的“一技之長”沒用了,你不改變自己,可能都不知道幹什麼,早做準備,你今天認為的專業技能,30 年以後可能都沒用了。

資料時代的“五個新”

未來三十年,有五個“新”需要重新定義:新零售,新制造、新技術、新能源、新金融。

新零售,就是重新定義零售。大家都知道,零售以前是當作銷售的管道,未來零售我認為是一種服務。以前零售是賣貨,未來零售是做服務,所有物流,産品流,經營流,服務流,必須合在一起。15 年前電子商務出現,大家并沒有當回事,這兩年大家都罵電子商務沖擊了傳統零售,其實我覺得不是電子商務沖擊了傳統零售,而是傳統零售保守,沒有因時因勢改變。

新制造,也是重新定義制造。如果說20 世紀比的是工業制造的能力,那麼21 世紀比的是服務的能力。下一波巨大的沖擊在未來十年以内,制造業會遭遇前所未有的沖擊。因為新制造将會徹底改變原來的流水線、标準化、規模化、集裝箱、低成本,定制化會是将來的趨勢。iot(物聯網)、大資料這個行業,對傳統制造業的沖擊遠遠超過電子商務對零售行業的沖擊。資料時代使機器越來越聰明,機器會越來越會自我學習,這對傳統制造業的打擊是非常大的。

新金融,所有金融機構最擔心的是錢不能到最需要錢的人手上。過去金融是“二八”理論,隻要服務20%大客戶就能夠得到80%的利潤;未來是“八二”理論,必須扶持80%的中小企業、年輕人和需要錢的人,才能獲得20%的利潤。其實,金融機構本身是做信用體系,目前我國很多金融體系機構我今天看來,跟一兩百年前的當鋪沒有什麼差異。今天我們很多企業到銀行去貸款,要把資産抵押,我覺得這跟當鋪沒有什麼差別,隻是把名字改為銀行或者規模做得大一點而已。但是未來新金融必須建立信用體系,必須建立各種各樣以資料為基礎的信用體系。

第四個是新技術,以前我們認為是強大的技術很可能今天已經不重要了。很多人都還沒有搞清楚it 是什麼,現在我們進入了dt 時代。過去所謂八大it公司,今天都在痛苦之中。我們必須思考,想成功,不是彎道超車,而是換道超車,必須在另外一道上競争。彎道超車赢的機率很低。原來是pc 為主,現在是在移動端為主。是以,手機通電話的功能已經由原來100%變成了20%,現在手機80%的功能是與通電話沒有關系。設想,如果我們的汽車裝上了作業系統,加上資料,世界會變成什麼樣? 設想電燈泡、電視機、電冰箱全部裝上作業系統,資料內建,會變成什麼樣? 由于機器加資料,機器變得越來越聰明。

最後就是新能源。第一次工業革命能源是煤,它的廣泛應用誕生的商業模式是工廠。第二次工業革命誕生的主要能源是石油,誕生了公司。這一切皆是創新,當今資料将成為主要的能源,如果離開了資料,任何組織的創新基本上都是空殼。如果沒有資料,如果不對未來進行準備,情況會很糟。

大家講大資料很厲害,資料分析師很重要,我告訴大家,大資料是不能靠人分析的,一定是計算機進行資料分析。剛剛有鐵路和火車的時候,人人都排斥,認為鐵路的發展擠占了那些挑夫的就業,但是鐵路出來以後,至少增加了兩百多萬的鐵路勞工。

另外,現在有很多職業司機,但如果無人機、無人汽車發展成熟以後,可能大批的職業司機會消失,但并不意味着會消失很多的就業崗位,因為每次技術革命都會誕生很多新的就業。人類應該做更多有價值的事,而不是去做機器要做的事情。過去的幾百年,工業的發展,工業替代人類做了很多事情,我們覺得很輕松,但是人類從來沒有找到什麼是自己可以做得最好、最有價值的事情,我覺得對就業要有新的價值發現。

過去的工業化,我們把人變成了機器,未來的資料化,我們會把機器變成人。機器會越來越聰明,未來的社會應該想辦法讓人活得更像個人,機器更像機器,這樣才是我們應該要的社會。

機器智能和人工智能這個發展的前提是海量資料。我覺得以前我們在工業時代、農業時代,我們一輩子可能隻去三個地方,到工業時代,我們一輩子去三十個地方,到了資料時代,我們一輩子可能去三百個地方甚至三千個地方,人永遠在路上。是以這個世界的變革和機會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另外一點,我是堅信換道超車,我是不太相信彎道超車的,彎道超車,十超九翻車。而且前面那個人也不會讓你超,你以為彎道超車,你平道都落後了,你彎道還能超車啊,那種機率太低,我們應該在不同的道上進行競争。

我們在不同的道上競争,才會有今天整個中國的網際網路的發展,中國的it 基礎設施有待提高,導緻我國的電話通話效果不好,這才導緻移動網際網路迅速崛起;中國傳統的it 基礎設施一般,才有可能進入網際網路和大資料,中國原來的商業零售環境需要改善,才有電子商務,中國原來的金融體系不完善,才會有網際網路金融。是以說所有的“不完善”都是一個機會,關鍵是你怎麼樣在不好的過程中尋找機會。

資料時代的準備

資料的時代剛剛開始,中國有機會走出一條獨特之路。其實多花一些時間在客戶身上,在未來上,比多花時間在競争對手上要來得重要,今天的時代是對未來的時代,今天大家都剛開始起跑。未來的競技,如果比喻成賽跑,那麼這是一萬米的賽跑比賽,大家都剛剛跑了十米左右。不要在意周圍的人,跑三千米以後,你才知道誰真正是你的競争對手。我的對手不是百度,也不是騰訊,我應該看看google 的發展,ibm 的發展,但是最應該看的是未來客戶。

我們做好準備迎接資料時代的到來,沖擊的是我們這幫三十歲以上的人,三十歲以上的人改變已經有一點難度了,這部分人的地位在未來二三十年隻會搖晃、痛苦,但是我們不能讓孩子也痛苦,我們必須進行教育的改革。

全人類面對的挑戰是一樣的,全人類的機會也都是一樣的。是以我覺得,我們要重新認定、重新思考我們的教育方式。過去兩三百年,人類追求科技、追求技術、追求科學的發展,非常了不起;人類追求智慧的發展、文化的發展、價值觀的發展也是相當了不起。追求科學技術的發展,讓人類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我認為,科學是用來證明真理的,對未來和對宇宙來講,今天的科學還是一個嬰幼兒,我們應該去思考未來,從教育來講,過去兩三百年知識積累,讓人類取得了巨大的紅利,但是未來知識會讓機器越來越聰明。

中國要思考教和育是兩回事,教讓人具備知識,育讓人成為真正的人,育讓我們以機器為主的這個知識和科技為主的力量與衆不同,可以活得更好。是以未來的一百年是智慧的時代,而智慧的時代,我認為是體驗的時代,是服務的時代,機器将會取代我們過去兩百多年依賴的科技所積累的一切事物。

我們原來的教育體制永遠希望孩子成為最好的學生,而現在,我認為我們要讓這些孩子做最好的人。人與機器之間,未來的競争就是人是有智慧的,機器隻能是智能。

我希望我們專注的除了教知識、教文化,還應該多花點精力在價值觀的培養上,因為像創意、創新、創造,機器短時間内很難做到。我希望未來的孩子,多花些時間在琴棋書畫上,音樂讓孩子能夠産生智慧源泉,下棋讓孩子懂得格局、布局、舍和得,書詩歌懂得執着堅持,畫培養想象力。培養想象力、好奇心是我們的孩子未來生存的必需條件,如果我們孩子們喪失了創新力、創造力、好奇心,那我們人類一定會輸給機器。

創新的主體是企業

關于創新,創新的主體是企業。對阿裡巴巴來講,我們做人工智能的研究和應用已經十多年了,從支付寶第一天誕生,我們就用機器去學習什麼是犯罪行為,因為支付寶裡面騙錢的人太多了,每天都有各種各樣詐騙的問題,這裡還不包括網站上抓假貨。但是就從騙錢的角度來講,一個再聰明的騙子,想出十個騙的方法,這個人已經是頂尖騙子了,一般的騙子隻能想出兩三個騙人的方法,但我們讓機器可以學會兩萬、三萬個騙術,懂得什麼是詐騙犯。機器學得更牢、學得更快,從來不忘記,而且24 小時不下班,盯得非常牢,有騙子一出現,機器馬上發現,立刻抓住,如果發現機器被騙了,我們馬上更新機器,讓它識别新的騙術。

最後我們應該做好教育的準備、創新機制的準備,我們要重新定義聰明,如果我們的聰明是以前定義的聰明,我告訴你,機器會徹底把你全部颠覆掉,人類會越來越沮喪。我們必須重新開始,沒有任何人、任何事能夠阻礙大資料、網際網路,這是一個社會趨勢。人類必須為這個做充分的心理準備,知識爆炸的後果驚人,但是我覺得,兩千多年來,人類知識的疊加水準是超越了一切,但是人類的智慧并沒有增長。

我個人覺得智慧靠體驗,知識是可以學來的,智慧一定在體驗的過程中增長的。我說教和育不一樣,學和習不一樣,學可以擷取知識,習可以讓你得到智慧。什麼叫作聰明和智慧,聰明的人知道自己要什麼,智慧的人知道自己不要什麼,這個世界有太多的聰明人,問大多數人,你要什麼,你肯定說我要錢,我要房子。但不要什麼,你五分鐘之内答不清楚不要什麼,這是人類智慧的差異,我們一定要明白,什麼事情是人類能做到的,機器做不到的,什麼事情是機器做到的,想明白這些,面向未來,人類沒有必要害怕機器,機器是不可能取代人類的。

十九世紀六十年代,英國最早發明汽車,汽車出來的時候,首先去砸汽車的全是馬車夫,因為那時候的馬車夫是白領工作,那時候的馬車夫是社會的中等收入人群,他們覺得汽車的廣泛應用會讓自己丢了飯碗,他們跑去抗議。後來政府出了一道紅旗法案:每一輛車必須有三個人,有一個人在五十米之前拿一個紅旗,汽車速度不能超過馬車,前面還有一個人引道,如果汽車的速度超過了馬車,汽車的牌照将會吊銷,紅旗法案的執行,完全阻礙了整個英國汽車工業的發展。德國的汽車工業發展起來了,法國的汽車工業也發展起來,美國發現汽車工業前景可觀後,迅速把自己變成了一個車輪上的國家,美國既然是車輪上的國家,又完成了以石油為主的一次技術革命。

今天的中國已經是一個網際網路上的國家,七八億人口都在使用網際網路,如果我們向當年英國一樣,在沒有把握網際網路特性的情況下,管理網際網路,很容易出台類似“ 紅旗法案”的規定。人類要有足夠的自信,人類擁有信仰,機器永遠不可能有信仰,而人類失去信仰的時候,人類就不會創新,就沒有擔當,如果失去信仰以後,你一定比不過機器。是以我自己覺得,人類對文化的自信、信仰的自信隻要存在,這個世界還是會很有機會的。

機器不應該成為人的對手,機器和人隻有合作在一起,才能解決未來的問題。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