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走自己的路,讓美國無路可走!中國貨船穿越美軍防線,成新上司者

作者:零度科工

拜登政府上任以來,美國遏制中國的舉動雖然并未停下,但是卻在宣傳上頗動了一番手腳。美方聲稱,不尋求與中國“脫鈎”,要在符合美國利益的情況下“重新挂鈎”,還說不打“新冷戰”,與中國之間的關系是“競争”而非“沖突”等等。

總而言之,拜登政府企圖定義一種新的中美關系,來證明美國有能力靠“競争”或者某種複雜手段,從中國那裡奪回全球主導權,而不會引發全球都不願看到的大規模戰争。

不過在部分西方媒體看來,拜登的這種謀劃根本就是搞錯了方向,最終仍将避免不了失敗。

走自己的路,讓美國無路可走!中國貨船穿越美軍防線,成新上司者

據《環球時報》報道,比利時媒體《歐盟觀察家》網站11月4日發表了一篇題為《‘制衡’中國應當從沃爾瑪和亞馬遜做起,而不是太平洋》的文章。作者是布魯塞爾自由大學國際政治教授喬納森·霍爾斯拉格。

文章開頭指出,美國正在建構兩條針對中國的防線,一條是大量投資從間諜到間諜衛星等各種不同形式的情報收集手段,以便窺探中國的能力。另一條是直逼中國海岸的軍事力量,包括頻繁巡邏的軍艦、海上巡邏機、無人機,以及分散部署在島鍊上的部隊和武器裝備。

盡管如此,但這兩條防線仍然脆弱,是以美國不得不尋求向整個太平洋的縱深拓展,并在“馬賽克戰”和分布式作戰願景的指導下,将部隊和飛機分散到多個地方,通常是在關島和澳洲等地,但也越來越多分布在密克羅尼西亞、帕勞、馬努斯群島和天甯島等小島。

美軍的設想是,讓大型海軍艦艇成為作戰雲節點、以及小型載人和無人平台的網絡。這樣做的目的是讓美軍不那麼容易受到中國飛彈的攻擊,進而保持在太平洋地區的主導地位和在中國附近的作戰能力。

走自己的路,讓美國無路可走!中國貨船穿越美軍防線,成新上司者

文章點評稱,這看起來是個完美的計劃,美軍在第一道防線的暴露程度較低,在第二道防線則具有遠距離反擊的靈活性。除了美國飛機和軍艦經常巡邏外,中國在周邊環境中相對較小的活動範圍也沒有那麼可怕,有助于避免沖突。此外,這種新的軍事上的保證還允許各國與中國建立商業關系。反過來,這将有助于防止類似冷戰的獨霸一片地區的情況再次出現。

然而,美國的新近海防禦戰略終究是存在問題的,雖然它貌似在短期内恢複了力量平衡,但是從長遠來看,由于未能解決權力轉移的主要原因——經濟,它可能會讓位于更大的失衡。

文章認為,幫助中國改變力量平衡的是集裝箱貨船,而不是軍艦,這些集裝箱船将繼續航行。正是美國消費者的貪婪胃口支援了中國的工業化,并創造出被北京用來在其他地方擷取影響力的貿易收入。

不僅僅是貨船在潛入這些防線,商務艙旅客也在這樣做。美國在中國的投資繼續窺視中國市場,更多的技術被出售給中國。事實上,中國不需要從美國竊取技術,它隻需要購買它或者吸引它。

走自己的路,讓美國無路可走!中國貨船穿越美軍防線,成新上司者

文章稱,那些預計貿易戰、冠狀病毒或中國的強硬政治将成為分水嶺的人都錯了。同樣是在2020年,中美投資關系繼續加強,出口額出現反彈,因為有更多的集裝箱通過越南轉口貿易以躲避部分關稅。美國對中國的直接投資再次激增100億美元,在印度、印尼、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的投資額甚至有所下降。華盛頓堅持認為這種生意可以繼續,美國貿易官員稱中國是“一個太大的經濟體”,“我們想要進入他們的經濟”。

但文章認為,商業不能脫離政治,是商業支撐着政治和軍事影響力。隻有中國比其他國家更巧妙地利用全球化,力量的天平就會繼續發生轉移,從長遠來看,這種安全困境隻會變得更加緊迫。是以,“制衡”中國不應從太平洋開始,而應從沃爾瑪和亞馬遜開始。

不過文章在結尾承認,相比讓消費者和企業戒掉對中國的依賴,調整軍事戰略是一種容易的辦法,這也難怪在種種外交和軍事舉措後,該地區大多數國家仍将中國視為新的上司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