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如今的光伏行業而言,已不是乍暖還寒,而是春意盎然了!
資料顯示,2015年中國光伏新增裝機量約15gw,同比增長40%以上,連續三年全球第一,其中地面電站占比84%,分布式電站占比16%。而累計裝機約43gw,躍居全球第一。
受此拉動,中遊元件企業的盈利也有顯著改善。中國光伏行業協會資料顯示,2015年元件産量超過43gw,同比增長20.8%,51家元件企業平均産能使用率為86.7%,比2015上半年提高6個百分點。前十名企業利潤率多在兩位數,對33家通過規範條件的企業的2015年經營業績分析後(統計中排除了幾家因曆史包袱過重而導緻虧損的企業),僅有4家企業虧損,平均利潤率達4.8%,明顯高于電子制造業的3%平均水準,也高于2015上半年的二至三個百分點。
這一火熱勢頭從上市公司财報上可以得到進一步印證。根據資料,截至目前,37家太陽能發電概念股公司中有近30家釋出了2015年全年業績預告,18家實作淨利同比增長,其中15家預計增長率超過50%,珈偉股份以1490.16%~1519.51%拔得頭籌,航天機電居于其後,淨利潤預計增長382%~415%。
然而,并非産業鍊上下遊所有企業都有好日子過。很明顯的一大特點是,分化現象明顯。有規模、品牌、技術的元件企業訂單飽滿,中小企業接單困難,大部分用于代工或為自身電站提供産品。上遊多晶矽企業的日子更不好過,在全球光伏市場季節性變化下,多晶矽産品承壓也較其它環節為重,價格一路下跌,多數企業仍虧損。
但不管行業冷暖,産業往往都是“幾家歡喜幾家愁”。專家仔細分析過往的資料和事件,為讀者分别找出光伏行業中那些風頭最勁、最能折騰和崛起最快的企業,同時分析出2016年光伏行業發展的5個趨勢。
一、風頭最勁、最折騰、崛起最快的企業都是誰?
1、風頭最勁的企業:協鑫集團、隆基股份、天合光能
光伏回暖,自然會有一批企業一起從“寒冬”走向“春天”。2015年,行業黑馬層出不窮,各上市公司預披露的業績,已是最好的說明。風頭最勁的企業當屬:協鑫集團、隆基股份、天合光能。
協鑫集團:手持5家上市公司拼就新能源資本帝國
素來低調的朱共山,對外很少談及資本市場,1月8日和1月11日這兩天,朱共山掌控的協鑫集團将兩家子企業分别以不同的方式送上了資本市場,它們分别是同鑫光電和*st霞客。算上去年剛剛借殼的協鑫內建,如今的協鑫不再僅限于境外,而是蛻變為擁有2家a股、1家新三闆、2家港股上市公司的新能源巨擘。
相關資料顯示,截至2015年底,協鑫內建自有元件産能達3.7gw,位居全國第六,前五的天合光能、阿特斯、韓華的廠商的産能在4gw至4.5gw之間,2016年協鑫內建自有光伏元件産能預計将進一步擴張至6gw以上。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地方是,協鑫內建的光伏元件構成中,其中有3gw都是高效元件産能,其2015年底釋出的“鑫金剛”高效元件也将于今年量産。協鑫內建的高效元件已強勢打入市場,協鑫內建已為中民投、中電建、江山控股、中興、印度adani等重要客戶提供高效元件,差異化競争力正逐漸凸顯。
隆基股份:急速擴張,上升勢頭難擋
2014年11月17日隆基股份收購了浙江樂葉光伏科技有限公司85%股權。完成收購後,隆基股份貫穿了全産業鍊,可謂是如魚得水。
隆基股份公司近日公告與聯合光伏、林洋能源等六家客戶簽訂戰略合作協定,未來三年将向六家客戶提供單晶矽片、電池片以及元件,戰略合作夥伴将在2016~2018年間從樂葉光伏和隆基股份采購9.6gw單晶元件、3gw單晶矽片、電池片,公司未來三年業績獲得有力保障。
2015年,隆基股份矽片産能達到4.5gw,隆基股份董事長鐘寶申表示,2016年我們矽片産能要達到7.5gw,2017年矽片産能要達到12gw;元件産能2016年要達到5gw,2017年目标要達到6.5gw。
隆基股份公司剛剛釋出的2015年業績預告中顯示,預計歸屬于公司股東淨利潤為4.7億~5.28億元人民币,同比增長60~80%,這一資料也超過了市場之前的預期,公司四季度淨利潤增長超過100%,增速得到了明顯提高。
天合光能:已經連續兩年成為全球最大光伏元件生産商
自從2013年天合光能加強中國市場布局之後,天合光能光伏元件銷售業績搶眼。2014年天合光能元件出貨量相較2013年提高41.9%至3.66gw,而根據2015年11月底天合光能釋出的預期顯示,天合光能全年出貨量預計達到5.5gw至5.6gw,增幅53%,這是天合光能在2015年第二次調高全年出貨預期。
得益于二季度創紀錄的123gw發貨量,天合光能在2015年8月中旬将年初4.4gw~4.6gw的發貨預期提高至4.9~5.1gw;而三季度1.7gw的驚人發貨量再次重新整理記錄,是以将銷售預期提高至5.6gw。
天合光能在2015年12月宣布退出mip(最低進口限價協定)并于今年初正式得到歐盟委員會确認。但這并不意味着天合光能的元件銷售會受到影響。相反的,天合光能在東南亞和印度都有布局,可以通過海外元件工廠規避“雙反”。
2、最折騰的企業:海潤、英利、漢能
*st海潤:一波三折楊懷進被擠出董事會
提及*st海潤,用“一波三折”形容都不夠,得用“命運多舛”。
2009年,楊懷進率領管理團隊進入st海潤,并最終促成st海潤在2011年借殼上市,在“寒冬”中獲逆勢發展。然而近兩年來,*st海潤卻進入了多事之秋。
2015年1月23日,借助高送轉預案公布前的一波大漲,st海潤三大股東集體減持逾20億元,而在一周以後,st海潤釋出了2014年業績預虧公告,2014年虧損約9億元。這一場因高送轉引起的迷局,備受業界诟病。
2015年12月,突然爆出楊懷進辭去st海潤董事長一職。稱得上是光伏行業領軍人物的楊懷進,任st海潤董事長後,并沒有力挽狂瀾,連續兩年虧損,2015年如果繼續虧損将被暫停上市。
好在近日*st海潤披露2015業績預告顯示,預計2015年年度經營業績與上年同期相比,将實作扭虧為盈,實作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人民币6000萬元~14000萬元,且2015年末淨資産為正。公告顯示,若2015年度公司經審計的年度淨利潤實作盈利,公司将按照規定在2015年年度報告披露後,及時向上海證券交易所申請撤銷退市風險警示。
英利集團:債務壓身破産重組尋出路
從2007年赴美上市至今,英利的盈利能力一直未見改觀。如在2007~2015年這9年間,英利隻在2007、2008和2010年實作盈利,其餘年份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虧損。2015年12月其釋出的三季度财報顯示,英利虧損金額高達5.035億美元,資産負債率更攀升至121.3%。
據了解,英利集團的債務總額高達184億元人民币,資産總值則僅為110.89億元,貨币資金僅剩16.05億元,其在美國上市股票持續低迷,難以融資自救。公開資訊顯示,英利已明确2015年将專注于解決高負債率和債務重組問題。
春節過後,陷入債務危機的英利似乎迎來轉機。此前有媒體稱,英利獲得33億元人民币的貸款用于債務重組,其中,國開行将貸給英利約25億元,剩下部分将由英利總部所在地河北省保定市的地方政府解決。
漢能集團:忍痛割愛能否自救?
漢能主席李河君這匹行業黑馬,曾在去年年初,一度以1600億元的财富超越王健林、馬雲,成為新晉首富,漢能薄膜控股市值曾超2400億元,一度逼近李嘉誠的長江實業。
距離蟬聯新财富500富人榜首富之後僅百天,意外便發生了。2015年5月20日,對于光伏産業和金融市場,都是“驚心動魄”的一天。當天,由李河君控股的漢能薄膜遭遇了洗倉式下跌,開盤僅70分鐘跌幅就達到驚人的46.95%,幾乎在一日之内腰斬,市值蒸發1440億港元。
此後,漢能遭證監會調查,被港交所勒令停牌;在中止與母公司的兩筆關聯交易後業績直線下滑,并首次出現業績虧損,繼而大幅裁員。不久前,媒體稱漢能開始兜售集團水電資産及15%漢能薄膜股份;2015年12月30日,李河君以0.5折場外抛售25億股割肉自救,涉資達4.51億元。如今,李河君忍痛割愛,将水電資産與上市公司股份打包出售,可見情況愈演愈烈之下其複牌之心。
3、崛起最快的企業:東方日升
東方日升2014年銷售量850mw,2015年擴産後銷量增值1.5gw,2016年目标為2.5gw至2.8gw,有望第一次跻身前十大元件企業行列。
東方日升2015年第三季度營運收入約為2.065億美元,營業利潤約為3110萬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0122.17%。
據說強勁的銷售增長由目前對于中國政府2015年約20gw的光伏安裝量目标的支援推動。東方日升的增長來源于新興光伏市場以及子公司eva封裝材料的銷售,并且光伏産業已經進入新一輪增長。同時東方日升指出,最近與永泰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就項目中使用的光伏元件簽署價值約1.83億美元的合同。
二、2016年光伏行業5大趨勢
國家能源局局長努爾·白克力在全國能源工作會議報告中曾指出,“十二五”期間,我國太陽能發電裝機規模增長了168倍,是可再生能源當中增幅速度最大的。
2016年中國光伏行業即将迎來“十三五”期間的第一年,行業能否取得良好開局,如何應對機遇與挑戰?光伏行業趨勢是什麼?
趨勢一:行業步入“寡頭時代”
經過激烈的市場競争,未來幾年的光伏行業一定會是幾家光伏寡頭霸占市場80%以上的份額,而工信部等管理部門出台的相關檔案将會進一步加速光伏行業的洗牌。
在新一輪光伏企業競争中,企業會面臨資金需求大、利潤萎縮的雙重壓力,一些中小型的電池群組件企業将是重組并購的重點。特别是在一些資金實力較強和市場占有率較多的龍頭企業的沖擊之下,一些資金實力不足的中小型企業,市場佔有率将出現急速下滑,在競争中倒閉或者被并購是必然結局。
趨勢二:新産能過剩的風險在聚集
我國光伏産業迎來市場複蘇的同時,需要防範新一輪産能過剩。
多晶矽、矽碇方面,目前國内前4家多晶矽企業均處于滿産狀态,前15家企業2015年平均開工率達到92%。華夏能源網認為,不能因為目前光伏産業出現回暖就過于樂觀地估計形勢。目前市場供需平衡還比較脆弱,如果企業盲目擴張,恐怕再度出現産能過剩,導緻供需嚴重失衡,光伏行業可能會重新回到2012年的“寒冬”中。
趨勢三:企業的處境将進一步分化
近年來,盡管我國光伏産業的規模和技術都得到快速發展,但同時也出現了落後産能不能及時退出市場、先進技術産品無法進入市場、光伏産業整體技術更新緩慢、光伏發電工程品質存在隐患等問題。尤其是在技術方面并未起到引領者的作用。
2015年6月10日,工信部、能源局、國家認監委聯合印發《關于促進先進光伏技術産品應用和産業更新的意見》,提出中國将提高光伏産品市場準入标準,實施“領跑者”計劃。
鑒于此,檔案給出了明确答案:淘汰落後産能、建立技術優勢,技術創新與進步才是我國光伏産業更新發展的必由之路。而那些沒有打開新興市場的公司,正面臨嚴重的分化,高昂的負債、緊繃的資金鍊,将導緻公司在今年的行業擴張中,面臨更嚴峻的挑戰。包括一些大型的領頭企業,一些舊的問題和風險不除,2016年的日子也還是會很難熬。
趨勢四:補貼、限電和土地問題仍難解
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将通過實施領跑者計劃、競争電價政策引導企業降低光伏成本,同時正和财政部、國土部、稅務總局、國開行等部門協調出台補貼、土地利用、稅收、走出去、光伏扶貧等方面的新政。華夏能源網認為,補貼不到位、土地性質及稅費問題、限電“三座大山”,仍會是2016年光伏産業前進路上的“絆腳石”。
我國可再生能源電力發展,直接得益于價格和補貼政策,資金主要來源于可再生能源電力附加,經曆了五次調整後目前是1.9分/千瓦時,國家最後一批發放補貼的項目2013年8月底前并網的。2015年基金補貼約500億元,但累計缺口約400億元。
雖然目前第六批可再生能源補貼目錄申報終于啟動,但今後資金的持續性仍令人擔憂。
趨勢五:海外市場開拓力度将加大
在與歐美等國的“雙反”拉鋸戰中,海外市場已悄然成為我國光伏市場的新增長點。
截至2015年年末,中國光伏産業的“雙反”之戰再次延長。不久後,天合光能宣布退出mip名單,成為國内首家主動退出價格承諾的光伏企業。此前,阿特斯太陽能、中盛光電、昱輝陽光、正信光伏、正泰太陽能等均成為歐盟的眼中釘。
而在多年糾纏後,中國光伏企業已将市場重心逐漸轉移至新興市場。印度、非洲等新興市場光伏産品需求逐年增加,“一帶一路”地區光伏市場需求也逐漸釋放,2016年海外光伏市場也将成為中國光伏企業重點争奪的領域。
本文轉自d1net(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