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資訊系統項目管理師論文習作品質管理

 概述:2012年8月,我參與了某市某某集團erp業務資訊系統平台的建設工作,該資訊系統項目為該集團公司旗下的的幾個分公司實作企業業務資訊資源整合,統一調配,合理優化,加速分公司之間的業務處理流程,提高企業的整體經濟效益。該系統資訊項目分為6個子系統和一個系統內建硬體裝置的安裝和線纜的鋪設工程。6個子系統分别是:原料采集加工處理資訊系統,半成品生産制造資訊系統,成品生産制造資訊系統,物流運輸管理系統,市場銷售業務資訊系統,企業業務資源調配和決策系統。該資訊系統項目計劃投資500萬元,建設工期為12個月。

  由于系統建設項目牽扯的機關多,業務大,是對集團公司的整個生産鍊進行統一管理,系統能否可靠,穩定的運作,直接關系到該公司的經濟效益和廣大員工的業務效率,要求系統必須有很強的品質保障,基于這些原因,我把品質管理作為本系統建設項目的重點之一。本文結合作者的實際經驗,以品質管理為例,分别從制定項目品質管理計劃,系統內建硬體裝置及安裝施工現場的品質保障,項目軟體系統階段性評審和審計,項目軟體系統測試這四個方面進行了品質管理的論述。由于采用了有效的品質管理,該項目于2013年8月,成功上線,達到了客戶的滿意,得到了公司的認可。

  正文:随着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企業規模越來越大,企業業務聯系越來越緊密,原有的分散獨立的企業資源配置設定方式已無法适應企業集團化的需要,為此如何整合企業資源優化,統一調配,提高企業資源的使用率,降低生産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已成為擺在企業面前迫在眉睫的問題。是以,開發一個erp企業資源資訊系統平台就應運而生。2012年8月,我有幸參加了某市某集團erp企業資源資訊系統平台的建設工作,并出任項目經理,該系統實作集團公司旗下的幾個分公司的資源整合,統一配置設定,達到合理配置企業資源的功能。該系統資訊項目分為6個子系統和一個系統內建硬體裝置的安裝和線纜的鋪設工程。6個子系統分别是:原料采集加工處理資訊系統,半成品生産制造資訊系統,成品生産制造資訊系統,物流運輸管理系統,市場銷售業務資訊系統,企業業務資源調配和決策系統。該系統計劃投資500萬元,建設工期為12個月。該系統采用c/s架構,背景資料庫采用sel service 2012,中間件技術采用corba,用java語言開發。由于系統建設項目牽扯的機關多,業務大,是對集團公司的整個生産鍊進行統一管理,系統能否可靠,穩定的運作,直接關系到該公司的經濟效益和廣大員工的業務效率,要求系統必須有很強的品質保障,基于這些原因,我把項目的品質管理作為本系統項目建設的重點之一。我從硬體裝置的安裝施工及各種線纜的鋪設,制定項目品質管理計劃,進行階段性評審和審計,進行軟體測試這四個方面加強了品質管理工作。

  一,制定項目品質管理計劃。

  實踐證明,品質出自于計劃,而非出自于檢查。鑒于此,在項目初期,我就制定了切實可行的項目品質管理計劃。品質計劃包括識别與項目相關的品質标準,以及品質保證過程中實施的方法,政策,步驟。我利用成本效益分析法,針對本項目的特點,分析出品質成本與效益的平衡點,得出為做品質管理工作所需的人員,裝置,材料,為此我向公司申請品質管理專業人員,成立了專門負責品質監督控制的負責小組,并對該小組的工作職責具體分工。我加大該品質小組的職權力度,決不允許不聽從品質小組意見的現象發生。小組對項目品質負責,我又對小組負責。遇有重大特殊的品質問題,我将召開全體項目組成員和品質管理小組會議,大家集體讨論,共同解決。對于所需的品質檢測儀器,我根據項目需要,盡可能地使用成熟,穩定的測試裝置,對于沒有的裝置,與甲方協商,争取從甲方處獲得。根據本項目的特點,我把國家标準《計算機軟體品質保證計劃規範》作為本次項目的品質的評定準則。另外我與品質監控小組共同确定品質保證工作實施的細則計劃,就是到什麼時期,采用什麼标準,何時做品質監控以及品質監控的工作流程,本次項目品質管理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硬體裝置和各種線纜的檢測。第二階段:硬體裝置安裝及管線鋪設的現場監控。第三階段:軟體系統的品質保障。在本次項目中我把軟體系統的品質保障做為重中之重。

  二,系統內建硬體裝置及安裝施工現場的品質保障。

  硬體裝置的正常運作,品質的優劣以及施工現場的規範施工是資訊系統項目的成功上線的實體基礎。為此,我對照裝置采購清單,采購合同,産品出廠合格證,檢查是否有不合格的産品,對于裝置的性能名額,我采取同類裝置抽樣的辦法,進行檢測。對于核心資料庫伺服器的裝置,我搭載模拟真實系統運作環境,試運作,實時記錄運轉時的各種資料,性能名額。對于不合格的産品,我依照采購合同,與供方聯系,以求盡快解決。對于硬體施工現場的隐秘工程,我設立旁站,派遣品質檢測人員駐紮在工地,實時跟蹤,依據國家施工規範,随時進行檢測記載,并拍攝現場照片。

  三,針對軟體開發的每一個過程和環節,利用階段性評審和品質審計技術,對軟體品質進行有效的監管。

  軟體開發分為需求分析,概要設計,詳細設段,編碼,測試等幾個階段。因為需求分析定義階段是軟體品質的基礎,為此我全程參與,實時跟蹤需求定義的整個過程,在需求分析階段完成時,我邀請軟體品質的評定專家組,進行評審驗證,對于提出的建議,積極修改需求規格說明書。在軟體結構設計階段,我把軟體的複用性,健壯性,穩定性,計,編碼,測試,試運作,傳遞品質使用等幾個階段。我們要求在每個階段的過程和結束時,依據國家标準《軟體品質評定準則》,組織公司人員,邀請客戶代表,進行階段性評審,對于不能達到階段性的名額産品,開發決不能進行到下一個開發階段中去。我重點實時監測需求分析階作為軟體結構的評定标準,我采用類比法,以同行業的優秀軟體的結構做樣闆,尋找差距,彌補不足,馬上整改。在詳細設計和編碼階段,我要求采用成熟,通用,易懂的算法,在編碼風格上采用規範書寫,不能憑借個人興趣和愛好,随意發揮擴充功能子產品,排除了無效勞動。

 四.加強軟體測試,確定測試結果符合設計和産品規格說明書,以期達到客戶的滿意。

  軟體測試是保障軟體品質的重要方法,通常軟體測試包括單元測試,系統測試,內建測的試三個步驟。我們在軟體需求階段就把測試計劃考慮進去,并邀請重要客戶參與到測試工作當中來,對于軟體測試過程嚴格按照測試計劃的程式具體實施,對于測試結果不但要滿足設計要求,更要達到的使用者的滿意,得到他們的認可。對于測試結果達不到要求的,我運用趨勢圖分析法,分析錯誤出現的頻率,找出錯誤多的測試結果,再組織人力運用魚骨圖技術查找原因,确定造成錯誤的地方,錯誤找到後,對照需求規格說明書和軟體設計結構圖,積極整改。這種方法,在一個測試點上反複運用多次,就能使錯誤率迅速降低到零,保障了軟體品質,并能快速進行到下一個開發階段中去。其次,我組織項目組進行模拟适應性環境測試,适應性環境測試就是軟體在不同應用環境和平台上的測試,它可以增加軟體應用的通用性和易操作性。在得到使用者的操作環境後,我搭建了windows和linux兩種作業系統平台,該系統在這兩種操作平台下都能正常運作,才算是适應性環境測試通過。最後是軟體的界面設計測試,這種測試結果的好差直接影響終端使用者的業務效率和操作習慣,是使用者最為關心的,為此,我邀請重要客戶參與到該項測試中來,讓使用者多提供一些日常操作黨中可能出現的一些錯誤操作,我們對這些錯誤操作總結,提煉,并最終形成測試用例,實踐證明,這種方法有效的減少了錯誤發生的機率。

  結束語:通過近一年的全體項目組成員的共同努力,該項目于2013年8月成功上線,在得到甲方認可和公司上司贊譽的同時,我深刻的體會到,品質是一個資訊系統項目的基石,項目的任何其他目标都是在它的基礎之上建設的,沒有強有力的品質做保障,項目的其他目标實作終究是空中樓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