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土地資訊+”能否激發千億大資料應用市場

一塊巨大的農業“網際網路+”蛋糕正加速成熟。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确權登記頒證,是農業現代化的基礎。2008年,國家選擇成都率先開展試點,2015年在四川、山東、安徽整省推進,至今年,在全國的整省推進名單上已有22個省份。這将産生大規模、精細化程度最高的土地資訊大資料庫。

一個巨大的市場接踵而至——基于土地資訊大資料為基礎的資訊服務。

a “錢景”:

1500億元大市場,5-10年迎爆點

“現代農業最核心的是資料,土地和人的數字化是基礎。”1月13日,西南财大經濟資訊工程學院副教授羅旭斌開門見山。

在他看來,确權建立起的農場土地資訊大資料,是農業最基礎的資料,有了資料才能用資訊技術精準“重構”傳統農業,這是農業的巨大變化。

“确權的下遊應用市場空間大概在1500億元,商機相當廣闊。”西南交大資訊與技術學院博士李劍波特别強調,這隻是這項農業資訊化工作本身的投入,其引爆的整個産業鍊價值則是天文數字。

學計算機的羅旭斌和學地理資訊的李劍波合作完成了中國首張現代魚鱗圖——都江堰鶴鳴村土地登記系統繪制,随後成立起集資料、地理資訊服務、軟體研發等于一體的四川魚鱗圖資訊公司,産品和方案被應用于23個省200多個區縣,成為行業領跑者之一。

羅旭斌把确權後的拓展應用稱為“土地資訊+”。在他看來,該領域應用廣闊,如土地流轉、數字農場、農産品銷售、土地金融等社會化服務等環節,将為相關計算機軟體、硬體、服務公司帶來巨大發展機遇。如現有農産品品質安全追溯體系,精細不足,隻有當土地資訊資料與溯源公司資料互換,才能真正從餐桌一口氣精準追溯到具體某塊地頭。以前搞土地流轉隻是本台賬,現在土地在哪裡有精準定位,将信貸與具體地塊吻合,進而化解了銀行隐憂。“未來兩三年主體資料基本就位,真正有意義的市場化行為的流轉應在3年後,5—10年就會迎來‘土地資訊+’應用爆發高點。”李劍波預測。

b 困惑:

建數字化農場,商業模式還不成熟

誰會買單?

1月12日,省農業廳與西南交大圍繞共建土地資訊研究院簽定戰略合作協定。省農業廳廳長任永昌抛出了當下較為急迫的需求訂單:高标準農田建設、土壤普查鞏固、耕地品質提升等,都亟待通過基于農村土地資訊資料的挖掘應用。

在省農業廳資訊中心主任錢亮看來,這種應用挖掘應貫穿于農業生産、經營、管理和服務四大環節,“比如生産環節的物聯網技術、經營環節的農村電商等,都與土地資訊資料實作嫁接。”

與政府合作是一塊大市場,但在李劍波眼裡,未來真正的需求更多來自市場,在于日益崛起的新農人們和對農産品品質安全營養等要求愈來愈高的消費者。“核心還是為新農人建立數字化農場。”

全國同行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作為先行者,李劍波也坦承,目前對于如何精準挖掘應用,暫時毫無突破。“核心難點在于商業模式的設計。”

各地資料庫還在建立當中,需求方也僅初具規模,應用突破成為整個行業的共同困惑。魚鱗圖公司今年也曾嘗試一些應用新業态,但并未盈利。

c 突破:

政府合理開放資料,避免出現“資料鴻溝”

中科院成都計算機應用研究所進階工程師張炳泉表示,大資料應成為一種支援公衆創新創業的公共資源,政府應避免壟斷,在厘清權責關系的前提下,将資料向企業和個人開放,并用公信力為交易等應用“背書”。

錢亮也表示,農業大資料是三農公共事業,應在保護國家安全的情況下,有條件地與社會共享,“今後農民工流轉出土地外出打工,用app就能看到自家土地業主拿來種了啥,他有知情權。”

張炳泉看來,政府應從主導者變為服務者,可通過ppp模式等市場化模式與企業共同開發應用。“企業或個人利用大資料對集中起來的土地資源進行更合理的規劃利用,實作精細農業、規模生産。”

錢亮強調,政府必須合理地自下而上建立大資料庫,同時不能僅局限于土地資訊資料庫,還應盡快将品質安全資訊溯源、農村三資管理、農村電商等方方面面的農業大資料統起來,打通各個環節,建立資料雲,才能發揮出精準效應,跨越“資料鴻溝”。

本文轉自d1net(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