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民族發展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陶瓷發展史。當中的美學精髓,也漸漸進入大衆領馭。其中最好的展現要數陶瓷花瓶了。用瓶插花古已有之,且插花之器也頗考究。明代張德謙的《瓶花譜》是論述瓶花藝術的較早的專著。那麼當花瓶和中國風聯系在一起,會給你怎樣的震憾呢?
在中國的傳統婚俗中,曆來都有陪嫁花瓶的傳統,以前都是瓷質花瓶,直到文革時期才漸漸轉變為特有的玻璃質花瓶,用它陪嫁,以寓意"平平安安(瓶)、圓圓滿滿(圓形)、榮華富貴(雕富貴牡丹花)、平安如意"。我國傳統八大瓶型:葫蘆瓶、觀音瓶、梅瓶、賞瓶、蒜頭瓶、天球瓶、象腿瓶、玉壺春瓶。
【葫蘆瓶】
南宋後期龍泉窯創制的瓶式,瓶體似葫蘆,故名。小口,短頸,瓶體由兩截粘合而成。名與"福祿"諧音,且器形像"吉"字,故又名"大吉瓶",寓意大吉大利。宋元時期,龍泉窯、景德鎮窯均有生産。品種有有青花、五彩、五彩描金、仿哥釉、茶葉末以及藍釉、白釉、黃釉等其他單色釉。紋飾大多帶有道教色彩,也有書寫吉祥文字的。
爐鈞釉葫蘆瓶
玳瑁朱漆描金葫蘆瓶 清
釉裡紅團龍葫蘆瓶 清 乾隆
清雍正 青釉葫蘆瓶
乾隆官 白釉壽桃葫蘆瓶
清宣統 青花礬紅描金雲蝠紋葫蘆瓶
清乾隆茶葉末釉如意耳平底葫蘆瓶
青花葫蘆瓶
藍釉印花葫蘆瓶
漆線雕九龍至尊葫蘆瓶
清雍正 黃釉葫蘆瓶 (一對)
【觀音瓶】
觀音瓶,又稱“觀音尊”,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間流行瓶式之一,器呈侈口,頸部較短,豐肩,肩下弧線内收,至胫部以下外撇,淺圈足,瓶體纖長,線條流暢。康熙朝時景德鎮燒制的瓶式較多,有時瓶、尊在稱呼上不易區分,一般來說,口小腹大者稱之為瓶,以五彩、青花制品較為多見。
清乾隆 松石綠描金粉彩蓮花觀音瓶
清 冰裂梅紋觀音瓶
孔雀藍釉觀音瓶
清雍正 粉青釉蓮瓣觀音瓶
粉彩紅樓人物觀音瓶
清乾隆 青花纏枝花卉觀音瓶
清康熙白釉暗刻花卉觀音瓶
清康熙 綠郎窯觀音瓶
清光緒 粉彩人物觀音瓶
【梅瓶】
梅瓶是漢族傳統名瓷,是一種小口、短頸、豐肩 、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隻能插梅枝而得名。因瓶體修長,宋時稱為“經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麗,明朝以後被稱為梅瓶。以元代景德鎮青花梅瓶最為精湛,其高超的燒造技藝,不朽的藝術價值,凝聚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智慧和藝術的結晶。
青花梅瓶
青釉刻花梅瓶
松石綠地福壽梅瓶
粉彩梅瓶
清乾隆 青花穿花龍紋梅瓶
清雍正 粉彩梅瓶
紅紋梅瓶
青花龍紋一枝梅瓶
歲寒三友綠釉梅瓶(一對)
黃釉青花梅瓶 元
青花折枝瑞果紋梅瓶
【賞瓶】
賞瓶,漢族陶瓷藝術的珍品。為雍正一朝最新出現的一種造型,作賞賜之用。其器型來源于玉壺春瓶,傳世品形制基本相同,撇口,細長頸,肩部裝飾凸弦紋,圓腹,圈足。賞瓶一般采用這樣固定模式的紋飾,頸部裝飾青花蕉葉紋,腹部裝飾纏枝紋。其意喻深刻,“青”代表“清”,“蓮”代表“廉”,“青”“蓮”合在一起,包含着清中晚期社會的意願,希望時政“清廉”。
青花纏枝蓮賞瓶 清 乾隆
琺華彩賞瓶 清
景泰藍吉慶有餘賞瓶 清
粉彩花卉賞瓶 民國
粉彩福壽賞瓶
祭藍描金皮球花賞瓶
窯變釉賞瓶
【蒜頭瓶】
蒜頭瓶是明清時期景德鎮窯常見的一種瓶式之一,仿自漢代青銅蒜頭壺,長頸,削肩,圓腹,圈足,瓶口似蒜頭而得名。狀如蒜頭而頸略長,亦可稱之為虎爪瓶。品種有青花、五彩、灑藍描金等。明萬曆蒜頭瓶,趨于簡化,口部已無蒜頭了,但器形高大,以青花五彩為多見。清代蒜頭瓶的器形趨于輕盈秀美。
青花折枝花果紋蒜頭瓶 清 乾隆
祭藍釉雙耳蒜頭瓶 清 乾隆
茶葉末釉描金蕉葉蟬紋蒜頭瓶 清 雍正
琺琅彩蒜頭瓶
石榴串枝 蒜頭瓶
粉彩花卉蒜頭瓶
青花瑞果花卉紋蒜頭瓶
民國孔雀藍釉雙耳蒜頭瓶
清乾隆 青花釉裡紅獅子繡球蒜頭瓶
【天球瓶】
天球瓶是受西亞文化影響極深的一種瓷器造型,始于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狀若天球,故名天球瓶。清雍正、乾隆兩朝時值盛世,仿古風盛行。仿造的天球瓶更屬宮廷大型陳設用瓷。除了傳統的青花品種外,五彩、粉彩等彩繪天球瓶也開始出現,而最為珍貴的鬥彩卻很少應用于天球瓶上,其最主要原因在于——鬥彩向無大器。乾隆朝國力強盛,弘曆又極愛珍瓷雅器,于是天球瓶這一鬥彩大器也就由景德鎮禦窯廠奉旨燒造出來了。
粉彩天球瓶 清
青花留白龍紋天球瓶 清 康熙
清 剔紅天球瓶
爐鈞釉小天球瓶
霁藍釉天球瓶
爐鈞釉天球瓶
紅釉浮雕龍鳳天球瓶
粉彩花鳥紋天球瓶
【象腿瓶】
象腿瓶,即一統瓶。清代創燒的一種瓷器造型。瓶形為廣口外撇,短頸,肩部寬與口相若,身如直筒狀,平底,造型如粗壯的象腿,是以又名“象腿瓶”。因“筒”與“統”諧音,有“大清天下一統”的寓意。多見于清初順治、康熙兩朝,品種有青花、五彩。
青花人物象腿瓶 明 崇祯
清末 五彩人物故事紋象腿瓶
清中期 仿哥釉象腿瓶
青花五彩象腿瓶
明末清初 五彩鳳紋象腿瓶
【玉壺春瓶】
玉壺春瓶的造型是由唐代寺院裡的淨水瓶演變而來。基本形制為撇口、細頸、垂腹、圈足。它是一種以變化柔和的弧線為輪廓線的瓶類。其造型上的獨特之處是:頸較細,頸部中央微微收束,頸部向下逐漸加寬過渡為杏圓狀下垂腹,曲線變化圓緩;圈足相對較大,或内斂或外撇。這種瓶的造型定型于宋代,曆經宋、元、明、清、民國直至現代,成為中國瓷器造型中的一種典型器物。
祭紅釉玉壺春瓶
清代 霁藍釉玉壺春瓶
宋 綠絞釉絞胎玉壺春瓶
青花折枝花卉紋玉壺春瓶(元)
鈞窯玉壺春瓶
宋定窯 醬釉玉壺春瓶
黑釉剔花玉壺春瓶
粉彩花鳥紋玉壺春瓶
釉裡紅纏枝蓮紋玉壺春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