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黃昱甯首部小說集《八部半》挖掘出新型人際關系和欲望結構

作者:紫牛新聞
黃昱甯首部小說集《八部半》挖掘出新型人際關系和欲望結構

分享會現場 蔡震·攝

揚子晚報訊 (記者 蔡震)8月18日晚,著名作家、評論家李敬澤,剛剛憑借作品《封鎖》獲得第七屆魯迅文學獎中篇小說獎的當代作家小白,以及橫跨翻譯、出版、創作三界的新銳作家黃昱甯,華東師範大學教授、作家毛尖齊聚思南文學之家,為黃昱甯首部小說集《八部半》的出版展開熱烈的對談,毛尖為正常活動擔任嘉賓主持。

活動期間,李敬澤以本書“作序推薦人”的身份,與前來參加活動的讀者分享了自己“先睹為快”的閱讀體驗;小白則回憶了最早讀到黃昱甯老師作品時的觀感,以及今日終于看到作品結集後的喜悅心情;毛尖從電影評論家的角度,提出了黃昱甯小說與電影、電視劇之間的關系;而作家黃昱甯本人從創作和翻譯的角度,重點分享了她從翻譯家轉型作家的心得體會。分享會上,讀者們也與四位嘉賓積極對話,現場不時爆發掌聲和笑聲。

黃昱甯首部小說集《八部半》挖掘出新型人際關系和欲望結構

《八部半》黃昱甯 著 浙江文藝出版社

挖掘出新型人際關系和欲望結構

黃昱甯是當代著名作家、翻譯家、出版人,同時也是“得到”app的明星講書人。她曾經翻譯過f.s.菲茨傑拉德、亨利•詹姆斯、阿加莎•克裡斯蒂、伊恩•麥克尤恩等多位外國作家的作品,并著有散文集《一個人的城堡》《陰性閱讀,陽性寫作》《變形記》《假作真時》等。《八部半》是她的第一部小說集,收錄了她近年創作的八篇虛構作品《呼叫轉移》《三岔口》《水》《你或植物》《幸福觸手可及》《水星很忙》《千裡走單騎》《文學病人》和一篇半虛構作品《海外關系》。因為在黃昱甯看來,她個人的虛構史開始于五六年前的這篇《海外關系》,是以這次結集出版,她便決定也将其折算成半篇小說,與八個虛構故事合在一起——這也是書名“八部半”的由來。

正如活動中嘉賓提到的,《八部半》在某些方面與英劇經典《黑鏡》殊途同歸。李敬澤指出,黃昱甯在她創作的虛構故事裡,始終自覺或不自覺地癡迷于某個圖騰——“媒介”。其中,典型如《呼叫轉移》《三岔口》《幸福觸手可及》《水星很忙》中的短信、微信、朋友圈、微網誌、專欄、電子郵件,科幻一點的如《千裡走單騎》中的全息虛拟牆和《文學病人》中的機器人與打分系統。當然,書中也有《水》中的樓闆這樣的前現代媒介,但這一媒介其實進一步彰顯了現代媒介與傳統媒介一般無二的本質:傳遞,同時隔絕;了解,同時誤解。正是在這一意義上,作者挖掘出現代網際網路發展帶來的新型人際關系和欲望結構,并在現實和科幻的交錯中,借助高度濃縮的戲劇性,将其中的沖突與反諷展現得淋漓盡緻。

毫不吝惜地展現出色的寫作技巧

翻開本書可以發現,黃昱甯筆下的故事幾乎無一例外都發生在都市,有時是繁華熙攘的當代“國際大都市”,有時是幾十年前的舊日都市。和代表着淳樸、詩意的鄉村不同,都市生活熱鬧、繁華,都市生活也浮躁、冷漠,而這樣複雜的都市環境,卻的的确确是當下的讀者最熟悉的、日日生活于其中的場景。正如書中的那些人物,城市中人無論身處哪個階層,都既互相窺視,也互相隔閡,既互相羨慕,也互相猜忌。尤其是書中那些中産和準中産階層的男女,他們面臨壓力,他們處境複雜,他們無依無靠,他們被迫面對自身的虛弱和困擾。

李敬澤在為《八部半》撰寫的序言中,曾将黃昱甯比作“年輕的阿特伍德”和“女麥克尤恩”,并這樣評價黃昱甯和她的作品:“她崇拜并期待奇迹,她是無可救藥的戲劇瘾患者;她的所有小說,每一篇,都起于一個詭詐的、瘋狂的念頭,一個奇迹般的偶然。”

作為一位有着良好世界文學素養的資深翻譯家,黃昱甯在寫作這些作品時,毫不吝惜地展現出出色的寫作技巧。她有時采用多人物第一人稱接力叙事,有時融入意識流的寫作手法,有時在現實主義的架構中穿插超現實的想象場景,有時将虛構的叙述手法與非虛構的叙述内容無縫對接,她甚至還會以科幻形式針砭現實問題。這些特點,除了得益于她長期浮沉于世界文學的浩渺海洋外,正如前面所昭示的,還得益于她對戲劇沖突的熱愛和當代大衆文化中影像文化對她産生的巨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