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未來交通的發展趨勢:全新的智能交通系統

當帶着“無人駕駛系統在2017年如何發展”這樣的問題采訪矽谷newgen capital的創始合夥人張璐時,得到了一個意料之外的答案——矽谷的早期風投機構正在将目光從無人駕駛轉移至智慧交通和智能城市生态上。

  

“現在正是開始關注智慧交通和智能城市生态的好時機。”張璐說“相比于無人駕駛系統,這兩者在早期投資領域處在更好的時機。”于是,整場采訪的主題從“how”(無人駕駛車如何發展)變成了“why”(為何轉移目光)。

“車模仿人開車”or “車有自己的開車方式”

對張璐的采訪,源于去年冬天在美國舊金山出現的uber無人車。兩個月前的12月14日,當地市民注意到在uber的app裡增加了一項無人車搭乘服務——點選按鈕,一輛頭頂偌大傳感器的uber無人車就出現在家門口。

盡管uber無人車還在試驗階段,但這樣的體驗不免讓人有些興奮。

然而,市民的興奮感維持不到幾分鐘,就被舊金山市區裡糟糕的、擁堵的、甚至是動彈不得的交通給打消了。的确,無人駕駛汽車完成了從研發到馬路行駛的過渡,但緊接着的問題是:無人車何時能完成普及?何時能優化城市交通?

對于這個問題張璐沒有急于回答,而是提供了另外一種思考途徑。“是車模仿人開車,還是車有自己的開車方式?”這個問題其實牽涉到了未來交通的發展方向——“模仿人的開車方式”或者“全新的智能交通系統”,張璐相信後者是未來的趨勢。

“未來幾年是無人車和駕駛車并行的階段,是以,無人車需要去适應人的開車方式,包括規避、拐彎等。但是,真正實作無人駕駛的那一天,路上都是無人車,那麼車就不需要人的思維方式。”張璐說道。

智慧交通成為早期風投的新戰場

目前,無人駕駛系統是資本和企業追逐的熱點。但要真正實作全面的無人駕駛,還需要一套相對應的智慧交通系統,包括智能路燈、信号燈、路況感應裝置、3d精準地圖等等。以uber在匹茲堡進行的無人駕駛試點為例,它不但在開發無人駕駛系統,還在建設相應的小型智慧交通系統,這兩者缺一不可。

“這就好比無人駕駛是電,為了實作‘電進萬家’,你同樣需要電纜、發電機、燈泡等配套裝置。”張璐比喻道。“要實作完全的無人駕駛,就必須建立車輛之間的互聯(v2v)、車與交通設施的互聯(v2i)以及車與人之間的互聯(v2p),形成一個巨大的智能交通平台系統。”

随着人們對交通優化的需求越來越高,智慧交通在未來的市場空間巨大。據grand view research 2016年的資料統計,智慧交通的市場規模到2020年将達到386.8億美元。

在早期的投資領域,相比于無人駕駛系統的市場熱度,智慧交通系統的搭建以及各個細分市場的探索依舊是藍海。這也是為何張璐看好智慧交通市場擁有更大創新空間的原因。

“無人駕駛系統的市場很大,但未來的統一化勢必會導緻很多獨立開發的系統被淘汰,同時依托于汽車公司的系統開發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這會形成大玩家赢者全拿,小的初創公司市場空間很有限。”張璐說道。“但是智慧交通系統卻有豐富多樣的市場機會,像小範圍的無人駕駛實作就是很有意思的機會點,包括封閉環境内的物流無人駕駛應用,比如機場貨運重複性路線運輸的無人駕駛應用,城市中心短程低速的生活區應用等,都是可以關注的點。”

“舊詞”新談,智能城市生态在2017迎來契機

提起智慧交通,自然也就不得不說到智能城市生态。出行的智能化,本身就是實作智能城市生态重要的一部分。

在談到智能城市生态時,國内的讀者們似乎總有些意興闌珊:這個在兩年前被各大媒體競相報道的“舊詞”已經被證明在短期内無法被商用和普及,變成了一張空頭支票。但張璐認為,現在是談論智能城市生态發展最好的時機。

首先,人們對智能城市生态的需求已經達到了一個頂點。2015年,全球的城市化人口已經達到了50%,到了2050年,這個數字會達到66%。尤其在美國或中國的大城市中,這個比例隻會有增無減。

人口大量的堆積帶來了城市效率低下,包括交通擁堵、住宿壓力和工作壓力,這都需要智能城市生态盡快地在各大城市中普及。

其次,實作智能城市生态所要求的技術在逐漸完善,包括傳感器的低成本化以及雲計算技術的提升。尤其是server-less computing(無伺服器技術)平台服務的快速發展,為智能城市生态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功能支援和移動物聯網的靈活性。

在2017年,低成本化的傳感器可以實作城市的大規模鋪陳,幾年前存在的蓄能、信号發送等問題也得到了解決。同時,現在的傳感器都具備“無感性”——能夠在不知不覺中捕捉資料,這實作了城市大面積的資料采集。

雲計算能力的提升則實作了大規模資料的存儲和分析能力。同時,資訊傳輸也更加快速和經濟,這包括了伺服器成本的降低、雲計算的速度加快等等。

“這種傳感器(硬體)和雲計算(軟體)的結合在美國被稱為cyber-physical system(軟硬體系統)。在10年前,創新都集中在軟體或者網際網路上;如今,硬體和軟體的結合給智能城市生态的發展提供了必要條件。”張璐說。同時,過去幾年,以amazon lambda為代表的server-less computing平台迅速發展,更加速了智能城市生态的發展速度。

最佳時機,矽谷風投在2017加速布局

在采訪的過程中,我們注意到兩個細節。其一是張璐對智慧交通乃至于智能城市生态的未來非常期待。“想象一下,智能城市生态在未來就是一個巨大的平台,人們在這個平台裡産生的所有資訊,它都能收集、分析、連接配接、處理。”張璐手舞足蹈地侃侃而談。“類似于科幻類電影所描述的那樣,比如滿世界的資訊分布和分流處理。”

其二是張璐的投資側重點還是技術本身。在她看來,智慧交通和智能城市生态是如今美國前沿科技的一種市場應用,包括了工業級物聯網、ai、雲計算技術等等。是以,newgen capital以及很多其他矽谷風投依舊看重以技術為核心的創業項目。

“其實newgen一直都在投資前沿科技,而智慧交通和智能城市生态在這些技術的引領下會有很好的發展願景。”張璐說道。

如今,newgen capital旗下管理兩支美元基金,重點覆寫的領域包括智能工業,智能交通系統;網絡技術包括網絡加速和網絡安全;人工智能相關,包括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以及醫療健康等。作為newgen capital的創始合夥人,張璐在今年年初當選forbes美國30 under 30,并被評為美國30歲以下風投領域的榮譽主題人物,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華人。

而在諸如newgen capital這樣的矽谷風險投資機構的幕後助推下,智慧交通和智能城市生态真正進入和改變人們的生活,也就指日可待了。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