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首劉禹錫的詩大家肯定不陌生,王與馬共天下的故事也耳熟能詳,這都跟一個家族有關,琅琊王氏中國古代第一豪族,這個家族曆經六朝,三百餘年,十餘代人,始終活躍在政治舞台之上,風流不衰,冠冕不覺。在中國曆史上,有的家族的族譜續寫得比可能比琅琊王氏更久,但是卻沒有琅琊王氏權位那麼高。有的家族權勢可能一時比琅琊王氏要大,但是卻沒有王氏那樣經久不衰。王氏起源複雜,但是最為顯赫的就是琅琊王氏,今天咱們就來了解一下琅琊王氏的傳奇往事。

王與馬共天下
卧冰求鯉,琅琊王氏的開端
琅琊王氏的故事要從一個成語說起“卧冰求鯉”。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叫王祥,王祥的出生的地方叫琅琊,他的家族源遠流長傳說他的祖先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周靈王的太子。太子因為愛提意見,得罪了周靈王被貶為平民,因為他出生王族,是以後來他的子孫被百姓稱為“王家”,後來這個家族索性就把“王”作為了自己的姓氏。
西漢時期,這個家族出了一個人叫王吉,在西漢的朝廷憑借自己的能力做到了大司空的高位,也是正是王吉把家搬到了琅琊,也是琅琊王氏的開端。又過了幾代人王祥出生了,王祥的生母早已經去世,繼母對他很不好,經常虐待他,安排他做粗重的活。但是王祥卻依然對繼母非常孝順,在一個冬天繼母突發奇想想要吃新鮮的魚,于是王祥就來到了河邊,可是河面結冰根本無法捕魚。王祥于是脫下衣服躺在冰面上想要用體溫使冰融化。這時候冰面突然裂開,跳出兩條鯉魚。鄉親們紛紛感歎是王祥的孝順感動了上蒼。
卧冰求鯉
這個故事當然是後人虛構的,但是王祥是個大孝子肯定是真實的。西漢自建立以來就開始推廣儒家文化,在儒家看來一個人對父母孝順,才能對國家對天子忠誠,才能對社會具有責任感。王祥的故事為他收獲了很高的聲望,後來有人請他出來做官,他治理的地方百姓豐衣足食,井井有條,後來的王祥的仕途非常順利,王祥很長壽活了八十多歲,他的一生經曆了西漢到西晉,最終在西晉做到了司空的高位。他看到了西漢的滅亡,看來曹魏的崛起和衰亡,看到了司馬家族逐漸做大,最後改朝換代。王祥面對改朝換代的态度很有意思,他既沒有選擇為舊王朝殉葬,也沒有對司馬家趨炎附勢,始終保持中立的态度。司馬家建立晉朝以後,給予他高位他也沒有拒絕,不過王祥也明白自己始終不是司馬家的親信,是以一直低調從事,一再請求退休,很快也獲得了準許,沒幾年他就去世了。
琅琊王氏在王祥的努力下成為了士族的一員,後來的他的後代裡面又出現了兩個大名鼎鼎的人物王敦和王導,也正是這兩人幫助後來的司馬睿建立了東晉,創造了“王與馬共天下”的格局。
王與馬共天下,王導王敦建立門閥政治
王敦和王導的故事要從西晉王朝的内讧八王之亂說起。晉武帝司馬炎建立晉朝以後,吸取了曹魏打壓宗室的教訓,開始大封司馬家族子弟為諸侯王。但是司馬炎死後繼位的晉惠帝卻是個傻子,皇後賈南風又是個野心勃勃的惡毒婦人,他害死了晉惠帝的太子,又打壓其他諸侯王,最後引發了八王之亂。諸侯王之間為了争奪最高權利互相殘殺,你方唱罷我登場,七年的内戰,讓西晉的皇權急速衰落。但是琅琊王氏自己的力量卻得以儲存,八王之亂最後的赢家是東海王司馬越。琅琊王氏有個叫王衍的族人勸說司馬越派琅琊王司馬睿去鎮守建業,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司馬睿就來到了建業,王敦王導兄弟和司馬睿關系很好,于是兩人也跟着來到了建業。
王導
司馬睿隻是一個普通的皇族成員,但是王導比他大九歲有着豐富的政治經驗。王導王敦兄弟來到江南以後開始想方設法幫助司馬睿提升威望,當時正逢傳統的三月三日“上巳節”,他們計劃利用這次機會來提升司馬睿的威望。三月三日當天,司馬睿坐轎子出行,王導和王敦以及其他名人謙恭地跟在後面,他們這一行人器宇不凡,引來衆人圍觀,建業的其他的世家大族也看到這一切,看到王導和王敦如此擁戴司馬睿,他們也對司馬睿肅然起敬,這次出行之後,王導代表司馬睿開始拜訪江南的士族,邀請他們出來做官,江南的士族也看到王導的誠意,紛紛表示願意和司馬睿合作,就這樣司馬睿的聲望建立起來來。
公元316年,匈奴貴族劉耀攻破長安,西晉滅亡。司馬睿在群臣的擁戴之下,即為稱帝,史稱晉元帝,東晉的時代開始來。東晉定都建康也就是現在的南京,王導順理成章地成為來東晉的第一位宰相,王敦被封為大将軍,鎮守武昌,掌握全國的軍隊,兄弟二人一文一武,位極人臣,後來有來一句話“王與馬共天下”意思是王家和司馬家一起分享天下。
晉元帝司馬睿
東晉政權是依靠世家大族的支援建立起來的,因為北方的戰火不斷,很多北方過來的難民就被士族們收編成來軍隊,這些軍隊被稱為北府兵,士族們在擁有了朝堂之上的權利之後,又擁有來軍隊,這樣的家族就成為來門閥,東晉也被稱為門閥政治時代。琅琊王氏在東晉時代一直活躍在政治舞台之上,可是後來随着東晉衰落,劉裕的崛起,琅琊王氏也走向了衰落。
劉裕
劉裕崛起,皇權政治回歸,琅琊王氏走向衰落
劉裕是寒門出生,靠着在戰場上的軍事勝利,不斷積累自己的聲望,一直做到了北府兵的統帥。此時的東晉的政權已經衰落,士族門閥的子弟大多養尊處優,早已經失去來軍隊的掌控權,劉裕的時代來了,他不斷打擊門閥的力量,鞏固自己的權利,步步為營篡奪來東晉的皇位,定國号為宋,為了把他和趙匡胤建立的宋朝分開,史稱劉宋。
劉裕深知門閥們掌握軍隊的後果,于是下令整理全國的戶籍,禁止士族們藏匿人口,確定了政府的财源和兵源。在人才選拔上面,一律通過考試來篩選,不局限于世家大族的子弟,也吸收寒門出生但是有才能的人。劉裕的這些政策非常成功,也被後世繼承來下來,東晉門閥政治就此結束,皇權政治時代回歸。
王僧達和王僧虔
面對這種局勢,琅琊王氏又是如何應對的呢。王導的後輩中出了兩個著名的人物,一個叫王僧達,一個叫王僧虔。他們兩人面對皇權的回歸,态度截然不同,結局也剛好相反。劉宋第三位皇帝叫劉駿,他的舅舅叫路慶之,路慶之有個孫子叫路瓊之,正好和王僧達是鄰居。有一次王僧達自認為自己是名門之後,就出口羞辱了路瓊之。這件事後來後來傳到了皇帝劉駿的耳中。劉駿對于門閥的勢力一直很忌憚,早就準備打擊門閥來,這次正好殺雞儆猴。正好此時有個叫高闍的人造反,劉駿就誣陷王僧達是同謀,他王僧達殺來,王僧達死的時候隻有三十六歲。王僧虔就完全不一樣,他為人處世非常圓滑,他的書法成就很高,名氣也大。大将蕭道成篡奪劉宋的皇位,成功建立來齊朝。有一次蕭道成當面問王僧虔:“我和你的書法誰才是第一呢”蕭道成也是書法家,這個問題回答的不好,可以引來殺身之禍,王僧虔回答的很巧妙,他說我隻是臣子中的第一,陛下是皇帝中的第一。蕭道成哈哈大笑,這件事可以看出王僧虔是個有着很高處事智慧的人。王僧虔知道順應時代大勢,在士族力量衰落以後,在皇權面前非常恭順,小心翼翼,最後得了善終,死後被封為司空,司空是三公之一,位極人臣。他還給後人留下家書,希望他們好好學習,不要因為祖上的榮耀而不學無術,祖上榮耀都是過往雲煙,一切還是要靠你們自己啊。
琅琊王氏的結局
後來南朝最後一個朝代陳朝被北方隋朝被滅,曆經三百多年的歲月中華大地重新統一。琅琊王氏也随着南朝的滅亡一起衰落。琅琊王氏有據可考的最後一個人叫王胄,他本是陳朝的大臣,投降來隋朝以後,後來參加來楊玄感的叛亂,兵敗身死。于是琅琊王氏這個稱号最終也消失在曆史的長河之中。
尾聲
琅琊王氏的崛起是順應時代大勢而來,士族門閥力量在那個特殊的時代在南方建立了東晉,後來也随着東晉的衰落逐漸走向沒落,随着南朝的滅亡,隋朝一統中華大地之後,琅琊王氏也消失在曆史長河之中。皇權政治始終是古代中國曆代的常态,門閥政治和士族政治注定不能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