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福建三明:一隻折翼白鹇和一個村莊的起飛折翼白鹇楊水清的“觀鳥”國家專利紫雲不是個案

作者:葉先生

視訊加載中...

文/林春茵 闫旭

“嗚嗚嗚——”75歲的楊美林啜起嘴唇,呼嘯聲在君子峰國家自然保護區的密林裡回蕩。

尾音拖曳,觀鳥攝影迷們在迷彩幔簾後架起長槍短炮,屏息,自然界聲響湧進耳膜。有人聽見“紅豆杉的紅果子沙沙作響”,有人聽見“六點半的太陽光順着樹梢往下走”。

比紅豆和晨曦更詩意的一幕,在兩隻白鹇翩然踱步而出時到來。楊美林手執長竹柄的糧罐,把谷子和玉米點在樹幹和岩石上。

白鹇雄鳥羽白紅臉,尾翎長長,形似鳳凰,儀态萬方。它們随着楊美林的點食路線展翅啄食,青苔、溪流、嬉戲的珍禽,相機咔嚓聲立即争先恐後密集響起。

福建三明:一隻折翼白鹇和一個村莊的起飛折翼白鹇楊水清的“觀鳥”國家專利紫雲不是個案

△白鹇 江月蘭 攝

白鹇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别處不尋常見,在君子峰國家自然保護區境内的福建省三明市明溪縣,卻成群結隊地闖入攝影家鏡頭。

一個原因是明溪當地鳥多。明溪恰好處于東亞—澳大利西亞鳥類遷徙路線上,春秋兩季數百萬隻候鳥在這條千載鳥道越冬、繁殖。而明溪森林覆寫率高達81.48%,鳥類資源豐富,瀕危珍稀物種繁多,是中國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縣份之一。

福建三明:一隻折翼白鹇和一個村莊的起飛折翼白鹇楊水清的“觀鳥”國家專利紫雲不是個案

△長頸白尾雉 江月蘭 攝

另一個原因,則是鳥兒們在這有個“好朋友”。不單是白鹇,路過的黃腹角雉、白頸長尾雉、鴛鴦等國家一級、二級保護動物,不少都“聽楊美林的話”。

楊美林是三明市明溪縣紫雲村村民,紫雲村自古鳥多,成群結隊在稻田覓食,村民得設法防着鳥偷吃糧食,驅鳥捕鳥,臘鳥幹還曾是當地桌上菜,号稱“養雞不如打鳥”。但楊美林舍不得傷害生靈,連白鹇出山來偷吃雞鴨飼料被狗咬,他也是“偏向鳥的多”。

過去,楊美林在山腳下養了上千隻雞鴨,玉米粒撒出去,一群白鹇也成為常客,“跟我有感情了,就好像自己家人一樣,一叫就來”。

有一次,楊美林發現一隻白鹇翅膀耷拉,叫聲哀哀,估計是翅膀斷了。“我把它抱起來,它也不躲。”楊美林向中新社國是直通車記者回憶說,他輕輕捏白鹇的翅膀,摸到斷骨,幫它推骨頭上去,包紮敷藥,養了好幾天。“救了它就更黏我了”。

楊美林的孫子楊水清,也耳濡目染地傳承下來。2016年,楊水清張羅着在君子峰的均峰山密林裡建設了幾處景觀各不相同的觀鳥點,楊美林的嘯聲成為白鹇現身的集結号,“正式啟動紫雲村觀鳥産業”。而在媒體筆下,頗有傳奇色彩的楊美林,漸漸被雅稱為“深山喚鳥人”。

這幾年,不少海内外遊客慕名前來紫雲,跟随楊美林進山“會鳥”。甚至有歐洲遊客将楊美林“會鳥點”所在的經緯度、以及“如何找到楊美林”制作成攻略,引來更多海外同好按圖索骥。

有一對瑞典夫婦,深愛中國,先生曾到汶川地震救援,妻子則行動障礙以輪椅出行。他們憑借外文網站找到的經緯度攻略,竟不遠萬裡來到中國,直徑奔赴紫雲村找楊美林觀鳥。

福建三明:一隻折翼白鹇和一個村莊的起飛折翼白鹇楊水清的“觀鳥”國家專利紫雲不是個案

△彩鹬亮翅 邵開建 攝

楊美林告訴中新社國是直通車記者,這幾年變化最大的有兩點:一是家裡五間客房都充當了民宿,常年吃飯的客人不斷;二是村裡沒人打鳥了,開起觀鳥民宿的越來越多,有幾個甚至是從國外回來的歸僑。

楊家掌勺的,是楊美林兒媳饒秋蘭。她手腳十分麻利,一個人捯饬三桌像樣的飯菜不在話下。天南地北的觀鳥人吃了她挖的竹筍和紅菇,又教會她做河南燴面和美國煎牛排。

饒秋蘭的兒子楊水清,從小喜歡跟着君子峰自然保護區的科學家們轉悠,但饒秋蘭卻“實在是搞不懂他”。

在饒秋蘭眼裡,兒子大學畢業後,“也不好好找工作”,上海、北京、海南、台灣“到處去蹿”。兒子再三叮囑爺爺不要把鳥趕走,也讓她困惑不已,“野生的鳥喂它們幹什麼?”

福建三明:一隻折翼白鹇和一個村莊的起飛折翼白鹇楊水清的“觀鳥”國家專利紫雲不是個案

△白鹭 江月蘭 攝

楊水清把家裡的客房布置成觀鳥主題的民宿,大幅珍禽照片列印出來,挂在牆上。小院裡沒再種蔥蒜,卻種了兩畦菊花,還用木頭搭了個投影茶室。

手腳勤快的村婦和村民被兒子請來,教研學營的大學生和孩子們打草鞋、做糍粑、打擂茶。3年間,村裡開了6家民宿,村民還組了個滴滴車隊。

茶室、菊花和“和鳥做朋友”……兒子的這些做法,對饒秋蘭來說太“城市”了。數了下,來過她家的“觀鳥人”竟來自于20多個國家和地區。饒秋蘭坦言,連她都不知道這些變化是怎麼發生的。

福建三明:一隻折翼白鹇和一個村莊的起飛折翼白鹇楊水清的“觀鳥”國家專利紫雲不是個案

△領角鸮 江月蘭 攝

紫雲的山水鳥獸是美麗的,君子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從業人員和物種專家來來去去,一直向少年楊水清傳遞這個概念。

2014年到2015年,就讀于三明學院的楊水清去台灣的“中國科技大學”交流學習。這在與台灣一水之隔的福建省,是非常常見的進修方式。

楊水清告訴記者,他在台灣讀書最大的收獲,在參訪桃米社群和池上米鄉之後,“台灣人講故事的方式”。“庭院可能就隻有一棵樹,卻有講不完的故事,哪怕是一塊巴掌大的青苔,也可以從青苔的種屬講到先人的宇宙觀。”楊水清說,鄉村變得生機勃勃,這給了他很大啟迪,令他萌發了念頭:“回家,活化紫雲村。”

2015年9月,楊水清和爺爺楊美林承包下均峰一處山林,選取一處溪流潺潺的山谷作為觀鳥點。楊水清向記者介紹,山谷裡野生紅豆杉茂密,有足夠多的紅果子讓野鳥飽腹。“我們找過很多家專業鳥會進行調研論證,野鳥不會對爺爺的投喂産生依賴。”他打了比方,對于白鹇來說,那些玉米谷粒隻是小點心,紅豆和蟲子卻是燒肉和排骨。

福建三明:一隻折翼白鹇和一個村莊的起飛折翼白鹇楊水清的“觀鳥”國家專利紫雲不是個案

△黃腹角雉 江月蘭 攝

在紫雲,千載鳥道貫穿君子峰,林深、水美、山奇、石怪,除了白鹇,還有黃腹角雉、白頸長尾雉、彩鹬、黑冠鵑隼、三寶鳥等“常客”,如何制造美麗的邂逅又不驚擾這些鳥兒?楊水清集合一群志同道合的鳥人、鄉建愛好者組成團隊,從鳥類調研做起,修複保護千載鳥道,到最後營造觀測點,這群年輕人相當投入。

楊水清告訴記者,他們最為投注心血的是“把明溪鳥道最美一面帶給全世界鏡頭”,是以“有山瀑、有淺溪,有稻田、有山谷,乃至于有古寺……每個觀鳥點的布景我們都匠心獨運”。

福建三明:一隻折翼白鹇和一個村莊的起飛折翼白鹇楊水清的“觀鳥”國家專利紫雲不是個案

△牛背鹭 江月蘭 攝

為了觀測到傍晚出沒的鳥群,楊水清常常夕陽西下才能出山。“星星越來越多,我總是一遍遍回想第一次和爺爺到田裡守夜趕鳥的晚上。”他說,“現在我卻是為鳥而來的,我想,我們的社會變化,太大了。”

他想起在宜蘭一家農場邂逅的“青蛙共和國”。那是個農村司空見慣的池塘,卻成為當地向遊客展現青蛙不同叫聲的自然教育場域。“之前,家鄉那些東西,我完全沒有美的感覺。”楊水清說,然而現在,他感覺耳朵鼻口打開,“感覺鳥聲、風聲、竹葉聲都那麼美,而也有那麼多人願意來欣賞它們”。

在這樣的自然美學影響下,楊水清團隊的觀鳥點布景技術一舉申請下國家專利,他們還和廈門大學、華僑大學和三明學院聯手,研發申請了12項實用型國家專利及5個外觀型國家專利,涵蓋觀鳥産業的方方面面。

不少村民找到楊水清,“申請”在自家林地裡建造觀鳥點。“紫雲村民現在一聽到陌生的鳥叫,第一時間就是掏出手機錄下來,作為鳥類普查資料。”楊水清笑說,村裡已經有13位“富有科研精神”的村民率先通過教育訓練成為“鳥導”。

福建三明:一隻折翼白鹇和一個村莊的起飛折翼白鹇楊水清的“觀鳥”國家專利紫雲不是個案

△池鹭雛鳥 江月蘭 攝

明溪縣夏陽鄉紫雲村黨支部書記楊發喜告訴記者,剛開始村民對觀鳥旅遊業還有些顧慮和懷疑,村裡号召入戶“剛開始,沒人看好;分了兩次紅,本錢都回來了”。

前兩年,楊發喜從俄羅斯經商回來,在老家紫雲村擔任村幹部。他觀察到,雖然人口總量隻有四五百人,但現在回流紫雲的,以30、40歲的青年居多,“每個人都帶着點手藝,對村莊當然好”。

53歲的羅葉生也是從意大利回來的華僑,他所經營民宿主打森林康養,地處數百畝柑橘林和竹林裡,意趣盎然,已經小有名氣。

明溪縣委副書記陳誼聲是明溪當地人,對野鳥“從小到大有感情”。“鳥類資源成為明溪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的富礦。”他說,“紫雲并不是個案”。

福建三明:一隻折翼白鹇和一個村莊的起飛折翼白鹇楊水清的“觀鳥”國家專利紫雲不是個案

△鴛鴦 林錦榮 攝

據陳誼聲介紹,明溪正在探索村社合一觀鳥合作社的模式,共同培育鄉村生态觀鳥旅遊市場。目前,已經注冊旦上、鳴溪、福西、下汴、紫雲等5家觀鳥專業合作社。由村集體、村民、貧困戶組成,合股聯營,利益共享。

當地正保護與修複國際候鳥通道,推進森林康養+生态觀鳥旅遊元素,目前已建立中溪、旦上、紫雲、下汴、福西等12個森林康養基地。

此外,明溪重拳出擊違法捕獵行為。在全縣深林秘境中設定21個觀測點,對重要的鳥類栖息地實施24小時監測;林業部門聯合當地公檢法、市場監管等部門,嚴厲打擊盜獵行為;明溪法院于2018年發出全國首份“護鳥令”,讓違法捕獵者自願簽署保護承諾書。

福建三明:一隻折翼白鹇和一個村莊的起飛折翼白鹇楊水清的“觀鳥”國家專利紫雲不是個案

明溪縣夏陽鄉黨委書記池昌江表示,目前,紫雲村已建成閩學展館,正在抓緊曆史風情街、十裡閩學步道、理學園、龍西湖景觀等閩學村項目建設。

正處于國際鳥道上的三明市明溪縣夏坊鄉中溪村,也在譜寫另一個野鳥和村莊活化的故事。35歲的盧集明把村裡30畝水田留作“小鳥的糧倉”,顆粒不收。他和村民們種下的荷花,冬天也不收藕,留下來款待前來越冬的鳥類朋友。

來自:國是直通車

圖檔來源:三明市明溪縣委宣傳部供圖

視訊來源:中新視訊

編輯:陳昊星

責編:魏 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