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将歐洲野牛定為瀕危物種。但20世紀以來積極的保育計劃,為歐洲野牛進行人工繁殖及野放,歐洲野牛的數量于2000年開始回升,iucn于2008年将歐洲野牛定為近危物種。然而,部分歐洲野牛群落的數量仍然正在下降,并未擺脫瀕危狀況。持續的保育工作對歐洲野牛的存活尤其重要。
1923年,巴黎召開第一屆保護歐洲野牛的國際大會(ebpb),并于1932年為現存的歐洲野牛建立譜系,為所有的野牛建立檔案并登記管理。自1946年以來野牛數量開始增長。在1951年,歐洲野牛開始被重新放歸大自然。到1960年,在波蘭東部阿洛維察森林再現野牛群。它們多發現在一些禁獵區例如西高加索,俄羅斯、波蘭和白俄羅斯。牧群多數發現于波蘭、立陶宛、白俄羅斯、烏克蘭、俄羅斯和吉爾吉斯坦。分布在30個國家的動物園中還有許多歐洲野牛,2000年約為3200頭,全部都是12頭野牛的後代,由于基因的限制,其健康程度不容樂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