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濟北,按漢初高皇帝劉邦曾以濟北等郡劃為齊王劉肥之領地的記載。是以至少在漢初,便已建有了濟北郡。
那麼這裡的濟北郡是否也是秦始皇時期設立呢?其實不然,因為目前在《史記》中記錄的秦始皇所設郡縣中并無濟北郡的明确記載。同時在《漢書·地理志》中也并無濟北郡的記載。故而濟北郡為秦始皇時期建立,至少目前是沒有足夠的記載作為依據的。
如此,濟北郡便隻有可能是出現在秦末楚漢時期了。
再按濟北郡在楚漢時期的記載:
參以右丞相屬韓信,攻破齊曆下軍,遂取臨菑。還定濟北郡。《史記·曹相國世家》
這裡講的是曹參以右丞相身份跟随韓信攻打齊國,而後率軍平定濟北郡的記載。顯然,至少說明濟北郡在此時已經出現了,而此時已經到了漢四年。
如此我們再往前檢視曆史記載,也就是濟北國建國時的記載:
故秦所滅齊王建孫田安,項羽方渡河救趙,田安下濟北數城,引其兵降項羽,故立安為濟北王,都博陽。《史記·項羽本紀》
田安,作為齊國最後一位君主齊王建的孫子,可謂齊國王族的嫡系血脈。到秦末巨鹿時期,田安率部連下濟北數城,并率軍投降項羽,于是在分封時,項羽便封田安為濟北王,立都博陽。
再重新看這裡記載的内容,田安連下濟北數城,試問這裡的濟北若非一個郡級機關,又何來的濟北數城呢?總不能說是濟北縣吧。
是以現在勉強能夠得出的一個結論就是:濟北,曾長期作為齊國的一個重要地區。至于是不是就叫做濟北郡,目前我們還無法定論。
若是再從田安的功績,以及項羽的分封,還有楚漢時期明确記載的濟北郡等各方面來看,至少在秦末時期,濟北地區作為一個郡級機關便已經初步形成了。而随着濟北國最終建立,則濟北郡便徹底成為了楚漢時期的一個重要郡縣,并在之後得到漢帝國官方的承認。
而再看漢初之時劉邦所封齊國之郡縣:
以膠東、膠西、臨淄、濟北、博陽、城陽郡七十三縣立子肥為齊王。《漢書·高帝紀》
這裡的齊國有六個郡,按照繼承關系來講,理應就是項羽所封三齊之國的全部疆域。當然,按照後來齊國割出琅琊郡建琅琊國的記載,則這裡的齊國應該是有七個郡,疑似《漢書》中是漏記了琅琊郡。
當然,不管是六個還是七個,再按照項羽分封的基本政策,則三國平均各領兩到三郡便是最合适的。是以按照當時的地理劃分來看,濟北國控制的應該就是濟北和博陽二郡,畢竟濟北國名為濟北,建都博陽。
如此便可畫出濟北國的基本疆域圖:
如上,濟北國背靠大海,西北與常山國交界、西南與西楚交界,至于東南則是與齊國交界。
其實總的來看,濟北國的區位也不算太差。常山國内憂外患不斷,根本無力外征他國。西楚則是太過強大,若是真想吞并濟北,其實是很容易的,再說濟北王田安又是作為項羽曾經的麾下大将,是以西楚根本就沒道理進攻濟北。至于最後一個鄰國齊國,其實最大的問題還是這個,畢竟這裡還存在一個曾經的齊國霸主田榮。是以對于當時的濟北國而言,重點還是東南的齊國。
不過,濟北國還有一個先天優勢,那就是濟北王田安的祖父乃是先齊最後的君主田建,是以田安算是真正嫡系的先齊王室子孫。是以從法理上來講,濟北王田安才是三齊真正的主人。而項羽當年之是以封田安為三齊之中的濟北王,或許也是考慮到這點,寄希望田安能夠利用他那獨一無二的身份背景安定齊國局勢。
隻是可惜,也許是當年齊王建的名聲太差,又也許是田安能力不夠,總之田安最終還是失敗了。
至于濟北國的人口,因為《漢書·地理志》中記載的都是西漢末年的地理人口,而到西漢末年時齊國已經被拆的七零八落,是以很難用郡縣直接對應,是以這裡也就不拿來參照了。但是有一點是我們需要知道,那就是齊國的人口是真的多,這一點無論是在先秦還是在楚漢,又或者是在西漢時期,都一樣。是以無論是秦始皇還是漢高帝劉邦,都在他們執政期間大規模從齊國遷徙人口到關中。是以對于濟北國的人口,保守估計應該也在八十萬以上,或者更多也是有可能的。
下面說濟北國的具體構成:
濟北王:
田安(—前206年7月)
基本事迹:初為先齊王室嫡系子孫,因家族庇護,逃過秦人抓捕。秦二世二年七月,因齊王田儋戰死臨濟,于是齊人便擁戴先齊最後君主齊王建之弟田假為新齊王,期間田安應該也參與其中了。後當田榮回歸後,便趕走了田假,并擁戴田儋之子田市為齊王,期間田安應該是又投靠在了田榮麾下。到秦二世三年巨鹿之戰期間,田榮拒絕出兵,于是田安便強行出兵協助項羽大破秦軍,後又連下濟北郡諸城,接着便又投降項羽,田安遂成項羽麾下大将。漢元年二月,田安受封濟北王,立都博陽。同年七月,為田榮擊殺,死。
為齊制。
秦濟北郡一部(約等于今天河北省一部、山東省一部)
按人口八十萬數,應該至少在十萬以上。(此處純屬猜測)
成立時間:漢元年二月。 滅亡時間:漢元年七月左右。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