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在城市,有山林之緻,此為清玩雅賞之道。自古講究「乘物遊心」,秉持清懷者,賞真物,觀其韻,得其美,心安意閑,志趣神清。
而在這個春日,乘物遊心的方式,莫過于在手機裡欣賞古玩器物中的美意,足以快然自足,大有“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的快樂。
木與山川,四月人間。西泠網拍 · 藝是繼續“掇菁 · 重要古玩藝術精選專場”,以好古惜物之心,追懷古人之生活奇趣,凝粹聚芳,攬玉掇菁。
四月拍品
『金元 · 鈞窯天藍釉紫斑公道杯』
口徑:10.3cm 高:6.6cm
宋代鈞瓷主要以釉色裝飾為主,極少見其他裝飾法,這與宋人的文人審美,内斂、含蓄,形有盡而意無窮相關。
反觀金元時期的鈞瓷,則将堆貼花镂雕引進制作技術當中,把獸面、花卉、龍首等等一些吉祥而富有趣味的圖案融入鈞瓷的裝飾中去,使鈞瓷的裝飾更加豐富,表現形式更加活潑。少數民族的審美與漢族相比,更加奔放有趣,造型與裝飾也就複雜得多。
像此件鈞窯天藍釉紫斑公道杯,杯心直立一人,杯内見拱形結構,并有孔隙供水流入,杯中注水,小人便随之浮現。小人背後有一孔,水入,則小人又會沉入水中,以示水滿,再多則溢。精思奇巧,令人驚歎。
鈞瓷紫斑器,取銅料,着筆幾抹入窯,火去時,青紫交融,現斑斓,五光十色,每窯絕無同者。
此件鈞窯小碗造型隽秀,盈盈可握。其瑩潤光亮的天藍釉面之中飾有不規則的玫瑰紫色斑塊,發色濃淡有緻,過渡自然,由青到紫,雅韻幽現,在天藍熒光中回旋往複,合縱連橫,觀之宛若宇宙星辰,引人入勝。
鈞瓷以“釉具五色,豔麗絕倫”而獨樹一幟。一色入窯,出窯萬彩。古人曾吟“夕陽紫翠忽成岚”詩句以形容鈞瓷釉色變化之微妙,堪為形象。
龍泉窯青瓷作為主要的青瓷窯系之一,到南宋時期,龍泉窯也因襲商、周、漢代銅器式樣的風氣,大量燒制仿古器皿,出現了不少仿古銅器造型的器物。
『南宋 · 龍泉窯貫耳瓶』
高:33.5cm 直徑:15.5cm
如此件南宋的龍泉窯貫耳瓶。貫耳瓶本是商周時期承裝祭祀之酒的禮器,秦漢之時,此類器型又現于酒宴上的遊戲器具——投壺。
每逢宴飲,士大夫階層必以“雅歌投壺”助興,盛行不衰。唐宋之後,已非實用器,多為文房瓷器擺件之用,亦或插花豎翎之具。
此器直口,近口沿處對稱貼豎直管狀貫耳一對,長頸直豎,鼓腹,下部豐滿,圈足,足底露胎。通體施淡青色乳濁厚釉,釉面肥潤,色澤瑩潤如青梅挂露,清雅怡人。青瓷釉以粉青、梅子青為最。梅子青有“梅子正青,色如挂枝初梅,青翠碧綠,瑩澈剔透”之說。且南宋時期龍泉窯梅子青釉的釉層,比粉青釉的釉層更厚,柔和而光潤。
整器秀麗别緻,含蓄而沉靜,流暢的輪廓與淡雅的釉色使任何其他裝飾都顯得多餘,一展南宋崇尚純淨一色、恬淡古雅的審美品味。器型、釉色、皆屬上乘。
『明 · “大明嘉靖年造”款青花龍鳳紋梨形壺』
長:22.5cm 寬:17cm 高:25.5cm
青花瓷自唐代産生以來,曆經宋、元,至于明清,燒造數量之繁榮、品質之上乘,可謂是空前絕後。
明代的青花瓷器型,典雅、莊重,紋飾一改元代滿、密的風格,較為疏朗開闊。
所謂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畫。以素坯做紙,繪之以紋飾,以表達祥瑞、美好之意。
一般而言,龍紋隻存在于官窯的制作生産中。不同年代之間,龍紋也各有其變化。嘉靖之時,青花瓷繪的龍爪間距比弘治、宣德青花瓷的距離要寬得多,是五爪奮力怒張的态勢。而鳳紋也多和龍紋一起出現,龍鳳首尾相對,寓意龍鳳呈祥、如意團圓。
隻見此嘉靖青花龍鳳紋梨形壺,壺腹繪龍鳳紋,舞鳳姿态優美,龍五爪,昂首奔騰,神氣盎然,龍鳳遨遊纏枝花間。整體構圖飽滿,筆觸流暢靈動,密而不亂。回青之色發色濃豔,幽菁可愛,釉質厚潤。
壺蓋有寶珠鈕,蓋兩面各繪龍鳳,頸飾如意雲頭紋,近足處飾蓮瓣紋,底邊變形蓮瓣紋一周。足沿處無釉,可見胎細白、緻密。壺口有楷書“大明嘉靖年造”六字款,筆道遒勁,頗見功底。
此式壺造型傳世少見,極其珍稀。
『清·“大清同治年製”款青花纏枝花卉紋賞瓶』
來源:88年蘇富比。
直徑:21.8cm 高:38.3cm
至于清代,青花瓷的青花色澤和胎質較之前更為優秀,紋飾更是華麗複雜。
賞瓶,創燒于雍正時期,為清代官窯的經典陳設用器,其形乃雍正朝督窯官唐英“參古今之式,動以新意,備儲巧妙”而奉旨燒造的款式,清宮中原名為“玉堂春瓶”,後用于賞賜臣子,故又名“賞瓶”。多以青花纏枝蓮紋為飾,以期勉臣下“清廉”。乾隆以後曆朝相襲。
同治時期青花濃豔泛紫,胎釉均為晚清特征,釉色白中帶淺灰,畫法工整,造型一如乾嘉時期,飽滿且圓潤。
此件賞瓶滿繪青花紋飾,以弦紋分隔。口沿處弦紋之上繪海水波濤紋,弦紋之下繪如意雲頭紋。頸部飾蕉葉紋、回紋,肩部繪纏枝花卉和如意雲頭紋,近足處飾蓮瓣紋,足牆飾卷葉紋。
整體布局層次清晰,線條流暢,筆觸細膩,青花發色明快鮮豔,濃淡相宜,白釉瑩潤,為同治官窯典型器。白釉底又青花書“大清同治年製”六字雙行楷書款。品相上佳,屬同類器中佼佼者,存世不為多見。
『清·“大清乾隆年製”款壽山石描彩東方朔像』
高:31.5cm長:20cm重:3372g
壽山石雕刻藝術中,圓雕一道成熟最早,蓋取不同材質雕刻諸如動物、人物、佛像等物,乃是人類工藝美術創作的先天直覺,故在清早期壽山石雕鈕、薄意藝術尚未完全成熟之時,壽山石圓雕造像卻已達到高峰。
如此件“大清乾隆年製”款壽山石描彩東方朔像,神情喜悅,須發絲絲分明,步步生風,手持桃枝負于身後,立于靈石之上。雙目微閉,嘴角竊喜狀,神情悠然頗為傳神。
傳說,東方朔曾三次偷西王母的千年仙桃,并以長命一萬八千多歲而被奉為壽星。故而文房擺件、繪畫等藝術作品中的東方朔常常身負桃枝亦或仙桃之形象,以示吉祥。
又見此像衣折動感飄逸,袍衫滾邊皆刻花填金,刻工極為精細。石質潤糯似脂,自然色别赤朱亮豔,為壽山石圓雕件之精作。
此件壽山東方朔雕像曾由日本南紀德川家收藏。後由德川家賜于正田家。正田為日本明仁天皇皇後美智子的祖先。是以此次珍品回流故國,實為可珍。
敬請關注
西泠網拍·藝是 四月拍品
▼
清 · 敦好堂藏款瑪瑙三足圓洗
口徑:14cm 高:2.8cm
款識:敦好堂藏
說明:“敦好堂”為清代著名學者吳先聲堂号。吳先聲,字實存,号孟亭,又号石岑,生平著有《印證》、《敦好堂論印》各一卷。筆洗,作為古代文人盛水洗筆的器皿,筆洗因種類繁多,雅緻精美而廣受青睐。本件瑪瑙洗質料瑩澤細密,氣韻古樸。胎壁輕薄,器表抛光均勻細膩,天然紋理掩映其中,猶如山軟疊嶂般靜雅,又好似層層雲朵般自然飄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