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名著速讀國内篇----第九十三章《貓城記》

名著速讀國内篇----第九十三章《貓城記》

第1頁 作者介紹

老舍,原名舒慶春,小說家、劇作家。青年時期改名為 舒舍予,“老舍”是他長期使用的筆名。老舍1899年2月3日生于北京, 滿族人。自幼刻苦勤奮,性格剛強。1918年,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于 北京師範學校。1924年至1929年,老舍應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之 聘,教授華語,從此開始文學創作。《老張的哲學》、《趙子曰》都是在 英國完成的。

回國後,1936年他辭去教職,專門從事創作。此後的六 七年間是他的創作高峰。《貓城記》、《駱駝祥子》、《我這一輩子》等佳 作便問世于這一時期。1946年,老舍應邀去美國講學,在美國,他完 成了長篇小說《四世同堂》。老舍的戲劇創作開始于抗日戰争初期。這時期他創作了多幕話劇《殘霧》、《張自忠》、《歸去來兮》等,受到人民 的好評。

新中國成立後,他先後創作了《方珍珠》、《龍須溝》、《春華秋 實》、《茶館》等話劇劇本。在新的曆史時期下,他的劇作更趨成熟、日 臻完善,特别是《龍須溝》、《茶館》這兩部劇作成為新中國話劇創作中的典範性作品。

老舍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藝術技巧,不僅受到 中國人民的喜愛,也赢得了廣泛的國際聲譽。在“十年浩劫中”,老舍 不忍于“四人幫”對他的屈辱,1966年8月24日,在北京太平湖投水自殺。

名著速讀國内篇----第九十三章《貓城記》

第2頁 内容概要

貓人也有曆史,在古代,他們也與外國打過仗,可是在五百年中,自相殘殺的結果叫他們完全把打外國人的觀念忘掉,而一緻的對内,導緻文明的退化。而"我"親眼目睹了一場貓人與矮子兵的戰争,以貓城全城覆沒而結束了這座私欲日益膨脹的外星文明古城。

作者借貓人混亂生活和醜惡行徑的描寫,抨擊了當時中國國内的紛争引發的混亂。而貓人的全族毀滅,也顯露了作者對民族前途的擔憂,這反映了作者不斷尋求真理過程的曲折和内心的沖突痛苦。《貓城記》在思想傾向上的複雜性和藝術表現的特異性,使它長期以來引起不同的評價。

在小說中,“我”與同伴乘坐飛機到火星探險,沒想到飛機墜落、同伴身亡,隻剩“我”一人來到這陌生星球的古老國度——貓國。在貓國,一群貓人要抓“我”,“我”開槍吓跑了貓人,并被一個叫“大蠍”的貓人救走。原來,大蠍是一位地主兼政客,他救“我”另有所圖:在貓國,有一種叫“迷葉”的糧食,吃了它就會精神振奮,是以貓人經常偷搶迷葉。但是,貓國人十分害怕外國人。是以,大蠍就想請“我”幫忙守衛迷葉。

“我”了解到貓國人原來也是正常吃飯的,隻是在吃了迷葉後就不再吃飯,也不愛勞動,甚至都不洗澡了。“我”有一次跑到河裡去洗澡,沒想到大蠍竟然組織貓人來參觀,并以此賺錢。“我”對此很生氣,後來大蠍在收取迷葉時打了勞工,“我”便讓大蠍接受懲罰,使大蠍很不高興。收好迷葉後,大蠍帶人将其運至貓城,“我”也一同前往。

在貓城,“我”發現了這個國度的諸多弊端:貓國的孩子第一天上學就已畢業,而且都是大學畢業;貓國校長以賣校産為生;貓國博物館也被國家賣光,并以此作為經濟支柱;貓國學者們經常互相诟罵;貓國也改革,但是隻是聽說外國改革了,自己也模仿着改……但是盡管貓城如此混亂,貓國人還是很快樂,每天在街上閑逛。

敵矮子國來犯,可政客們在讨論如何退敵的會議上竟與妓女玩樂。于是,貓國的士兵潰敗投降,獻出了自己的城市。不過,敵人不僅沒有放過貓人,還對他們展開了屠殺。隻有十幾個貓人跑到山裡,可是,他們自己竟也互相殘殺起來,最後隻剩下兩個貓人。當敵人找到這兩個貓人時,他們還在互相撕咬,最後敵人把他們放在木籠子裡,看着他們互相咬死。至此,貓國滅亡,“我”乘法國的探險飛機回國。

名著速讀國内篇----第九十三章《貓城記》

第3頁 寫作背景

寫《貓城記》時,老舍剛從英國回國不久。1931年“九一八事變”硝煙驟起,日軍一舉鲸吞東三省,隆隆炮聲震撼華夏……中國面臨着亡國的危險,廣大群眾憂心似焚。作為民族最敏感的神經的作家,老舍恨透了那些侵略者,恨透了那班貪官污吏。他拿起筆,寫下《貓城記》。

《貓城記》是近代作家老舍所撰的長篇小說。初版時間為1933年。該書采用遊記式的結構展開故事,用第一人稱寫作,以“我”飛離地球開始,以“我”傳回地球結束,描述了”我“在貓國經曆了一番奇遇。《貓城記》反映出老舍小說創作時愁腸百結的心境,包含了老舍對社會現實的深思和對國家的深愛。

老舍先生的寫作目的之一是因為其在回國之後,看到中國社會的現狀,當時的社會真是讓人無法直視,社會不僅落後,國家腐朽不堪,社會千瘡百孔,人性自私自利,愚昧無知,不思進取,老舍先生對此感到即無耐又痛心,同時也非常的失望。是以,在《貓城記》中,老舍先生用大蠍代表着當時中國的大官僚資産階級,用小蠍象征着留學回來的新階級思想主義者,而用大鷹則代表着改革派。

人物介紹

“我”:因飛船毀壞,被迫降落到火星,被火星的貓國人利用看護迷林,借護送迷葉的機會進入了貓國,見證了貓國的滅亡。小說中的“我”一開始是理性的旁觀者,但這種潔身自好卻沒能終始如一,在觀察貓國的過程中,看盡了貓國的腐朽,也在不自覺中深陷貓城這片泥潭之中。

大蠍:貪婪的“進步”青年。大蠍是政客群體的代表,固執地遵守着滲入骨髓的舊體制、舊規章,每天沉醉在吸食迷葉後的迷幻世界中,但他年輕時也是個新青年,有前衛進步的想法,這一點在小說中借其兒子小蠍的話一筆帶過了:“父親是個新人物,至少是二十年前的新人物。二十年前他反對吃迷葉,現在他承襲了祖父的迷林。二十年前他提倡女權,現在他不許你進去,因為家中有婦女。大蠍的形象不僅代表政客群體,還代表着老去的上一代“新青年”,在利益沖天的物質社會的消磨下逐漸被同化成了現在這般被金錢利益驅使,奴役于皮肉物質的形象。

小蠍:冷血的“進步”青年。小蠍是“我”在貓國的朋友之一,是大蠍的兒子,貓國的青年代表,留過洋,口吻裡帶着外國味道,在小說中扮演為“我”解惑的一個角色。他知識廣闊、思想深遠,對貓國教育有二次犀利深刻的批評。

公使太太:公使早年死掉了,留下了公使太太和他的八個小妾,公使太太帶着這八個小妾一起生活。公使太太的可悲在于她從來都是與世浮沉,固守着男權社會給予女性的教條,比如謙柔卑下、守節等等,這些教條同時也成為了支撐公使太太遺留在社會的尊嚴,她小心翼翼、謹慎遵循男權社會對女性的限制,扮演着男權社會下的“好太太”,以此得到心理補償和精神慰藉,來填補現實生活的痛苦和不堪。

第4頁 讀者評論

1、在《貓城記》中,老舍雖然采用童話故事的形式,進行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批判。《貓城記》中的“笑”不再是“笑”,笑中帶着諷刺與嘲笑,鞭笞中華民族的品性陋習,在每個笑聲背後都暗藏着某種讓國民感到内心沉痛的蘊意。

2、《貓城記》中的反烏托邦社會,凡正常秩序以及規範等符合大衆價值觀的東西均被颠覆,喪失了合理性,并将其表述為全民狂歡。通過陌生化的藝術手法,老舍對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以及現實社會和人情冷暖等無情的進行了諷刺,并且巧妙的規避了很多寫作上的阻力和障礙。既可以避免直刺當局而造成麻煩,又以鮮明的人物形象加大了諷刺力度。

3、作家梁實秋:“《貓城記》标志着老舍藝術思想的成熟,特别是作者在痛快淋漓地諷刺現實時,還始終保持着冷靜的态度。”

4、文學評論家王淑明:“《貓城記》是成功的!在獨特的風格裡,包含着蘊藉的幽默味,給一個将近沒落的社會,以極深刻的寫照。”

名著速讀國内篇----第九十三章《貓城記》

第5頁 名言佳句

1、心是一棵樹,愛與希望的根須紮在土裡,智慧與情感的枝葉招展在藍天下。無論是歲月的風雨撲面而來,還是滾滾塵埃遮蔽了翠葉青枝,它總是靜默地矗立在那裡等待,并接受一切來臨,既不倨傲,也不卑微。

2、“你吓死的,沒事!我要是打死人,”大蠍喘着說,“我隻須損失一些迷葉,迷葉是一切,法律不過是幾行刻在石頭上的字;有迷葉,打死人也不算一回事。你打死人,沒人管,貓國的法律管不着外國人,連‘一’個迷葉也不用費;我自恨不是個外國人。你要是在鄉下打死人,放在那兒不用管,給那白尾巴鷹一些點心;要是在城裡打死人,隻須到法廳報告一聲,法官還要很客氣的給你道謝。”大蠍似乎非常的羨慕我,眼中好象含着點淚。我的眼中也要落淚,可憐的貓人,生命何在?公理何在?

3、原諒我問一句,這些哄裡有真正的平民在内沒有?””我正要告訴你。平民怎能字啊内呢,他們沒受過教育,沒知識,沒腦子,他們幹等着受騙,什麼辦法也沒有,不論哪一哄起來的時候,都是一口一個為國為民。得了官作呢,便由皇上給錢,皇上的錢自然出自人民身上。得不到官作呢,拼命的哄,先是騙人民供給錢,及至人民不受騙了,便聯合軍人去給人民上鬧箍。哄越多人民越苦,國家越窮。我又插了嘴:”難道哄裡就沒有好人?就沒有一個真是為國為民的?“

4、“好吧,政黨也罷,别的名字也罷,反正到了我們這裡改稱為哄。你看,我們自古以來總是皇上管着大家的,人民是不得出聲的。忽然由外國來了一種消息,說:人民也可以管政事;于是大家怎想怎不能逃出這個結論――這不就是起哄嗎?再說,我們自古以來是拿潔身自好作道德标準的,忽然聽說許多人可以組成個黨,或是會,于是大家怎翻古書怎找不到個适當的字;隻有哄字還有點意思:大家到一處為什麼?為是哄。于是我們便開始哄 …………”

5、大蠍真要忙死了:看着家将,不許偷食一片迷葉;看着風向,好下令退兵;看着林外參觀的,以免丢失一個半個的落葉。他現在已經一氣吃到三十片迷葉了。據說,一氣吃過四十片迷葉,便可以三天不睡,可是第四天便要嗚呼哀哉。迷葉這種東西是吃少了有精神而不願幹事;吃多了能幹事而不久便死。大蠍無法,多吃迷葉,明知必死,但是不能因為怕死而少吃;雖然他極怕死,可憐的大蠍!

(未完待續)

名著速讀國内篇----第九十三章《貓城記》

(文中圖檔、資料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作者删除。在此,感謝提供者)原創不易,敬請關注,歡迎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