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文書說到科馬洛夫在乘坐的聯盟 1 号可以說是出了各種故障。太陽能闆有一半展不開,導緻電力不足,裝置隻能開一半。在儀器不工作的情況下,科馬洛夫隻能手動傳回大氣層。但是在傳回的時候又出了問題。導緻他不得不多繞兩圈,也就是說落點也要重新計算了。
蘇聯發射飛船這方面是比較吃虧的,因為發射場的緯度太高了。拜科努爾的緯度和哈爾濱差不多。是以呢,導緻火箭都是豎着繞地球轉圈圈。你在繞圈圈,下面地球也在自轉。是以多一圈,地球就轉過去一格,落點肯定歪了。美國人從卡納維拉爾角發射,緯度比較低,大緻和長沙在一個緯度線上,發射的火箭可以橫着繞地球轉圈,相對就好辦多了。
沒辦法科馬洛夫的技術是真過硬。聯盟 1 号丁零當啷的出故障。他居然還能湊合着一直堅持到重返大氣層。但是,因為多飛了兩圈,他不得不面對黑暗環境,開始再入大氣層的過程。開反推火箭減速,飛船自然就開始下落,等到進入了稠密大氣。科馬洛夫隻見到窗外火光一片。這是和空氣摩擦導緻的燒蝕材料燃燒,汽化帶走熱量。這段時間内因為極高的溫度,飛船外邊的空氣都已經進入電離狀态。因為等離子體能吃掉無電線電波,是以飛船和地面之間的無線電通訊中斷了,地面也收不到他的消息。是以這段時間被稱為“黑障”,也是最危險的時間段。還好,科馬洛夫算是挺過了這個階段。
按理說,在大概 7000 米左右高度就應該打開降落傘。先是小引導傘彈出來,開始初步減速,然後拽出大引導傘,再經過一段減速,再拉出更大的減速傘。這時候,飛船的速度從 180 米/秒逐漸降低到 80 米/秒。就這麼一級一級的緩沖,最後拉出主傘,主傘的面積高達 1000 平方米。這麼大的傘,要是一下就拉出來,繩子根本承受不住。是以必須逐級放傘減速。
飛船降落開傘過程
飛船用的都是非常安全的圓傘,一開始主傘沒有完全打開,隻能把速度降低到 40 米/秒,等完全打開了以後。降落速度可以降低到 8~10 米/秒,這時候已經很安全了。不過呢,宇航員落地還是會被墩一下,是以,蘇聯人在飛船下面裝了一根杆子。隻要這根 1 米長的杆子戳到地面。立刻就會引發反推火箭,反推火箭起到的作用就是最後緩沖一下,起到個氣墊子的作用。這下不就圓滿了嘛。
但是,這一次主降落傘沒放出來。地面的監控人員都傻了,他們盯着監控信号,就這麼眼睜睜的看着科馬洛夫以 40 米/秒的時速撞向地面。科馬洛夫馬上放備份傘,可惜備份傘也沒能打開。不但飛船摔下來砸扁了,而且點着了反推火箭燃料,最後炸得焦黑一片。科馬洛夫的屍體完全燒焦了,而且殘存下來的最大的碎片也隻有 30 公分那麼大,可見當時的場景有多慘。其他在地面測試過程之中死去的不算的話,科馬洛夫是第一位在死在航天活動之中的宇航員。
燒焦的屍體
三小時以後,卡馬甯帶着人來到了奧倫堡州的降落地點。他們仔細地收集了所有的殘骸。一點一點地收斂起科馬洛夫的屍體。運到飛機場,送上一架伊爾 18 飛機,後來中途又換到了一架安 12 運輸機上。
因為天氣原因,莫斯科的幾個機場都無法降落,最後降落在了謝列梅捷沃機場。上邊來的指令是就地進行屍檢,拍下照片,然後屍體趕快火化。第二天,科馬洛夫的屍體被火化了。然後送回莫斯科,舉行安葬儀式。
科馬洛夫葬禮
科馬洛夫也被安葬在了克裡姆林宮的牆邊。《真理報》發表了大篇幅的哀悼文章,對科馬洛夫的進行了高度的贊揚。畢竟宇航員都是要冒風險的,前進的道路并非一帆風順,總會遇到困難和挫折,甚至會付出生命的代價。科馬洛夫就是走在這條充滿危險的探索道路上的先驅者。
加加林和科馬洛夫
反正《真理報》上的悼念文章都是這個基調。加加林作為科馬洛夫的好朋友當然是滿懷激憤。他對《共青團真理報》的記者直言不諱地指出,上級上司沒有重視宇航員們提出的各種問題,他們對宇航員的生命是一點也沒在乎,他後來還直接把矛頭指向了設計局的上司米申。說這個上司“對聯盟号宇宙飛船及其運作細節知之甚少,在飛行和訓練活動中與宇航員缺乏合作”。
這一次的教訓是非常深刻的,加加林深度參與了對整個聯盟 1 号事故的調查。這艘飛船幾乎全身上下都是毛病,盡管科馬洛夫技術高超。他幾乎挺過了所有的障礙,但是最後還是死在降落的最後一步。
降落傘怎麼就沒打開呢?後來檢查聯盟 1 号飛船的殘骸,一點一點進行分析,大家發現這可能是個低級錯誤。飛船的外面要噴塗上一層非常厚的燒蝕材料。按理說,降落傘艙裡面是不需要塗的。降落傘艙的蓋子不應該打開。但是在噴塗燒蝕材料的過程中,這個蓋子是開着的,導緻燒蝕材料被塗到了降落傘艙裡。
摔扁的飛船殘骸
飛船傳回的時候,很大氣摩擦産生了非常高的溫度,燒蝕材料在不斷地蒸發升華,帶走熱量。但是降落傘艙裡的溫度沒那麼高。噴塗在裡邊的燒蝕材料融化成了黏黏糊糊的東西。粘住了降落傘。是以主傘打不開,備份傘也失靈了,造成科馬洛夫直接撞向了地面。
第一個進行太空行走的列昂諾夫後來描述了這個事件對宇航員的影響。當時大家的士氣都非常的低落。大家都隻關心宇航員光鮮亮麗的一面,絲毫沒有注意到他們承擔的壓力和風險,壓力最大的人當時應該就是加加林。
加加林當時承受的壓力來自幾方面。一方面科馬洛夫的死,他非常内疚。他甚至跟朋友說,他應該去找勃列日涅夫反映下邊的情況,他覺得自己有責任。但是他也擔心勃列日涅夫不會見他。别人還納悶呢,你剛才不是跟勃列日涅夫一起站在列甯墓頂上出席活動呢嗎,你怎麼不跟他說呢?
加加林也有苦衷啊,他和勃列日涅夫就沒說過什麼嚴肅的話題。即便是他想說,人家也不想聽。他雖然是國家的英雄,但是說到底還是一顆棋子,是一個招牌,人家懶得聽他叨叨。
既然是招牌,加加林實際上已經失去了再上太空的資格。從哪個角度來講,也不會讓他再冒險,還是當作吉祥物供起來算了。當吉祥物其實挺難受的,他當了宇航員訓練中心的副主任。但是,他很年輕,資曆上其實鎮不住下邊的人。
加加林在成為宇航員之前是空軍飛行員,累積起來他隻飛了 252 個小時。飛噴氣式的米格 15 隻有 75 小時,其他都是飛的螺旋槳教練機,估計是雅克 18。從 1960 年到 1968 年的這 8 年時間内,他總共飛了 78 小時,平均下來一年還不到 10 小時。而且他沒有一次是獨自飛行,都是跟教練一起飛行。
其他宇航員呢?很多人都是飛行了 1500 小時的老手,科馬洛夫甚至是試飛員。你說,加加林除了頭頂太空第一人的光環之外,哪一點能壓住手下那幫受訓的老手呢?這是加加林又一個壓力的來源。是以,加加林是積極要求進行飛行訓練的。太空不能上,開飛機總還好吧,于是他的要求被準許了。
米格-15uti,雙座教練型
1968 年 3 月 27 号的早上,加加林和教官謝廖金坐進了米格 15 雙座型教練機的座艙。兩個人駕駛米格 15 直接起飛,沖上了雲霄,10 點 30 分,加加林和地面塔台取得聯系,請求準許以航向 320° 返航。然後無線電就突然中斷了,塔台失去了他們的無線電信号。與此同時,莫斯科郊外弗拉基米爾新村附近的居民聽到了一聲巨大的爆炸聲。
居民們馬上出來看到底是怎麼回事兒。但是他們很快發現,軍隊把這個地方給封鎖了。軍方剛剛得知,加加林的飛機可能出事兒了,馬上采取了行動。這地方其實離機場沒有多遠。按照一般人的想法,飛機失事嘛,飛行員肯定跳傘了,找降落傘就行。結果這次找來找去都沒看到降落傘。
失事地點的大坑
以往的空難搜尋,飛機殘骸往往會散布在好大一片地方。因為飛機失事嘛,飛行員總是想拯救飛機,會盡量把飛機拉起來,這個過程肯定會擦地皮飛,要麼就翻跟頭,要麼就空中爆炸,反正殘骸都會比較分散,但是這一次,軍方的人搜來搜去,發現所有殘骸都在一個大坑裡,這個坑肯定是飛機栽下來的時候給撞出來的。
是以,根據這個大坑的情況,隻能判斷,這架飛機是幾乎以70~90的角度直接從雲層裡紮下來的。最後在坑裡找到了兩個人的屍體,經過檢驗,就是加加林和他的教官謝廖金。蘇聯的事故調查部門還專門提取了他們的肌肉組織樣本回去化驗。如果他們的肌肉組織是富含乳酸的,那也就是說他們到最後關頭還在拼盡全力操控飛機。肌肉用力的話,一定會有乳酸積累。如果他們已經處于昏迷狀态,根本沒有操控飛機,那麼也就檢測不到過量的乳酸。經過檢驗,發現他們直到最後撞向地面的時刻,仍然是清醒的,他們仍然在努力操控飛機。
推測撞擊情況
那麼這架米格 15 怎麼會以這樣奇怪的角度沖向地面呢?這個問題到現在也難以解釋。蘇聯馬上成立了事故調查部門,畢竟加加林是名人,他們需要給大家一個交代。最後,他們釋出的公告很簡單,隻是說明加加林和謝廖金死于一次飛行事故,其他什麼也沒說。加加林當然享受了非常高的榮譽,被埋葬在了克裡姆林宮牆邊。宇航員訓練中心被改稱為“加加林訓練中心”,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也用他的名字命名。畢竟他是太空第一人,為全人類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加加林和謝廖金的葬禮
加加林在上太空之前曾經寫過一封遺書,交給一個朋友儲存。萬一他回不來了,那麼就把這封信交給他的妻子。原以為這封遺書用不上了,畢竟加加林順利地從太空傳回了地面。沒想到這一次出了事故。這一次,他的朋友履行了對加加林的承諾,把當年加加林的那封遺書拿出來,交給了他的妻子。遺書裡面寫了,自己如果遭遇了不幸,妻子可以改嫁。還叮囑妻子一定要教育好孩子,“不要讓她們做公主,要成為真正的人”。
加加林和兩個女兒
不過,他的妻子後來也沒有再嫁人,就這麼把兩個女兒拉扯大,而且兩個女兒都接受了高等教育。一個主修經濟,現在是普列漢諾夫經濟大學的教授和系主任,一個主修藝術史,是克裡姆林宮國家曆史文化博物館館長,也算是事業有成吧。這兩個孩子都沒讓加加林失望。
随着蘇聯解體,當年的很多檔案也逐漸披露出來了。但是俄羅斯政府拒絕對加加林的死因重新調查。他們認為 1968 年的調查沒有什麼問題,不需要再來一次。有些事情也隻能維持原有結論。當年他們可能是為了躲避一個氣象氣球,動作太劇烈,導緻飛機失控。當時也有很多其他的解釋,比如說可能是飛機維護不利,也可能是陰雨天氣沒有來得及通報他們,也可能是氧氣系統故障,或者就是這兩個人的操作失誤。反正說法很多就是沒有定論。
晚年的列昂諾夫
一直到 2013 年,列昂諾夫提供了一個新的說法,就是第一個完成太空行走的那位,這位活的時間很長,經曆的事情太豐富了。他當時在附近進行跳傘訓練,當時他聽到了兩聲爆炸聲。後面一聲應該是加加林的米格 15 墜地的聲音。前面的一聲爆炸聲是什麼呢?列昂諾夫說,應該是音爆的聲音,有另外一架飛機在做超音速飛行。
當時可能有一架蘇 15 超音速截擊機在附近做試飛。但是,蘇 15 的飛行員飛得太低了,是以就和加加林他們駕駛的米格 15 教練機的訓練空域重合了。是以,這架蘇 15 剛好在米格 15 附近開加力玩兒超音速飛行,掀起了氣流對米格 15 産生了強烈的幹擾。是以,加加林他們的飛機失控了。
當時加加林正打算返航,已經開始降低高度了,是以當時飛機的高度才 600 米。猛然間旁邊雲層裡面突然竄出一架戰鬥機,俯沖到低空不說,還玩開加力,加加林他們肯定是猝不及防,直接被氣浪掀翻,進入螺旋下墜的狀态。這時候飛機沒多高,加加林阿門再也沒時間改出這個狀态,于是就直接撞向了地面。
蘇-15截擊機
有目擊者稱,當時看到天空中有飛機屁股冒着火,然後向上爬升進入雲層不見了。很可能就是目擊者看到了那架竄到低空的蘇15截擊機。發動機的後燃器打開了以後,的确是可以看到屁股噴火的樣子。
這個人到底是誰?列昂諾夫不知道。不過他能了解,這個家夥肯定一輩子也不敢承認是自己的失誤導緻了加加林的死亡,他哪兒敢說呢?
不過,列昂諾夫的說法也不是最終的定論。曆史上有些事兒本身的資訊就大量缺失,我們也就拼不出個特别靠譜的真相。我們到現在也仍然不能斷言,到底加加林是怎麼死的。但是我們知道蘇聯航天界那些年是流年不利,一個勁兒的出事兒。美國人倒是掃清了所有的黴運,開始越來越順手了。我們下次再說。
#太空##航天##宇航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