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東湖評論:振興戲劇需台上台下“共同入戲”

作者:荊楚網

近日,第十七屆中國戲劇節在武漢閉幕,在為期19天的戲劇節上,來自全國各地的31台優秀劇目通過線下和線上結合的方式參加展演,為武漢觀衆及全國戲迷獻上了一場文藝盛宴。戲劇是國粹,亦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它以異彩紛呈的形式“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不僅可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且可以助力社會公德心建設。

然而,酒香也怕巷子深。對于傳統戲曲而言,僅靠單一的劇場和舞台傳播難以完全展現魅力。時不我待,事不凝滞,理貴變通。如何讓傳統戲劇文化被廣大人民所知曉、所接受,需要戲劇工作者“守正創新、笃行緻遠”,同時也要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遵循觀衆心理需求,将現代聲光電技術與舞台和劇情相映合,創造良好的演出生态體驗;與此同時,更應借助日益成熟的融媒體技術和政府推廣政策,堅持線上、線下“同頻共振”“共同入戲”。

政府部門或教育部門應邀請更多專業戲曲專家、教師進校園“傳經送寶”,不斷更新校園宣傳的形式,更加注重與學生互動,啟蒙、吸引學生們對戲劇的喜愛。編寫當地戲曲的學校校本教材,将戲曲教育納入學校教育課程表。嘗試探索創作更适合中國小不同學段學生的“戲曲操”或“戲曲體操”。開展師徒結對儀式,培養一批能教、會教的戲曲教師隊伍。根據各個學校戲曲師資需求進行“按需配置設定”,引進一些高等院校畢業的戲曲專業大學畢業生。組建戲曲傳承班和培養班等戲曲社團,提高學生審美情趣,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增強青少年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

近年來,随着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以公衆号、app、直播等新媒體成為很多新的資訊傳播形式,這也給戲曲藝術的網絡傳播和普及帶來了積極影響。改變傳統戲劇搭台子表演的方式,讓新媒體成為一個更大的台子,例如“演出+直播”等形式。建立專業的戲劇門戶網站、開通戲劇相關賬号社交網站、利用抖音等短視訊社交軟體進行網絡直播……這樣方式可以讓那年輕人往往更容易接受戲劇這一傳統文化,能拉近戲劇與人們的距離,就會讓觀側門感到親切,對戲劇的接受程度就會大大提高。例如:“戲曲網紅”的代表人物女老生王珮瑜,通過網絡直播吸收大批戲迷粉絲,促進了平劇藝術在青年人中間的傳播與普及。

此外,打造好沉浸式戲劇體驗。可以借助vr(虛拟現實)、ar(增強現實)、ai(人工智能)、5g(5g技術)、blockchain(區塊鍊)等技術,打造沉浸式舞台,向“生理共振”與“精神共鳴”的觀演體驗創新邁進,最終達到實作“心流”的狀态。沉浸式體驗就是身臨其境,各類沉浸式活動在我國已經頻繁出現,沉浸式博物館、沉浸式演藝、沉浸式展覽等,沉浸式戲劇在中國的戲劇舞台上不斷出現和越來越受到青年觀衆的青睐,譬如:“知音号”沉浸式戲劇,對武漢市城市文化的傳播起到重要作用。

湖北是“戲曲大省”,武漢是全國很有名的戲碼頭,全國各地的數十種劇種在此繁衍生息,戲曲的群衆基礎很好,很多人愛戲、看戲、懂戲,是生活中的精神食糧。振興戲劇藝術,要堅持台上、台下共同“入戲”,在兼顧經濟利益和社會效益方面形成了有利于戲曲生态培養的正确觀念,既要培養年輕觀衆對戲劇的興趣,還要注重練好“内功”,守正創新,“演員走心、作品走心”。隻有這樣,才能夠吸引更多年輕觀衆,培育戲曲良好文化生态,讓戲劇走向繁榮發展之路。

稿源:荊楚網

作者:張帥(武漢市江漢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