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良好”,中國神舟十三号航天員乘組11月7日晚間進行了首次出艙活動。中國首位進行出艙活動的航天員翟志剛時隔13年後再次走出艙外,王亞平成為中國首位進行出艙活動的女航天員,邁出了中國女性艙外太空行走的第一步。國際宇航聯空間運輸委員會副主席楊宇光7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王亞平所創造的這個曆史性瞬間意義十分重大。人類進行載人航天活動的終極目标,是最終能夠幫助人類離開地球家園,到其他的星球去開展探索或者生活。從這個角度而言,沒有女性參與的載人航天探索活動是不完整的,女航天員是載人航天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

7日,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拍攝的神舟十三号航天員王亞平出艙畫面。
邁出中國女性艙外太空行走的第一步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中原標準時間2021年11月7日18時51分,航天員翟志剛成功開啟天和核心艙節點艙出艙艙門,截至20時28分,航天員翟志剛、航天員王亞平身着我國新一代“飛天”艙外航天服,先後從天和核心艙節點艙成功出艙,中國首位出艙航天員翟志剛時隔13年後再次進行出艙活動;王亞平成為中國首位進行出艙活動的女航天員,邁出了中國女性艙外太空行走的第一步。兩名出艙航天員将在機械臂支援下,配合開展機械臂懸挂裝置與轉接件安裝和艙外典型動作測試等作業。其間,在艙内的航天員葉光富配合支援兩名出艙航天員開展艙外操作。
“新的紀錄”,德新社7日稱,中國神舟十三号兩名航天員周日晚間離開了天宮空間站的天和核心艙,執行首次出艙太空行走任務。正如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當天宣布的那樣,航天員翟志剛和王亞平将在出艙活動期間執行所有預定任務。王亞平也成為中國首位出艙進行太空行走的女航天員。報道稱,專家認為,女航天員有自己的優勢,比如在太空執行任務時更細膩、考慮更周全。
國際宇航聯空間運輸委員會副主席楊宇光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人類進行載人航天活動的終極目标,是最終能夠幫助人類離開地球家園,到其他的星球去開展探索或者生活。将時間次元拉長至百年或者千年來看,人類是必然會走出這一步的。是以從現在開始,人類所進行的所有載人航天探索活動,可以說都是在為未來的太空移民做準備,從這個角度而言,沒有女性參與的載人航天探索活動是不完整的,女性本身也是太空醫學的研究對象,是以人類的太空活動必須有女性的參與。楊宇光稱,今天王亞平成功執行了中國首次女航天員出艙任務,邁出了中國女性艙外太空行走的第一步,“應當說這是一個具有曆史意義的事件,今天我們都見證了曆史。”
“世界數十億女性将借你的目光看向窗外”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總設計師黃偉芬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女性敏銳的感覺、細膩的心思,以及考慮問題的時候更周全,處理問題時比較注意方式方法,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比較強的特點,可以幫助女性更好地從事航天事業。
楊宇光向《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我國在航天員的選拔和訓練過程中,無論是兩人乘組還是三人乘組,彼此之間的默契程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考核名額。配合默契需要建立在出色的溝通能力之上。此前我國開展的多次航天員出艙活動也顯示,無論是艙外航天員之間的配合,還是艙外與艙内航天員之間的配合,出色的溝通和表達能力都顯得非常重要。而女性更擅長交流溝通、語言表達能力更強等方面的特點将有助于女航天員開展艙外活動。
艙外活動是一項極其危險且極其複雜的太空活動。在此前公開的中國航天員出艙活動的視訊中,可以看到航天員手中都會有一本很厚的航天員飛行手冊,裡面就記載着航天員出艙活動繁瑣的步驟。楊宇光介紹稱,因為航天員身着艙外航天服出艙活動,就相當于進入了一個獨立的小型航天器,這當中的技術十分複雜,不僅要確定每一步都不能錯,還要確定每一步都要執行到位,執行的順序也不能颠倒,某些步驟還隻能在某些條件下才能夠去執行。這就需要航天員非常細心,盡管上天之前航天員會在地面經曆大量周到細緻的訓練,但實際上,在軌條件千差萬别,可能會遇到各種意想不到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航天員的細緻程度将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前通過研究發現,女性的細緻程度更高,這也是女性開展艙外活動的一個優勢。
自人類首次實施載人航天以來,共有約500名航天員到過太空,其中女航天員有50多名,出艙進行過太空行走的女航天員隻有十幾人。1963年,蘇聯女航天員捷列什科娃成為人類曆史上進入太空的第一位女航天員。1984年,蘇聯航天員薩維茨卡娅成為世界首位太空行走的女性。美國女航天員香農·盧西德則是在太空時間最長的女航天員,在軌時間長達188天。這些女航天員都成為人類曆史上耀眼的英雄。
美國知名航天領域記者安德魯·瓊斯7日在社交媒體上報道了神舟十三号航天員出艙行走的情況,他稱贊王亞平成為中國第一位出艙行走的女航天員。已退休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女航天員凱蒂·科爾曼不久前曾對王亞平發出祝福稱:“當你看向窗外的星星,看見我們的地球,别忘了,世界數十億女性也将借你的目光看向窗外,包括我。”
“太空競争正成為創新引擎”
神舟十三号航天員自中原標準時間2021年10月16日順利進駐空間站組合體以來,截至11月7日已在軌工作生活23天。中國3名航天員将總共在軌駐留6個月,這是中國迄今為止最長時間的載人航天任務。俄衛星通訊社引述聖彼得堡理工大學空間技術學院教授馬卡羅夫的話稱,中國航天員長時間在軌将使科學家們獲得寶貴的資料,豐富航天醫學。“確定人類在外層空間停留,是一項仍有許多空白點的任務。航天員在外層空間停留越久,人們能夠了解更多人類在太空活動時的機體資訊。”馬卡羅夫認為,載人航天将朝着兩個方向發展:航天員在地球軌道上停留,以及到月球甚至火星的載人飛行。他稱:“中國快速穩定發展的航天事業令人印象深刻。我認為,中方有能力在太空探索領域取得突破。”
“中國太空年”,美國太空新聞網日前稱,中國今年創造了一項新的航天發射紀錄,中國進行的太空發射比美國多。截至目前,中國今年航天發射已突破40次,超過了2018年和2020年的38次,比美國多出一次。中國大多數太空發射任務都與建立空間站基礎設施有關,中國航天今年最重要的事件是“天宮”空間站主區塊發射進入軌道,以及兩次送航天員進入空間站。
德國《法蘭克福彙報》7日稱,中國直到2003年才進入載人航天國家行列,但現在已經成為航天大國。對此,中國不乏民族自豪感,但另一方面:中國将自己定位為其他國家在太空的合作夥伴和服務提供者。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助理季啟明此前說:“在不久的将來,我們的空間站建成後,我們将看到中外宇航員一起飛行和工作。”
“太空競争正成為創新引擎”,德國《經濟周刊》稱,中國航天正受到世界矚目,但這也是全球趨勢的一部分。除中國外,阿聯酋最近成功發射了火星探測器;印度正計劃在地球軌道上建立一個空間站,并希望在2023 年首次将宇航員送入太空;土耳其也希望在2023年進入太空并在月球上登陸探測器。現在,投資太空旅行的國家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太空競賽不僅是關于實力和聲望的項目,更是推動國家創新的引擎。中國、美國和日本都在開發軌道太陽能發電技術,有朝一日将向地球無線發送電力。中國還計劃到2036年在月球南極建立太空站。那裡可能有大量的冰,可為航天員提供燃料和氧氣。中國參與了所有的航天領域:它正在軌道上建造自己的空間站,計劃組建一支由13000顆網際網路衛星組成的“衛星艦隊”,最近還有一個漫遊車在火星着陸。▲
本報記者 樊巍 鄧孝慈 本報駐外特約記者 青木 陶短房 陳康 柳玉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