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産晶片如何突圍?多位代表呼籲家電行業加速應用自主晶片

晶片研發和使用問題受到多位全國人大代表關注。

“中國每年進口晶片的金額遠超原油進口額,全球晶片約六成市場在中國,年進口額約2000億美元。從公衆知曉度很高的計算機、智能手機到使用量巨大的空調、彩電,幾乎每一件日常使用到的電子産品都離不開晶片。”

全國人大代表、新華社廣東分社社長徐金鵬等11名代表向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送出《關于在家電行業鼓勵使用國産晶片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

《建議》指出,在計算機和智能手機領域,人們對晶片被英特爾、高通等國際行業巨頭所控制并不陌生。但除了業内,大衆卻不怎麼了解:從城市到農村,進入了每一個家庭的空調、冰箱、洗衣機等家用電器,也是晶片應用的“大戶”,而這類晶片也被國際行業巨頭所控制。

廣泛應用于空調、冰箱等各類家電的混合信号中央處理晶片(mcu)是智能電器的核心。

“我國家電行業所使用的mcu,特别是高端mcu,幾乎100%是進口歐美日品牌。按一顆mcu進口一般為15元計算,家電行業的mcu進口額達200億元。”徐金鵬說,這200億元可能影響甚至控制着2萬億元的産值,“是一頭巨牛被一個小小的栓子牽着牛鼻子。”

《建議》稱,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國内一批科學家、企業和研究機構投入晶片研發,再加上在《內建電路産業發展推進綱要》等多項“強芯”政策和國家産業投資基金扶持下,我國國産晶片産業有了不小的進步。

與此同時,中國晶片企業的發展面臨着多重難題。

徐金鵬認為,一方面,國際巨頭的技術和市場“圍剿”讓國産晶片的市場化之路十分困難。

今年1月,美國總統科技咨詢委員會釋出的《確定美國半導體的上司地位》的報告稱,中國半導體産業的崛起和不斷增長的海外并購對美國企業和國家安全已構成“威脅”,建議美國政府對中國相關産業加以限制。晶片行業的并購已受到格外嚴格的審查,如紫光收購美國企業有股份的德國半導體企業都遭到了美國以國家安全風險為由否決。

另一方面,由于空調等家電零部件國産化比例已很高,甚至可以說除了mcu幾乎全部國産化,而mcu成本占總成本約1%,是以家電企業對價格已不敏感,加上對國産晶片技術可靠性的不确定,大多對應用國産晶片的積極性不高。

之是以建議在家電行業鼓勵使用國産晶片,徐金鵬的理由是:計算機晶片的關注度高,因而一點點風吹草動都可能引起國際競争對手的警惕甚至聯合打壓。

是以,“中國大可選擇對晶片特性要求較強、實際應用廣泛,同時所應用行業是中國已占主導地位的一些細分領域,如家電和工業控制等,加速應用自主晶片,形成‘研發-應用-促進研發-更好應用’的循環。”

此外,智能家電市場對于mcu存在大量需求。

徐金鵬分析,我國半導體下遊應用結構大抵如下:計算機占29.7%,網絡通信占29.2%,消費電子21.8%,工業控制 11.5%,汽車電子3.1%,其他4.6%。業内人士預計,随着智能家電的興起,mcu價值在終端産品産值中的比例會進一步提高,達到3-5%。

“在戰略層面上,由于中國大規模産業更新和提升中國制造水準的需要,市場對于mcu的需求是巨大的。”

徐金鵬在《建議》中指出,全世界的晶片市場從來不是一個完全競争的市場,考慮到國家安全因素,一直是各國政府高度關注且有政策投入的産業。要想在強手如雲的行業内成長并占有一席之位,國家支援推動力量不可或缺。

“如,我國台灣地區和南韓,相對歐美日也是後來者,在政府的強力推動下,已有包括台積電、三星等一批企業成為行業巨頭。”

他還具體提出,建議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部委從以下方面予以支援。

一是選擇幾家有技術沉澱和研發能力的企業,以補貼或獎勵的方式推動加速市場化應用,如每使用一顆國産mcu,補貼3-5元。鑒于整個行業特點和強者愈強的趨勢,可通過補市場的方式檢驗企業的成長力,最終将政策資源主要集中在一兩家企業,促其做大做強做優。

二是加大研發投入和補助力度,改變目前主要依靠和補助研究機構的做法,借鑒先進國家經驗,鼓勵科研機構與晶片企業合作研發,形成以企業為中心的大型技術和産業中心,相關研究經費允許企業主體單獨申請。

三是吸引高層才人才聚集。為企業引進海外晶片領域領軍人才提供包括綠卡、研究團隊組建、啟動資金、住房等方面的支援。由于企業的靈活性,吸引人才到國内企業比到傳統的大學和科研院所更有吸引力,也有利于人才流動,形成人才競争市場,避免巨資引進後卻無後續産出的情況。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