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瘗鶴銘——大字清晰版欣賞瘗鶴銘

南北朝梁國摩崖刻石《瘗鶴銘》的宋拓本。剪條裝,共15頁,每頁 2字,縱24.5厘米,橫14.6厘米。書法厚重高古,用筆奇峭飛逸,雖稱楷書,略帶隸書和行書意趣,字裡行間顯露出六朝時期的風韻,為隋唐以來楷書的風範。曆代文人書法家評價甚高,對後世書壇有較大影響。

此銘早拓本流傳極少,此冊紙墨醇古,字無剜剔,神完氣足,宛如真迹,“未逐吾翔”的“逐吾” 2字左隻稍損,“翔”字左“羊”部右點尚見;“胎禽浮”的“浮”字左下點尚存,實為現存最舊拓本。此拓本有潘甯題簽,潘甯王文治、費兆锟、鐵保等跋,并有南宋“遊似”、清“崇恩私印”、“石賓”等藏印23方。張彥生《善本碑帖錄》著錄。現藏故宮博物院。

《瘗鶴銘》是一部石刻,原在江蘇鎮江焦山西麓石壁上,宋時被雷擊崩落長江。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由陳鵬年募工移置山上,後砌入定慧寺壁問。該石刻題載華陽真逸撰,上皇山樵書。關于作者和年代曆來有不同說法。宋黃庭堅、蘇舜欽認為是王羲之所書,也有人認為是唐人顧況、王鑽書。宋金石家黃伯思考為梁陶弘景書,後世多同意這種說法。陶弘景(452—536),字通明,晚号華陽真逸。

《瘗鶴銘》字型厚重高古,用筆奇峭飛逸,楷書中揉和了隸書和行書的風格,頗受六朝書法的影響。宋黃庭堅譽為“第一斷矽殘壁,豈非至寶”。曹士冕《法帖譜系》雲:“筆法之妙為書家冠冕。”宋吳琚在詩中描繪:“遊僧誰渡降龍缽,過客争摸《瘗鶴銘》。”可見人們對此銘的重視。其書法對後世影響很大,為隋唐以來楷書之風範。

瘗鶴銘——大字清晰版欣賞瘗鶴銘
瘗鶴銘——大字清晰版欣賞瘗鶴銘
瘗鶴銘——大字清晰版欣賞瘗鶴銘
瘗鶴銘——大字清晰版欣賞瘗鶴銘
瘗鶴銘——大字清晰版欣賞瘗鶴銘
瘗鶴銘——大字清晰版欣賞瘗鶴銘
瘗鶴銘——大字清晰版欣賞瘗鶴銘
瘗鶴銘——大字清晰版欣賞瘗鶴銘
瘗鶴銘——大字清晰版欣賞瘗鶴銘
瘗鶴銘——大字清晰版欣賞瘗鶴銘
瘗鶴銘——大字清晰版欣賞瘗鶴銘
瘗鶴銘——大字清晰版欣賞瘗鶴銘
瘗鶴銘——大字清晰版欣賞瘗鶴銘
瘗鶴銘——大字清晰版欣賞瘗鶴銘
瘗鶴銘——大字清晰版欣賞瘗鶴銘
瘗鶴銘——大字清晰版欣賞瘗鶴銘
瘗鶴銘——大字清晰版欣賞瘗鶴銘
瘗鶴銘——大字清晰版欣賞瘗鶴銘
瘗鶴銘——大字清晰版欣賞瘗鶴銘
瘗鶴銘——大字清晰版欣賞瘗鶴銘
瘗鶴銘——大字清晰版欣賞瘗鶴銘
瘗鶴銘——大字清晰版欣賞瘗鶴銘
瘗鶴銘——大字清晰版欣賞瘗鶴銘
瘗鶴銘——大字清晰版欣賞瘗鶴銘
瘗鶴銘——大字清晰版欣賞瘗鶴銘
瘗鶴銘——大字清晰版欣賞瘗鶴銘
瘗鶴銘——大字清晰版欣賞瘗鶴銘
瘗鶴銘——大字清晰版欣賞瘗鶴銘
瘗鶴銘——大字清晰版欣賞瘗鶴銘
瘗鶴銘——大字清晰版欣賞瘗鶴銘
瘗鶴銘——大字清晰版欣賞瘗鶴銘
瘗鶴銘——大字清晰版欣賞瘗鶴銘
瘗鶴銘——大字清晰版欣賞瘗鶴銘
瘗鶴銘——大字清晰版欣賞瘗鶴銘
瘗鶴銘——大字清晰版欣賞瘗鶴銘
瘗鶴銘——大字清晰版欣賞瘗鶴銘
瘗鶴銘——大字清晰版欣賞瘗鶴銘
瘗鶴銘——大字清晰版欣賞瘗鶴銘
瘗鶴銘——大字清晰版欣賞瘗鶴銘
瘗鶴銘——大字清晰版欣賞瘗鶴銘
瘗鶴銘——大字清晰版欣賞瘗鶴銘
瘗鶴銘——大字清晰版欣賞瘗鶴銘
瘗鶴銘——大字清晰版欣賞瘗鶴銘
瘗鶴銘——大字清晰版欣賞瘗鶴銘
瘗鶴銘——大字清晰版欣賞瘗鶴銘
瘗鶴銘——大字清晰版欣賞瘗鶴銘
瘗鶴銘——大字清晰版欣賞瘗鶴銘
瘗鶴銘——大字清晰版欣賞瘗鶴銘
瘗鶴銘——大字清晰版欣賞瘗鶴銘
瘗鶴銘——大字清晰版欣賞瘗鶴銘
瘗鶴銘——大字清晰版欣賞瘗鶴銘
瘗鶴銘——大字清晰版欣賞瘗鶴銘
瘗鶴銘——大字清晰版欣賞瘗鶴銘
瘗鶴銘——大字清晰版欣賞瘗鶴銘

鎮江焦山景色秀麗,自古為文人墨客流連之勝地。山岩現存曆代名人題記刻石,以《瘗(y ì)鶴銘》名震中外,被譽為“大字之祖”、“書家之雄”。此銘原刻在焦山之足,不知何時崩裂。因常年淹沒波濤之中,人們隻能伺冬春之交水落時,于石隙間摹拓而傳之。金石學者以所得字,補全原文。銘文稱:“華陽真逸撰、上皇山樵書”。言壬辰歲于華亭(今上海松江縣)得一鶴,甲午歲天折於朱方(今江蘇鎮江市),養鶴人把它埋葬并撰銘勒石。由于撰書者沒有披露姓氏而托名仙侶,沒有披露年代而隻記有幹支,是以給後人留下一個難解之謎。考據者衆說紛壇,幾成訟事,而争議至今仍無定論。一說書者為王羲之。《瘗鶴銘》著錄入書最早為唐孫處玄所撰《潤州圖經》,此書南宋時失傳。據歐陽修《集古錄》引:“按《潤州圖經》,昔傳為王羲之書。”但歐陽修并不信此說,他緊接上文道:“然不類羲之筆法,而類顔魯公,不知何人書也。”黃庭堅則特别贊賞此銘:“右軍嘗戲為龍爪書,今不複見,餘觀《瘗鶴銘》,勢若飛動,豈其遺法耶?歐陽公以魯公宋文貞碑得《瘗鶴銘》法,詳觀其用筆意,審如公說。”(《題〈瘗鶴銘〉後》)

  北宋蘇子美、南宋趙溍、元郝經伯、明袁中道,清聖祖、清高宗、吳雲、錢升諸人都持此說,其原因大抵如袁中道所稱:“魯直於書學極深,似有可憑,近世名士以為據。”

  對王羲之書持異議者有三,一是蔡襄:“瘗鶴文非逸少字,……自隋平陳中,國多以楷隸相參,瘗鶴文有楷隸筆,當是隋代書”(《忠惠集》);是黃伯思,以王羲之經曆與銘文中幹支相對照,晉成帝鹹和九年甲午歲,羲之年方32歲,不應自稱真逸。三是鶴銘中“雷門去鼓”的典故出自《臨海記》:“昔有鶴晨飛人會稽雷門鼓中,于鼓聲聞洛陽,孫恩砍鼓,鶴乃飛去”。劉昌詩引此典故,以為“恩起兵攻會稽,殺逸少之子凝之,蓋在隆安三年,砍鼓必在此時,豈複有羲之,誰肯遽取以為引證哉?”(《蘆浦筆記》)

  二說書者為梁代陶宏景(456 —536 年)。此說先由黃伯思提出,其《東觀餘論》中論辨甚詳。此說未有馬子嚴、曹士冕、蔡修、胡仔、劉昌詩,元有陸友、陶宗儀、柳貫,明有都穆、顧元慶、王世貞,清有顧炎武、孫克宏、程康莊、林侗,王士禛、王昶、孫星衍等人贊附,如翁方綱所言,“以為陶隐居者,……凡數十家”,(《銘出陶貞白辨》)主要依據如下幾點:一、就書法而言,黃伯思稱:“仆今審定,文格字法,殊類陶宏景”。

  馬子嚴雲:“近觀陶隐居諸刻,反複詳辨,乃知此銘真陶所書,前輩所稱者衆矣,惟長睿之說得之。”(《焦山志。馬子嚴題》)曹士冕雲:“焦山《瘗鶴銘》筆法之妙,為書家冠冕,前輩慕其字而不知其人,最後雲林子以華陽真逸為陶宏景,及以句曲所刻宏景朱陽館帖參校,然衆疑釋然,其鑒賞可謂精矣。”(《法帖譜系》)清人顧炎武、王昶都以陶書與鶴銘相似而認為銘為陶書無疑。

  二、就别号而言,黃伯思以陶“自稱華陽隐居;今曰‘真逸’音,豈其别号與?”蔡修雲:“予讀《道藏》,陶隐居号華陽真人,晚号華陽真逸。”(《西清詩話》)胡仔引《西清詩話》并加考證。劉昌詩稱:“漁隐考訂華陽真逸為陶隐居,推原本末,或庶幾焉。”王世貞也認為胡仔論辨“似更有據”,又明人周晖《金陵瑣事》引稱:“唐。李石《續博物志》雲:”陶隐居書《瘗鶴銘》‘。“王士禛《香祖筆記》中稱:”顧元慶作銘考,曆引諸說,而未及引此證之。“并直言鶴銘為陶所書。

  三、就幹支推論,黃伯思雲:“又其著《真诰》,但雲己卯歲而不著年名,其他書亦爾。今此銘壬辰歲,甲午歲亦不書年名,此又可證,”黃又以銘文中幹支與陶宏景經曆相對照,千辰歲為大監十一年、甲午為天監十三年,其時陶宏景正在華陽。董逌、柳貫均引此說。程康莊則進一步指出:“華陽在潤州境内,焦山相去頗近,自屬其杖履間物,當其往來幽境,欲借名山以傳,姑秘其名字,令後人摸索得之……考貞白昔欲上升,頗以名心為累。”

  (《跋瘗鶴銘》)

  對陶宏景一說,亦有異議者,如董逌雖全文引黃伯思的見解,但認為“茅山碑前一行貞白自書與今銘甚異,則不得為陶隐居所書”。(《廣川書跋》)董文敏則認為:“昔人以《瘗鶴銘》為陶隐居書,謂與華陽帖相類,然華陽是率更筆,文氏停雲帖誤标之耳。”(甕方綱引《容台集》)

  三說為唐代王瑣(貞觀間人)、顧況(727 —815 年)、皮日休(834 —883年)書。

  王瓒說由章惇提出,蔡佑贊成此說:“……世因謂羲之書,雖前輩名賢皆無異論,獨章子厚丞相不以為然。……其側複有司兵參軍王瓒題名小字數十,與《瘗鶴銘》字畫一同,雖無歲月可考,官稱乃唐人,則章丞相可謂明鑒也。”(《焦山志》引《蔡佑雜記》)劉無言亦疑為王瓒書。但黃伯思認為王瓒字畫“雖頗似《瘗鶴銘》,但筆勢差弱,當是效陶書,故題于石側也,或以銘即瓒書誤矣。”顧況說。沈括直指為顧況書。歐陽修《集古錄。跋尾真迹》中稱:“或雲華陽真逸是顧況代号,銘其所作也。”但又在《集古錄。跋尾集本》中改變說法:“華陽真逸是顧況代号,今不敢遽以為況者,碑無年月,疑前後有人同斯号也”。趙明誠則提出異議:“歐陽公《集古錄》雲:華陽真逸是顧況代号。餘遍檢唐史及況文集,皆無此号,惟況撰《湖州刺史廳記》自稱華陽山人爾,不知歐公何所據也。”(《金石錄》)沒有人正面回答趙明誠的質疑,卻有人重複顧況道号為華陽真逸,或認為銘為顧況書,如袁中道、焦竑、朱彜尊諸人。

  對于顧況書之說,董逌稱:“餘于崖上又得唐人詩。詩在貞觀中已列銘後,則銘之刻非顧況時可知。”(《廣川書跋》)又談,此詩即王瓒所書者。皮日休說。至清代始由程南耕提出,袁枚深信不疑,為之作跋,何焯、丁敬更引皮詩作證。其主要依據有三:一是以皮日休經曆與銘文幹支相對照,“鹹通十三年壬辰,僖宗乾符元年甲午,襲美正在吳中,其年相合”。二是皮日休“有悼鶴詩雲:”卻向人間葬令威‘,此瘗鶴之證也;又自序其詩:’華亭鶴聞之舊矣,今來吳以錢半千,得鶴一隻,養經歲而卒,悼以詩。“

  陸龜蒙和詩雲:“更向芝田為刻銘,‘此撰銘之據也,”(袁枚《随園随筆補》)三是“集内與茅山廣文南陽博士詩皆不書姓氏……集内他處,稱丙戌歲,庚寅歲,皆不書年号“。(汪大成《跋汪退谷瘗鶴銘初稿》)對于此說,翁方綱認為:”襲美在吳壬辰、甲午之年,去歐、黃時才二百年,不應以二公博古者,緻多考據之異。“”夫《潤州圖經》已相傳為王右軍書,此書已是唐人所作,則豈有皮襲美之理乎?“對皮詩中悼鶴詩及序,翁方綱解釋為”蓋皮、陸作詩時,同在吳中,必熟知是銘之梗概,故兩人屢用于篇中,并非實有勒銘之事“。(《瘗鶴銘非出晚唐辨》)

  近幾年《瘗鶴銘》的研究複又引起各界的興趣,傾向陶宏景說居多,也有王羲之、皮日休以至中唐無名氏之說。目前尚處在各抒己見階段。如能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在辨異證同和補遺、糾缪方面下一番功夫,《瘗鶴銘》所包藏的奧秘是可以揭曉的。(殷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