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懷念幾位中國電影早期開拓者和創業者

作者:陶鹿魂
懷念幾位中國電影早期開拓者和創業者

文/孟澤輝 辛醜年農曆九月初四

懷念幾位中國電影早期開拓者和創業者

鄭正秋(1989—1935)

  我國電影事業的拓荒者之一。原名伯常,廣東潮陽人。1913年跨入電影界,抱着改革社會、教化群衆的宗旨,與張石川合作編導了由美商亞細亞影戲公司投資的《難夫難妻》影片,建立了中國拍攝故事影片的先河。首映于1913年9月底。從此我國電影才有了編劇和導演。後來他一度脫離電影創作,積極參加新劇(即文明戲)活動。1922年,參與創辦明星電影公司,前後編、導、演了20餘部影片。其中《苦兒弱女》《最後的良心》《好哥哥》《盲孤女》《姊妹花》等影片,都在不同程度上抨擊了封建制度的罪惡,對被淩辱的下層人民寄于莫大的同情,表現了一位舊民主主義者、正直的藝術家針砭時弊、要求改革社會的責任感和正義感。他的作品具有民族的、平易通俗的風格。

懷念幾位中國電影早期開拓者和創業者

沈西苓(1904—1940)

  中國早期導演、編劇、演員。原名沈學誡,筆名葉沉,浙江德清縣人。早年他在浙江工業學校畢業後,留學日本研究美術和戲劇。1927年返國後,參加創造社。同年冬,在中國共産黨上司下,與馮乃超等組織上海藝術劇社,從事左翼戲劇運動和進步美術活動。1930年3月,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1931年,進天一影業公司任布景師。1933年,進明星影片公司,先後導演了《女性的呐喊》(1933年)《上海二十四小時》(1934年)《船家女》《鄉愁》(1935年)《十字街頭》(1937年)等優秀影片。1937年春與蔡楚生合作拍攝了《中華兒女》。他的作品取材于現實生活,具有鮮明的反帝反封建思想。

懷念幾位中國電影早期開拓者和創業者

洪深(1894—1955)

  我國老一輩著名的電影戲劇家,中國有聲電影建設的開路先鋒,中國電影發展史上勇敢的創業者。字淺哉。1916年在清華大學畢業後,赴美留學,先學燒磁化工,後進哈佛大學,改學文學和戲劇。1920年春回國後,從事戲劇和編導工作。他是第一個實行男女合演制。1925年,任明星影片公司編導。他是第一個寫出電影文學劇本和分鏡頭劇本的人,對中國電影文學和導演藝術做出了重大貢獻。1930年,他參加了黨所上司的左翼文藝運動。這時期他創作了農村三部曲:《五奎橋》《香稻米》《青龍潭》;編導了影片《歌女紅牡丹》《壓迫》《劫後桃花》《鐵闆紅淚錄》,其中《歌女紅牡丹》是我國最早攝制的蠟盤發音有聲片,由明星公司和法商百代唱片公司合制。1931年,首映于上海新光大戲院。抗戰爆發後,他上司救亡演劇隊進行抗敵救國宣傳。解放後,他仍戰鬥在文化工作崗位上,直至1955年在北京逝世。

懷念幾位中國電影早期開拓者和創業者

史東山(1902—1955)

  中國早期導演、編劇。原名匡韶,浙江杭州人。早年喜愛繪畫和音樂,參加過上海晨光美術會。1921年開始從事電影工作,先後擔任過美工、演員、編劇和導演。1925年後,編導電影多部,如《同居之愛》《兒孫福》《恒娘》等。1932年轉入藝華公司,接受左翼電影運動的影響,拍攝了《女人》和《人之初》等影片。1936年進新華公司,拍攝有《長恨歌》《狂歡之夜》《青年進行曲》等。抗日戰争以後,他拍攝的影片《保衛我們的土地》,是我國第一部以抗戰為題材的故事影片,不是像過去那樣采取暗示、影射的形式,而是正面描寫了抗日戰争,影片通過劉山夫婦的覺醒和老四的堕落以及兩者之間的對比和鬥争,暴露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鞭撻了民族的敗類,歌頌了反抗侵略、保衛祖國的英雄人民。解放戰争時期,他編導了揭露國民黨黑暗統治的《八千裡路雲和月》(1947年)。解放後,導演了影片《新兒女英雄傳》,獲第六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優等導演獎。

懷念幾位中國電影早期開拓者和創業者

應雲衛(1904—1967)

  我國早期著名電影導演和戲劇活動家。原籍浙江慈溪。早年從事戲劇活動。1921年參與組織上海戲劇協會,,為負責人之一,并參加演出活動,以演“旦角”著名。三十年代初期加入左翼“劇聯”,1933年導演了話劇《怒吼吧!中國》。之後,在上海“電通”“藝華”“明星”三公司先後導演了《桃李劫》(1934年)《生死同心》(1936年)等進步影片。抗日戰争爆發後,參加了抗日救亡演劇宣傳工作。1940年,導演了影片《塞上風雲》等。并組織中華劇藝社,導演了《屈原》《棠棣之花》《法西斯細菌》等進步話劇。戰後,參加上海國泰影片公司,導演拍攝了揭露國民黨政府黑暗統治的進步電影《無名氏》(1947年)。解放後,繼續從事電影導演工作。

懷念幾位中國電影早期開拓者和創業者

蔡楚生(1906—1968)

  中國電影早期導演、編劇、制作人。廣東潮陽人,店員出身。1927年在上海的幾家電影公司當雜役,自學掌握了電影的各種基本知識。1929年進入上海明星公司,擔任鄭正秋的副導演。1931年加入聯華影片公司,正式擔任編導。192年他拍攝了《南國之春》和《粉紅色的夢》,這是蔡楚生創作上的初步探索。此後編導影片多部,著名的有《都會的早晨》(1933年)《漁光曲》(1934年)《新女性》(1935年)等進步影片。1947年與鄭君裡合作,編導了轟動影壇的影片《一江春水向東流》,揭露了國民黨政府的消極抗戰和黑暗統治。新中國成立後,蔡楚生曆任文化部電影局副局長、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工作者協會主席等上司工作。1956年加入中國共産黨。他對于我國電影建立工作和培養電影隊伍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貢獻。

懷念幾位中國電影早期開拓者和創業者

鄭君裡(1911—1969)

  中國早期演員、導演、編劇,電影戰線上傑出的藝術家,為中國電影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廣東中山人,中國共産黨黨員。1931年參加左翼戲劇、電影活動。三十年代他曾在影片《新女性》《大路》(1935年)《迷途的羔羊》(1936年)中擔任主要演員。抗日戰争期間,他參加了抗日救亡演劇宣傳活動。1947年,在上海與蔡楚生合作編導了影片《一江春水向東流》。1949年導演了影片《烏鴉與麻雀》。解放後,導演了《林則徐》《聶耳》(1959年)《枯木逢春》(1961年)等優秀影片。此外,他還寫有關于表演藝術的《角色的誕生》等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