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興化市委書記方捷:傾情鋪陳“水潤興化”美麗畫卷

鳥瞰興化,良田萬頃,湖蕩遍布,像一片巨大的荷葉覆寫在水鄉大地上。千百年來,水網滋養的豐饒土地孕育了燦爛的農耕文明,留存下獨一無二的世界重要農業文化遺産。“河有萬灣多碧水,田無一垛不黃花。”水潤興化的美麗畫卷,盡情展現在世人眼前。

傳承水曆史脈絡:從因水而生到治水安民

“興化東瀕海,北距淮河,湖波浩渺,城郭置其中,一澤國也。”康熙年間的《興化縣志》,寥寥數語,精準描摹了這片土地的區位與地域特征。興化地處裡下河腹地,境内水網密布、河流縱橫,大小河道近13000條,列入省保護目錄湖泊湖蕩20個,水域面積占全市總面積的1/4。豐富的水資源孕育出璀璨輝煌的裡下河文化,也曾讓水鄉人民遭受水患水澇水災之苦。據興化地方志記載,從公元1116年至1990年前後875年間,興化共經曆洪澇災害189次。興化人在與水的“交往”中艱難地掙紮求生。興化的曆史,就是一部因水而生、治水安民的曆史。

在興化治水曆史上,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是範仲淹修築捍海堰。範仲淹任職泰州西溪鹽官時,秋季海潮危害海陵、興化,災害嚴重,三千多戶百姓饑餓逃亡。他為民請命,主動向置運使張綸提出要擔任興化知縣,修複捍海堰。張綸上奏章,提請範仲淹任興化知縣,總負責修堰之事。1023年,範仲淹任興化縣令,從通州、泰州、海州、楚州征調民夫4萬多人,重修捍海堰。1026年,範仲淹任興化知縣的任期未滿,調任監楚州糧料院,因母去世丁憂。他人離開興化,仍不忘修堰之事,寫信給張綸,力陳修堰好處,感動了張綸,繼續推動修堰。修成後的捍海堰,地跨通、泰、海三州,長180裡,使堰西民戶的耕種和鹽丁的煎鹽都有了保障。百姓不忘範仲淹發起修捍海堰的功勞,改堰名為“範公堤”。

1991年,興化遭受了百年罕見的特大洪澇災害,農田全部受淹,市區大部進水,42萬人大轉移。此後曆年,興化又發生數起水災、水患。市委、市政府痛定思痛,全力加強城市防洪體系建設,建立分區設防、全面交圈、分框排澇的防洪機制。同時,把保生産、保發展、保安全作為水利工作的落腳點,持續加大水利投入強度,市級财政每年安排4000萬元專項用于圩口閘、排澇站提檔更新和圩堤标準化改造,共建成圩口閘4095座、排澇站1112座、達标圩堤450公裡,農田水利工程維修養護工作獲省第一等次,自此掀開了與水共生的新篇章。

做好水生态文章:從治水護水到與水共生

進入新時代,興化緊緊圍繞“繁榮繁華夢水鄉”的目标定位,努力打造裡下河地區“水韻江蘇”示範區,把幸福興化建成老百姓希望的模樣。認真踐行“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方針,堅持以建設幸福河湖為主線,以河長制工作為抓手,全力走出一條因水而興、與水共生的水生态文明建設之路。

強化水治理。穩步推進湖泊湖蕩退圩還湖,加快實作防洪滞澇、豐蓄枯用,陳堡草蕩成為全省首個完成的退圩還湖工程。深入落實河(湖)長制,壓實1669名三級河(湖)長、293名網格長巡河護河責任,創新設立“民間河(湖)長”“義務監督員”“編外河(湖)長”,率先成立全國縣級第一所“河長制學校”,全面完成生态河湖三年行動計劃,打造240條市、鎮、村三級示範河道,全市示範河道總長480公裡。紮實開展“兩違四亂”專項整治,共拆違2115處、21.7萬平方米,高質高效完成了全省25%的拆違任務。加強水面漂浮物“上卡、中清、下撈”和規範堆放處置,每年投入打撈資金1億元以上,打撈總量達670多萬噸,持續保持水面清潔、岸線整潔。

呵護水生态。強化水污染管控與治理“兩手齊抓”、生産與生活污染控源“兩端發力”,保護修複河湖生态,逐漸實作“水清、流暢、岸綠、景美”。深入推進“散亂污”企業綜合整治,加大入河排污口規範整治力度,“一口一檔”分類推進行業整治,堅決打擊工業企業違法排污行為。紮實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加強畜禽養殖專項治理,關停小散亂養殖場3087個。加大城鎮雨污分流和污水收集管網配套建設力度,加快推進鄉鎮生活污水管網建設和廠區提升改造,紮實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行動。堅持把淡水生态養殖作為解決農業面源污染問題的先導工程,因地制宜選擇立體種養、水生态原位修複或異位修複方式,參照實行“網格化”管理和“雙禁”督查模式,嚴格規範淡水養殖生産全過程,加快建設一批池塘生态化改造示範點,促進農業品質持續提升、區域水質穩定達标。

發展水經濟。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挖掘水内涵,彰顯水價值,真正做到“治好一方水土,造福一方百姓”。得益于得天獨厚的水資源、水環境,興化的特色農産品及以之為重要支撐的綠色健康食品産業風生水起。目前,擁有興化大米、興化大閘蟹、興化香蔥等9個國家級地理标志産品,獲得全國糧食生産标兵市、中國河蟹養殖第一市(縣)等國家級榮譽。2021年4月,興化市釋出農産品區域公用品牌,500多種生鮮農産品及其加工産品被冠以同一個名稱——“千垛百味,香飄萬裡”,讓優質農産品賣出好價錢。興化經濟開發區圍繞建立以綠色健康食品為特色的國家級經濟開發區總目标,已引進食品企業300多家,初步形成了調味品、米面制品、火鍋料食品等九大健康食品産業鍊。

挖掘水文化内涵:從以水為脈到城水相融

“水潤興化,如詩如畫。”古城興化,因水而興,有文乃化。靈動的水,加上厚重的人文曆史,便有了獨特的文化内涵。興化積極做好“融入”文章,讓悠悠水韻承載薪火相傳的水鄉文化永遠流傳。

融入城市建設。圍繞“宜居、宜業、宜遊、宜商”的目标,規劃打造濱湖新城,堅持把高鐵新城建設作為戰略性抓手,統籌推進文化藝術、體育、商務、金融、科創和市民“六大中心”建設。穩妥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匠心打造金東門、銀北門、水西門,加快文峰塔片區、龍津河街區、城北片區核心區等規劃建設。規劃建設海綿城市,有序實施雨污分流,布局一批特色惠民公共空間,打造一批濱河步道,加快建構由綜合公園、社群公園和“口袋”公園合理搭配的公園體系。

融入旅遊建立。大力推進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建立,全面加強核心景區品質提升和開發營運,整合千垛景區和水上森林申報建立國家5a級景區,金東門老街、沙溝古鎮建立國家4a級景區。依托湖蕩資源提升烏巾蕩度假區質态,推進裡下河國家濕地公園建設,系統謀劃得勝湖、平旺湖旅遊開發。加快星級酒店、特色民宿等招引建設,策劃水上夜遊線路,延伸“吃住行遊購娛”産業鍊條。加強水脈與文脈的有機結合,串聯旅遊景點、幸福河湖等自然人文景觀,全面展現水鄉魅力,真正讓一城清水造福興化人民。

融入文化傳承。全力做好國家曆史文化名城申報工作,放大興化垛田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效應,申報世界文化遺産。堅持人文興市戰略,打造文化名城,激活闆橋、水浒、景範等文化基因,挖掘文化資源、紅色資源,加快施耐庵文化園、蔣莊遺址展示館、蔣莊文化公園規劃建設,做好國家級非遺項目竹泓木船制造技術、茅山号子、茅山會船保護傳承工作。統籌抓好文化惠民工程、文藝精品創作、文化産業發展,舉辦鄭闆橋藝術節、施耐庵文學節等系列活動。

融入精神血脈。“壘土成垛、擇高向上”的興化精神凝練概括了興化的曆史傳承、文化底蘊、發展特征、時代風貌、價值追求,融入了水鄉人民的精神血脈。大力弘揚“壘土成垛、擇高向上”的興化精神,從興化與水的淵源、垛田的成因中體悟古人與水争地的智慧與力量,挖掘興化精神的豐富内涵。從嶽飛烏巾蕩抗擊金兀術、施耐庵裡下河避戰寫成鴻篇巨制、林鳴建設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等典型事例中學習借鑒,把握興化精神的實質,用滿腔赤誠和出色業績繪就“水潤興化”美麗畫卷。

來源:《群衆》2021年第20期

作者:方捷(作者系中共興化市委書記)

責任編輯:蘇勝利

興化市委書記方捷:傾情鋪陳“水潤興化”美麗畫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