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目前我國傳感器研發已由依賴國外技術逐漸走向自主創新,但我國傳感器市場發展仍有諸多挑戰。面對這樣的産業發展現狀,國内傳感器生産商更應立足自身,潛心鍛造技術之劍。
傳感器是裝置感受外界環境的重要硬體,決定了裝備與外界環境互動的能力,是裝置智能化的硬體基礎,尤其在很多智能裝置中,傳感器決定着裝置的核心能力。可以說,傳感器的創新發展是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下資訊化發展的關鍵。雖然我國傳感器産業已由仿制、引進逐漸走向自主設計、創新發展階段,但傳感器在我國仍有諸多挑戰。那麼,2017年,國内傳感器生産商又該如何布局自身發展?
材料、結構和性能三方向改進
目前,我國傳感器根據應用領域可分為工業、汽車電子、通信電子、消費電子四大類。其中,在國内,工業和汽車電子産品用傳感器占比約42%,而發展最快的是汽車電子和通信電子應用市場。根據用途則可分為力敏傳感器、熱敏傳感器、濕敏傳感器、磁敏傳感器、氣敏傳感器、加速度傳感器、生物傳感器等。
2017國内傳感器生産商該如何布局?
随着物聯網技術的發展,對傳統傳感技術又提出了新的要求,産品正逐漸向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方向發展。未來,國内傳感器技術發展與創新的重點在材料、結構和性能三個方向,即敏感材料從液态向半固态、固态方向發展;結構向小型化、內建化、子產品化、智能化方向發展;性能向檢測量程寬、檢測精度高、抗幹擾能力強、性能穩定、壽命長久方向發展。
技術、人才和生産三方面完善
目前,傳感器在我國仍面臨的挑戰主要有:高端領域核心技術未掌握,高端人才不足,生産、封裝及測試的自動化、規模化能力低,缺少龍頭企業,對新技術、新産品、新應用的敏感度低。
對此,有與會專家表示,傳感器行業入門容易,但形成大批量産品難,真正具有開發執行個體的傳感器廠家都離不開産品設計、核心晶片,以及信号處理軟體算法、封裝測試技術與工藝的人才。我國傳感器競争力的提高應以系統為主,要将傳感器的信号處理、傳輸一起來做,系統要做牽引,從跟蹤仿制、打牢基礎到後來需求方提出系統需求牽引産業發展。
并購、整合和聚集三趨勢并行
據前瞻産業研究院《中國高端傳感器行業報告》分析,目前全球傳感器産業市場規模接近2000億美元,未來物聯網、智慧城市帶來的無限可能,将給傳感器行業帶來巨大創新空間,傳感器相關産業已成投資重點。在國内,市場、技術和政策三大因素帶動傳感器發展步入快車道。汽車、高鐵、消費電子等為傳感器開拓了廣闊的應用市場。未來5年總産量将超萬億隻,我國傳感器産業将逐漸向并購、整合與聚集方向發展。
目前我國傳感器制造業處于初級階段,高端傳感器及晶片基本依賴進口。如何走出困境?專家認為有兩條路線,即聚集與整合并購。事實上,我國傳感器産業已形成長三角、珠三角、東北、京津四大産業聚集區。此外,産業整合并購也在進行中,諸如耐威科技收購mems晶片制造商賽萊克斯并将在北京亦莊建設mems生産線,君正并購豪威等時間屢有發生。未來還将會有越來越多上市企業通過産業并購切入傳感器領域。
總結
目前,我國傳感器市場發展可謂喜憂參半,喜的是政策與市場對産業發展的大力扶持,而憂的則是産品研發的核心技術缺失。因而國内傳感器市場雖然前景可期,但産品在測量精度、溫度特性、響應時間、穩定性、可靠性等名額與國外差距較大。
據市場研究機構預測,2017年中國傳感器市場規模将達到2070億元,未來五年(2017-2021)行業年均複合增長率約為30.14%,2021年中國傳感器市場規模将達到5937億元。在如此巨大的市場蛋糕面前,國内傳感器生産商更應立足自身,潛心鍛造技術之劍。
本文轉自d1net(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