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微信、QQ、微網誌、陌陌……社交網絡的底層邏輯是什麼?

微信、QQ、微網誌、陌陌……社交網絡的底層邏輯是什麼?

兩年前的社交産品泛濫猶在眼前,場景之勝幾乎到了言必談社交的地步。時任阿裡新 ceo 陸兆禧舉全集團之力,力推新社交産品 “來往”,動作之大震驚整個網際網路。如今,陸兆禧早早退場,隻留下一個硬漢的孤獨背影。但是,阿裡系關于社交的争奪戰依然不遺餘力,即使把支付寶社交化也在所不惜……

猶如百團大戰之後誕生了諸如美團這樣的巨頭,主打異性社交的陌陌也在騰訊的虎口下突圍,成功上市。如今,微網誌、微信取得的成功早已改變了中國整個 sns 領域的格局。

我們看到,不管是傳統的門戶、還是巨頭阿裡,面對 “人的争奪” 的時候都露出一副何其猙獰的面孔。關于社交對于整個網際網路的意義,及其在分發流量、實作入口閉環,打造生态平台的意義,之後會詳細探讨。在這裡,本文隻從社交的底層邏輯出發,對社交産品、社交網絡的發展做一個全面的解析。

如果我們從電子郵件開始曆數社交産品,羅列說明所有的産品功能,一定會變得枯燥乏味,更加不能深入到社交網絡的底層來觀察其中的邏輯。幸好,徐志斌《社交網絡》一書對社交網絡的了解幫我梳理出了完整的體系和寫作思路。是以,本文将按照 “資訊 + 關系鍊 + 互動” 的社交模型來展開。

一、 資訊

1、資訊呈現樣式

作為社交的内容,資訊是完成社交動作、達到社交目的的載體。随着技術的發展,網際網路對資訊的處理已經基本成熟。按照具體的展現樣式,我們把資訊分為幾個大類,結合典型的産品應用場景,再進行細分、羅列,這樣就可以更直覺、完整地了解:

2、社交産品的資訊樣式演化

在談資訊樣式的時候,很容易把角度延展到網際網路資訊的呈現樣式上。針對社交産品而言,所有的資訊呈現都需要圍繞到關系鍊和互動來進行。縱觀整個社交産品的曆史,技術主導了前期的發展,而後期則完全由網絡社會即關系鍊的不斷成熟來推動。

最初,網絡技術隻支援文字的傳輸。在這一階段,首先誕生了郵件、bbs、部落格、im 工具等純文字傳輸的社交産品,所有的社交活動全部由文字來充當媒介。機關攜帶資訊量小的缺點明顯不能滿足我們的社交需求,這一時期甚至一度流行火星文等文字的變體來補足資訊量不足的缺點。

直到圖檔、聲音、視訊的處理技術變得成熟,各種類型的資訊開始以更加豐富的形式參與到社交過程中來,資訊生産成本更低、傳播範圍更廣、擷取手段更多、了解門檻更低,幾乎人人都可以在通過社交網絡來快速、準确地表達自己、解讀他人。此時,網絡社交正式形成成熟的社交網絡。每個人通過個人 id 的方式在網絡空間中生存、生活。

二、 關系鍊

社交網絡中的資訊都以社交為目的,處于社交網絡的資訊并不會無意義的流轉,所有的資訊都會被現實的人賦予極強的指向性。具有指向性的資訊在流動的過程中,關系鍊開始形成。關系鍊的形成是基于社交網絡中個人 id 的連結。一個陌生的社交 id 出現在社交網絡中時,不管是主動跟随還是被動沖撞,它肯定會被湧動的資訊裹挾向前:從我們在社交網絡中建立第一個 id 時,我們就需要以這個 id 在社交網絡中進行社會化生存。

1、關系鍊的形成方式

正如現實的社交是從 “姓名” 開始,網絡社交也由 id 開始。不同的是,id 不再局限于為個人的标示,它已經成為一個社交機關的标示,一個人、一個群體、一個組織都可以以一個社交 id 出現在社交網絡中。

以此為前提,我們再來看看網絡社交關系鍊是如何實作的:

2、關系鍊的結構

從上面的關系鍊形成方式來看,網絡社交的 id 有兩個層次:主動搜尋和被動推薦。但是從根本上來講,這種差別來源于 id 建立的先後關系,這就是騰訊不可撼動的根基:騰訊率先通過 qq 帳号完成了社交網絡中的 id 建立工作,騰訊為每一個社交網絡中的人頒發了 “身份證”。我們以這個身份進行社交行為、成立組織……于是衍生出各類社交機關,比如活躍于各平台的明星賬号、自媒體等,類似于實體的 “公司”、“機關”、“組織”。

騰訊依靠社交網絡 id 建立、分發者的身份成為網際網路的一極,至今依然牢牢扼住網際網路流量的各級底層入口。作為網際網路另一極的阿裡巴巴,在 id 的争奪上從未低頭,阿裡系不惜犧牲使用者體驗甚至安全來建立自己的賬号體系。當然,早期的 id 賬号建立活動中,郵箱賬号也占據了相當大的份額。但是由于郵箱的延時性、封閉性特征,無法快速形成規模效應和高粘性。與郵箱賬号相反的是,由于移動網際網路的下沉,手機号碼作為社會活動的标配,正成為 id 建立的又一支強悍力量。

qq 賬号、手機号、郵箱賬号構成社交網絡的原始居民,成為一級入口。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其他各平台的二級 id 建立。這種二級 id 的呈現方式更加豐富多樣,不僅是數字、字母,文字、特殊符号的多樣組合讓社交 id 變得更加容易識别、更具标示性。

雖然社交網絡中的二級 id 的可識别性已經上升了一個層次,但是社交網絡誕生的海量資訊造成了更多的 “噪聲”,資訊在其中面臨被淹沒的處境。為了實作資訊的指向性,進而實作關系鍊的順利建構,社交平台采取了諸多措施,為陷入迷途的資訊指明方向。目前我們能看到的方式包括:推薦、排行、排序、标簽等 。

由于硬體裝置的發展,尤其是搜尋條件、感應裝置的進步,關系鍊的形成又多了一個方式,比如基于地理位置的 “附近的人”、“雷達”,名片标示 “二維碼” 等,也為關系鍊的完善提供了新的手段。

三、 互動

1、互動的具體方式

資訊被生産出來的時候處于靜止的狀态,為了完成其自身的目的,使社交機關完成關系鍊的建構,就需要一定的方式促使資訊流動起來。資訊本身經曆了文字、圖檔、視訊以及混合應用的過程,促使資訊流動的社互動動同樣經曆了一個不斷深入的過程:

2、互動與社交網絡

通過對互動方式的羅列,可以清晰地看到社交網絡是由淺而深的層次構成的。

由 id 生産的資訊通過關系鍊到底目的地,此時的社交動作依然是靜态的,流動的隻是資訊。這其中依然有兩個層次:解讀資訊到解讀 id。如果隻停留在解讀資訊的程度,那麼這就是一次不完整或者說失敗的社交行為。隻有在對 id 進行解讀的時候,社交行為才算真正形成。(我們可以以此為标準來檢驗社交行為的有效性。即我發出的社交資訊是否促使他人來解讀我了?我是否通過社交資訊解讀他人了?)

當社交機關對資訊進行解讀後,社交行為開始形成。然而隻通過對資訊 “閱讀、檢視、浏覽” 層面上的解讀,會使社交行為處于靜止的狀态。但是,每個社交機關對于資訊的處理都有自己獨特的方式,如果社交長期處于單向的狀态,社交機關之間便不會達成資訊的再确認,這些沉澱下來的解讀由于是一種僵死的狀态,會逐漸造成資訊過載。

在對資訊解讀的反向傳遞的過程中,可以通過正、負回應來傳達。正回應包括贊、頂、喜歡、置頂、關注、訂閱、收藏、加入等方式;負回應包括取消、屏蔽、舉報、踩等方式,如果需要傳達更加豐富的回應,常見的方式包括評論、轉發、擴散、分享等。

一旦社交機關對資訊解讀進行反向傳遞,資訊便開始在關系鍊中湧動起來。反向傳遞不僅促進社交機關間的資訊确認,這些攜帶正向或負向回應的資訊更是被加工成新的資訊流散出去。如果在一個完全開放的社交空間中,社交機關為了更簡單、更準确、更大範圍地完成資訊傳遞和被解讀,會很自然圍繞到一個現象級的資訊之下,這種無限制的解讀和再确認會使資訊迅速過載。新資訊被淹沒,無法得到足夠的回應,社交機關逐漸進入疲憊狀态。

四、 社交網絡的三個階段

早期的社交網絡 bbs、部落格生産了大量資訊,但這些資訊無法通過關系鍊形成足夠的互動;而微網誌用豐富的互動方式,創造了一個開放社交網絡。但是,無限制的資訊傳遞反而使微網誌面臨資訊無法傳遞的困境。

在這方面,微信朋友圈實作了很好的平衡。盡管采用文字 + 圖檔這種操作最簡單、資訊量最大的方式,但是作為封閉的社交網絡,朋友圈内容不能直接進行二次轉載,關系鍊無法通過朋友圈打通;而且個人生活作為單一的生産來源,資訊量的匮乏也無法使社交網絡足夠活躍。如果把朋友圈作為一個獨立産品,面對關系鍊封閉、資訊匮乏雙重困難,肯定無法成為一個成功的社交網絡。但是微信作為一款即時通訊工具,借助通訊錄(手機号、qq 賬号)以及搜尋(添加、附近、雷達、掃一掃)成功打通關系鍊,而後又通過公衆号平台解決了資訊生産量不足的問題。

如果說 bbs、部落格解決了 “資訊” 問題,成為社交網絡 1.0 的代表;微網誌解決了 “關系鍊” 問題,使社交網絡發展到 2.0,那麼,成功解決資訊、關系鍊、互動三大困境的微信則無疑使社交網絡邁向一個新的階段。

本文轉自d1net(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