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特約評論員 如歌
當“開學第一課”遭遇倒地“扶不扶”,同學們犯了難。
昨天是開學第一天,學校圍牆上“長滿”家長的視訊全網熱傳。其實,意外入鏡的不隻是家長,還有一位暈倒的女同學。
據網友視訊爆料,某中學直播開學典禮,當記者手執話筒采訪老師時,後方一位女同學身形搖晃,突然暈倒在地,周邊無一人上前伸手援助。事件引發關注後,武漢市漢陽區教育局通報,該生倒地後,身邊同學第一時間舉手示意,班主任立即跑上前扶其至醫務室觀察。經過休息,該生身體恢複正常。
又現“扶不扶”之問?視訊下方,個别網友把矛頭指向學生内心冷漠。還有人想起春晚獨幕喜劇台詞,“這人倒了咱不扶,這人心不就倒了嗎?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來了。”
不過,說什麼教育的失敗扭曲,孩子被規訓到沒人性,甚至上升到道德滑坡的高度真沒必要。不妨設身處地想想,同學們為何“該出手時沒出手”?
首先,這種時候,這種場合,又是開學典禮,又是網絡直播,可能班主任事先再三強調紀律的重要性。此時伸手幫助小朋友,算不算“亂說亂動”?算不算違反規定,或許學生們心裡也在“打鼓”。
再者說,“沒人敢扶”更多源自孩子的茫然失措。急救知識的匮乏,讓不少成年人遇到危急情況,第一時間都隻會打120求助,更不用說一群國中生了。仔細檢視爆料視訊,就會發現多數孩子怔住了,緊接着舉手向老師示意求助。或許,有些孩子也看過類似新聞,擔心盲目救助帶來二次傷害。
僅憑一段時長1分鐘的視訊,就給現場學生扣上“事不關己高高挂起”的帽子,打上“不敢為善”的标簽,不夠客觀也不夠公平。
話雖如此,視訊暴露的問題仍值得深思。很多人轉發點評,與其說是在哀孩子“不扶”,不如說是看到了成人世界的影子。公衆擔心今天“旁觀”的孩子,長成明天精緻利己的大人,更擔心看客心态、人性冷漠毀了一代人的成長。
其實,現實中挺身而出、一腔熱血的少年也不少——“老人落水!安徽三名國中生救人”“河北一居民樓意外起火,6位國中生挨家挨戶協調撤離”“10名國中生擡起300斤重摩托救人”……這些義無反顧的善舉背後,都是少年金子般的心。
面對“扶不扶”的問題,英雄少年也用實際行動作出響亮的回答。去年,一位05後少年救人的新聞刷屏。主人公名叫盛曉涵,是上海格緻中學高一學生。放學路上,他遇到一名失去意識的老人,在等待救護車的五六分鐘裡,他用心肺複蘇挽救了老人的生命。
複盤事件細節,少年救人的底氣不是一腔孤勇、一身蠻力,而是知識的力量。他之是以敢出手,是因為在學校接受過心肺複蘇教育訓練。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進步則國進步。與書本知識相比,向善教育更重要,家庭和學校都不該荒廢了這一課。把救人視為本能,遇事願意站出來“扶一把”……隻有弘揚見義勇為的精神,教會孩子堅守良善的底線,才能讓人心不寒,社會充滿溫暖。
責任編輯:沈彬
校對:栾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