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廈門大學:高舉百年愛國報旗幟,再次出發

廈門大學:高舉百年愛國報旗幟,再次出發

廈門大學由著名愛國僑華人陳家璇于1921年創辦,是中國現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由華僑創辦的大學。圖為廈門大學校園全景。廈門大學宣傳部圖檔

在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指引下——新時代的新篇章

4月6日,與中國共産黨同齡的廈門大學将迎來100歲生日。"弘揚嘉軒精神,銳意進取一流旅程",校園裡随處可見的校園慶典主題口号,"自強不息,停足最好"的校訓,"以我所知,不在其中,滿懷我的愛,無國界"的校歌,無不時地揭示了這一百年曆史的學校與國家同呼吸, 與國家共同的命運堅定。

這隻是百年的繁榮,鬥争恰到好處。從百年時代開始,愛國主義,向國家彙報,這些隐藏在廈門大學文化基因的百年,廈門大學已成為一種獨特的精神财富,被一行校歌校規紀念,被镌刻在融合了嘉裕精神和文化符号的校徽上, 流淌在廈門大學的血液中,在百年華誕的方華激勵着廈門一代成年人堅定不移地前進。

"想想這個國家的思想,這個國家的緊迫感,吹響了百年的'南方強國',然後掀起了新的号角。廈門大學将在新的百年征程中奮起抗潮流,不斷奮鬥。"廈門大學校長張榮說。

教育拯救國家,努力強

走進廈門大學,一眼就能看到"一主四從""一字排"嘉裕風格的建築——群樓。這是廈門大學的第一座建築。早春的暖陽照耀在牆上,白色的牆壁紅磚看起來像一百年前的樣子,平靜而堅定地向世界講述着原有的故事。

那一年,毛澤東同志号召"華僑的旗幟,民族的榮耀",陳家璇先生信奉"教育救國"的信念,投資創辦了廈門大學。1921年5月9日,"國恥日",廈門大群賢大廈落成。校主陳家軒先生特意選擇這一天作為廈門大學建築基礎,正是着眼于廈門大學的師生們将永遠銘記"不忘民族恥辱,努力強"。

可以說,當學校老闆陳家軒先生親自埋葬廈門大學的基石時,他為廈門大學植入了愛國報紙的精神基因。

如今,廈門大學世世代代從天南海的北面,在一群聖人建築中穿行,仰望着陳家璇的雕像,前校主的聖人建築群,每一次都是一次精神洗禮。

鼠尾草建築群的建築之一,袋螢塔,是福建省第一個黨組織的發源地。1926年,年輕的廈門大學生羅洋成為支部書記。從此,囊氟的光芒逐漸成為原來的火。廈門大學黨組織、黨員和進步教師和學生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和獨立,為建立新中國作出了重要貢獻。

90多年後,以培養學生黨支部書記為主要任務的"揚才計劃"在廈門大學全面啟動。來自全校33所院校(科研院所)的學生黨支部書記、支部委員和重點教育訓練黨員組成了"揚彩先鋒黨支部",通過參加研讨會、調研、志願服務等方式,形成頭部效應,在示範中發揮帶頭作用。

"培養一個專業人士。建校之初,培養具有家庭國情的人才是廈門大學的目标之一。無論是抗日戰争的艱難歲月,廈門大學為戰後國家後備人才建設以己任,還是新中國成立初期肩負起"海防鬥争"使命,廈門大學的兒子被譽為"拿着槍的大學生",然後伴随着改革開放的時代号角, 紮根中國辦一所一流大學,廈門大學始終與國家同行,為黨教育人,為國民教育人才。

其中,有摘取"哥德巴赫猜"數學王冠上的寶石的校友陳景潤,緻力于推動科技進步的陸家喜,20世紀60年代為台灣經濟騰飛做出重要貢獻的新竹科技園創始人何毅奕,擁有全國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張雙昊院士, 有《飛豹》戰鬥機總設計師陳毅健院士,有知名會計師葛家璇,有中國第一位會計學博士,有審計第一位博士,金融第一位博士,第一位海洋學博士 第一位高等教育博士......

能用廈門大學國情的老人,百年,接力棒代代相傳,留下了奉獻給世界各地社會的足迹,在各行各業寫下廈門成年人為國家服務的中國印章。

"人類生存最不适合的區域"曾是聯合國對甯夏西海谷的評價。幹燥的氣候,嘴唇裂開,間歇性流鼻血,缺水,缺乏食物,停電...1999年,廈門大學向甯支派出急救,開始了這段跨越2000多公裡的教學,足迹遍布甯夏海元縣、隆德縣、延甯鎮。

這個派系,那是22年。

2000年,教學班組成員每年都來,伴随着甯夏孩子的成長。廈門大學241名學員,從南岸到北疆戈壁,在抗貧攻堅、以甯的合作中,貢獻了廈門大學兒子的青春力量,譜寫了新時代的"山海情懷"。

"肩負起責任,牢記祖國,讓愛國的'根'更深!"廈門大學黨委書記張岩說:"希望廈門的每一個成年人都能長成一棵參天大樹,傳承嘉裕精神,做中國的支柱,用熱愛國情,雄心勃勃,為國家銀行撐起一片廣闊的天空,創造一個民族複興的世界。"

向國家報告的承諾在最好的情況下停止

1950年4月6日,在廈門大學成立29周年之際,廈門大學接到大洋彼岸俄亥俄州立大學的電報:"祖國是春天,我想念你,祖國!"隻說說而已,對祖國充滿深厚的感情。是廈門大學第12屆畢業生蔡啟瑞發來電報的。

為了祖國的呼喚,蔡啟瑞努力回國,為了國家的需要,他毅然轉身放棄了已經很優秀的結構化學領域,從無到有到有的催化研究,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催化教學研究室,建立了催化科學研究中心,在中國的土地上取得了科研成果, 成為中國催化化學界的創始者和開拓者。

"國家需要什麼,研究機構想要什麼。近日,廈門大田昭武院士回憶起蔡啟瑞先生的過去,老人的眼睛依然熠熠生輝。

其實,田兆武的科研經曆也是一個愛國的故事。20世紀50年代,為了解決我國電化學研究裝置依賴進口的問題,田兆武跨學科自學,"啃"了當時似乎與化學關系不大的數學方程、導熱、電子學等理論知識,率先在中國開展電化學動力學研究。1974年,他帶領科研團隊研制出的"電化學綜合測試儀"成功,為我國電化學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測試儀器的條件。1978年,該儀器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

如今90多歲的田兆武,初心依然沒有改變:我還是想繼續工作,一手做一些實際的科研工作;"

在廈門大學,國家的需求是科學家的使命。熱愛國情強國,向國家銀行彙報,一直鼓勵一代又一代的成年人投身于國家,走向未來,跟進奮鬥。

"中國确實籠罩在寄生蟲病的陰霾中,如果我們不為人類健康進行科學研究,那将是毫無意義的!"談及為什麼選擇寄生科學作為終身事業,唐崇義院士的簡單話并非沒有力氣,"做祖國需要逆行者、開拓者"。"她和父親唐仲軒院士,與荊棘一起,探索求真,紮根于寄生蟲的研究,解決一個又一個危害國家健康的寄生蟲問題。

"我做任何國家需要解決的問題。它意識到原子光譜分析對國家建設的意義,黃本曆院士放棄了自己熱愛的攝影,積極從事光譜分析研究,在廈門大學建立了一流的原子光譜實驗室。

無論是開發中國第一批導電玻璃和第一批硫化鋅加微量稀土雜質電緻發光材料,還是開發唯一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自主化學關鍵計算軟體;",或者打造一所中國大學走出國門辦第一所,成為第一所擁有獨立校園的華文大學海外分校,百年廈門大學,廈門一代又一代的成年人秉承國家的愛國信念,秉承"科研深學"的宗旨辦學, 國家的重大需求是他們的使命,把國家作為他們畢生的理想追求,把報紙寫在祖國。

科技強國勇于承擔責任

位于廈門大學湘安校區國家傳染病診斷試劑與疫苗工程技術中心實驗室,燈光亮起,夏甯軒教授正帶領着日夜開展科研的科研團隊。

2020年,面對疫情,廈門大學團隊迫切國家緊急,挺身而出,勇敢肩負起重任,研發新型冠狀病毒檢測試劑盒已在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大量應用,得到世界衛生組織的優先推薦;在此之前,該團隊研發的國内首款第一代宮頸癌疫苗于2019年底獲批發售,全球首款戊型肝炎疫苗成功上市并在全球範圍内應用。

"支撐我們的精神信仰,是為國家和人民謀求健康、幸福的理想,是愛國人民的信念!"正是這種理想信念,使我們把國民經濟和民生作為使命。"沙甯的話裡有堅定和自豪。

2019年4月23日.m 7時28分,在中國西北部沙漠的一個飛行試驗發射場,一聲巨響劃破天空。廈門大學參與研制的"嘉裕-1"火箭點燃,總長度為8.7米的火箭瞬間飛向26.2公裡的高度,在湛藍的天空中留下了長長的軌迹,優雅地滑翔到指定的落點區域。

這意味着,在航天國家的戰略産業領域,廈門大學在中國可重用火箭技術的發展中邁出了重要一步,為國家天空的夢想做出了貢獻。

"從事航空航天是與國家發展和民族命運聯系在一起的,"團隊負責人于彥軒說。從技術上講,"Kajuan I"是一種火箭動力測試車。更深層次,"嘉裕一号"是一項使命和責任,是貼近國家戰略需要,主動融入到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努力的實踐中!"

建造3000噸"嘉裕"号科研船,達到世界同類型科考船世界頂級水準,創下六艘第一的記錄,成功發射了國際首顆C波段輕型小型SAR衛星"Haisi-1"衛星,為海洋環境和災害監測預警服務,從水下提升廈門大學現有的海洋觀測能力, 地面朝向天空延伸;研發全球首款10納米超薄窗液池晶片:打造嘉裕創新實驗室,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和本土産業發展,攻克"卡脖子"技術,落地産業化成果為己任,打造能源材料領域的科技加速器和工業發動機......

聚焦世界科技前沿,聚焦國家和地區重大戰略需求和經濟建設的主戰場,以服務國家、振興民族為己任,百年廈門用愛國主義報道國家紅心,做世界頂尖的學習, 服務國家大戰略,踐行高等教育使命,艱苦奮鬥,奮鬥超越,自我完善,止步于最佳。

(記者 馬躍華、記者歐陽貴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