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郭大順:從史前考古研究成果看五帝時代的古代曆史和傳說

作者:古籍
郭大順:從史前考古研究成果看五帝時代的古代曆史和傳說

關于五皇時代的曆史,文獻記載少,詳細程度低,認識不同。是以,五皇曆史的修複,主要依靠考古學,老一輩學者對這個希望(1)。考古學家不僅要避免對過去進行簡單的比較,也不必對它過于謹慎,應該采取積極的态度。因為這是考古學家,特别是史前考古學家的職責,要"記住"(蘇冰玉)。同時,考古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要實作考古學與古代曆史傳說的有機結合,必須存在一個依靠學科的理論和方法論來引導的問題,而不是被動地等待一個類似于尹市、能直接相關的文本發現。而随着考古成果的積累,我們也意識到文獻的可信度和了解的準确性,要依靠考古研究成果來檢驗和互相驗證。

令人高興的是,目前的曆史發展趨勢從中國多元的一種觀點出發,包括史前時期的五皇,在曆史和考古界已經逐漸形成越來越多的共識:更加意識到五皇時代不僅在《史》中記載了五位代表人物,也不僅僅是在《史》中記載的五位代表人物,也不僅僅是少數代表人物前後的同一關系, 但許多部落群體的處境是平行發展,互相接觸和交流,這使得考古學與古代五位皇帝的曆史和傳說相結合,視野大開闊。對于上述問題,作者在多部作品中沿襲了蘇秉玄先生的研究思路和觀點,從時空架構和時代特征出發,将史前考古學與五皇的古代傳說五皇的五皇試圖整合(2)。從目前的研究情況和成果來看,确定五皇時空時期的時空架構和時代特征,仍然是考古學與文獻融合的最佳結合點。為此,本文再次作為論證的主要内容。

第一和第五代皇帝的時代和舞台

關于五皇時代,五皇時代一般設定在龍山時代,也可能與辛亥革命期間黃帝年的全面識别有關(3)。蘇秉軒先生從考古時代、階段、社會變遷等方面分析,除了五皇時代的下限仍然設定在龍山時代,主要是五皇時代是限于5500年前左右的仰光晚期文化:

五皇的年代相當于考古學的哪個時代,如果這個判斷(指二佰頭文化更像夏日文化——郭祚)不是大錯,那麼五帝時代的下限應該是龍山時代。

五皇時代初期,戰争仍在繼續。隻有當社會财富積累,社會分化變得更加嚴重時,這種情況才會發生。從考古文化的角度來看,這是仰光晚期,即相當于公元前3500年之後的事情,是以五位皇帝的上限不應該早于仰光時代晚期。④

對五皇時代的研究,是将兩者與考古學中五皇時期的階段和五皇時期文獻區分開來的最重要因素。蘇秉軒先生的一段話中也提到了這一點:

根據古代傳說,五皇時代可分為兩個階段,黃帝到前一階段,後來是第二階段。前秦儒家必須稱作《商書》是從《裘德》開始編纂的。莫佳經常被俞霞尚周蓮說,龍族的曆史和三代人聯系在一起,以前的曆史是不同的。問題是這兩個階段是否可以與考古文化相提并論。仰光時代與龍山時代确實有明顯的變化,無論是從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社會的分工和分化,還是從文化區的重組等方面都可以看出。④

兩個時代的劃分是近百年來中國史前考古研究最重要的成就,5,仰光文化是仰光時代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色陶的主要特征之一,以黑陶器為代表的龍山時代。雖然仰光文化與龍山文化的關系因前後繼承、地區分化和互相影響的"東西方雙重對立"而加深,但很明顯,中國新石器時代最繁榮的時期被分為兩個偉大時代,可追溯到大約5000年前(6)。這樣,就對應了所記載的前五皇時期和五皇後期時期,是五皇考古研究的前提。

是以,考古學和曆史在五皇時期時間架構上相結合的結果是,五皇時期可以分為早期和晚期,即黃帝所代表的前期和蜻蜓所代表的後期。考古學以大約5000年前為界,從5000年前仰光晚期到5000年前的龍山時代,即五皇在考古學中反映的早期和晚期。

以仰光文化晚期為五皇時代上限,以仰光、龍山時代的考古階段為依據,在文獻中明确古代曆史和五皇傳說的線索,為研究五皇史建立了科學的時間架構, 而由于理順了這種綜合研究的時代秩序,極其複雜的五皇時代,也向着系統化的方向邁出了一大步。

五皇時代時代的空間架構與時代特征

五皇的時間架構确定後,五皇的空間架構和特征,即許多有影響力的部落和代表性人物的分布區域,他們的活動軌迹和互相關系,成為用考古資料恢複五皇曆史的主要作用。

關于古代主要部落的分布,徐旭生、孟文東等古代史學家根據古代史的傳說,提出了三類史前群體。三大族群分别指華夏(鶴羅)、東方夷和南蠻(江漢)(7)。從那以後,蘇秉軒先生寫了很多關于它的文章。20世紀60年代,蘇秉軒先生在研究原有地區與東南地區的文化關系時,從考古文化方面提出了中原晚期地區的三大文化區、青連港-大文口文化、江漢曲家嶺文化,應借鑒以往史前人(8)。沒有提到長城的北部。然而,在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當蘇先生創作《考古文化區類型論》,将中國口密集區的古文化劃分為六個區域時,他将"以燕山南北長城區為中心的北方地區"列入了六個區域之首, 盡管紅山文化的新考古發現剛剛出現(9)。蘇先生還發起了吉林大學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在古代曆史中記載的上桑幹河選址的發掘,發現了仰光寺底溝類型和紅山文化遺迹(10)。

此外,蘇先生回憶起他與梁先生就"三組"的劃分進行的一次談話。梁振英說,他對"三組"的看法與徐旭生不同,但他當時沒有詳細說明具體情況。從梁先生20世紀30年代初在西遼河流域的調查中,特别注意赤峰地區和晉西沙盤屯遺址的彩色陶器遺迹的發現以及由此産生的長城南北文化的接觸,并将這一現象與古代傳說相結合,梁先生的"三組"表示很可能包括長城以北的地區。

是以,當牛河梁遺址在20世紀80年代初被發現時,蘇先生提出了中國五千年文明的曙光,同時,他以紅山文化及其與仰光文化的南北關系為考古基礎,研究五皇時代的曆史有一個突破口, 與北部地區和中原地區、東南地區為五帝三大地區的主要活動代表和部落活動,以及從三個地區之間考古文化的交流尋找五位皇帝的代表人物和部落活動的軌迹:"冠華山廟底溝型仰光文化——中國西北上幹河上遊三異起源文化交彙——大嶺河上遊紅山文化後來的寺廟(文明火花)——河水覆寫出現在瓶子裡和蜻蜓(原始)形成三部曲,如神谕所示——金南陶廟文化多源,反映了古代文化從西北走向和古代文化從東、東南大融合。它的時間、地點和文化觀都與傳統曆史的五位皇帝一緻,從6000年前到4000年前,考古學和文學史史以及曆史資料。"12

"七千年前,仰光文化在華山腳下,沿太行山向北,與遼西大嶺河流域的紅山文化碰撞,并與河流集文化、三種原始文化相結合,折回晉南,是陶廟,在濟南和東南沿海, 西部地區合并。或者,華山一根,泰山一根,北方一根,三根陶廟合起來,這就是中國的五皇。"13

根據蘇先生在其他文章中的讨論,上述觀點還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解釋:

一、五皇與部落活動區域,即五皇時代的空間架構,以中原為主疆,初期五皇以華山為中心,後期五皇以金南陶廟為中心(一根華山);此外,還展現了相當于五皇初期的紅山文化,以及相當于五皇後期的河套地區史前文化(北方的根)。也就是說,五皇時期主要民族和代表的活動範圍遠不局限于中原地區,不僅包括東部和東南部地區,還包括東南部的西寮河流域和西部的"三北"地區(指北部, 晉北、陝北、内蒙古中南部)。

其次,五皇時代也是各民族及其文化之間接觸和交流非常活躍的時期。《神的衰落,諸侯的入侵》(曆史上的五位皇帝)是對前五位皇帝(神農時代)和五位皇帝兩個不同發展階段的時代交替、新時代和這個新時代的特點(多區域多元文化交集頻繁、形式多樣)的簡短而準确的描述。考古證據是:從仰光時代晚期,考古文化在各個地區的形成到個性為基礎和頻繁的交集,互相吸收的情況,你有我,我有你,導緻龍山時代考古文化的共性大大增加,中國文化界才初步實作。其中,紅山文化與仰光文化的南北交彙處,西北與東南交彙處為五皇時代文化交彙的主流。

三、交叉口的方向主要來自中原影響四周,從仰光文化後期,到四(西北和東南)到中原的彙合。蘇先生的形象被比作"從光、熱等到周圍輻射"到"汽車輻條聚集在輪毂"14,具體地說是"三根在道廟的組合"。

是以,從五皇空間架構和特征的考古學角度出發,不僅擴大了五皇代表人物和群體的分布,而且使他們的活動軌迹更具可搜尋性。是以蘇秉軒先生說:"當我們提出時,從華山腳下到大嶺河流域和河套地區,再南到晉南,這條古老的文化活動交流路線,我們沒有引用《五帝今代》,而是用《曆史》記載的一樣,我們是從考古的角度出發, 再來比較曆史傳說,我們可以互相确認,這不是一個剛性集合的比例,而是有機的組合。多年來夢寐以求的曆史與考古學的結合,終于找到了一條理想的道路。"15

五皇時代部落人物與考古文化的對應關系

至于五皇時代主要部落的代表人物與考古文化之間的對應關系,是一個比較敏感的話題,但并非沒有線索可尋。

根據考古文化體系類型理論,考古文化所代表的部落群體大多是同時發展起來的,同時又有不平衡的一面,各區考古文化的作用并不等同,而是具有主的和另一長的。在許多考古文化中發現和區分主要或甚至更重要的考古文化及其中心遺址,是比五皇代表人物的曆史書更接近曆史真相的有效途徑。

目前,從考古學可以證明的與五皇有關的三大地區的主要考古文化已經出現,即五皇初期的西遼河流域紅山文化,中原寺底溝的類型,海原地區的大文口文化, 長江下遊的靈家潭-玉澤文化;紅山文化、良嶼文化、中原和"三北"地區龍山文化都找到了各自的中心遺址,即牛河梁遺址、良軒遺址、陶廟遺址和石基遺址。華山腳下的西坡遺址、泰山南麓大文口遺址、長江下遊的靈家潭遺址和長江16号中段石家河遺址也都接近文化中心遺址的規格。大文口的"廟""玉龍鳳"與"丁豆壺"的結合,玉澤和曲家嶺文化,以及良嶼文化的"丁豆壺"的結合,分别從西寮河流域和東南地區到中原地區,長期以來一直是中國傳統禮儀的典型載體,"三北"地區也被确定為中國古代文化的代表化石——三袋腳的發源地。工具17表明,中原地區以外的西遼河流域紅山文化、東方大文口文化、太湖周邊兩域文化、長江中遊曲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以及"三北"地區的龍山文化,絕不是五皇時代的配套角色。

就紅山文化而言,有一個傳說以黃土雕像為題材的女神殿,女婿的"黃土人"的故事,有紅山文化中龍蛇的形象和玉羽的含義,還有牛河梁發展的宗教祭祀遺骸,據推測是"絕地天童", 但也認為紅山文化是"商業文化"18。這對于證明五皇等五皇早期代表人物在北方活動記錄中的可信度尤為重要。

關于五皇初期代表人物的活動區域,一般限于中原地區。然而,老一輩曆史學家注意到,黃帝在古代曆史上的活動大多與北方地區有關,如黃帝有"環遊世界"的習俗,黃帝和燕帝、俞璐在華北平原北部野戰璐璐, 而早期的周黃帝後燕山麓,如19年。紅山文化的考古新發現正為此目的提供越來越多的考古證據,如:紅山文化與仰光文化南北交彙導緻大型祭祀建築的出現,使遼河流域在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邁出第一步"的觀點, 紅山文化在精神領域有許多創造性的發明和作為中國禮儀的重要來源,而相關的紅山文化雕像為中國人的"共同祖先",紅山文化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直根系"觀點20,經過多年的考察,終于可以得出結論,紅山文化發展了熊崇拜等21。是以蘇秉軒先生說,"黃帝時代的活動中心,隻有紅山文化的時空架構才能與之對應。"22

紅山文化也是一個神權社會,這與古代皇帝傳說《絕地天童》記載相吻合。不過,據調研,除了紅山文化,良嶼文化還發展了一般的神玉和祭祀場所。是仰光的文化,它的彩陶和小口尖底瓶不是一般的生活用具,而是巫婆獨有的神器,說明考古文化的三個地區有着共同的意識形态和共同的文明之路。正如張光先生直說的,除了生産力的發展,神靈對政權的排他性擷取,是進入文明社會的主要動力。是以,古代史中記載的宗教改革,不是一個人甚至一個部落的活動問題,而是五皇,特别是五皇早期的一個重要特征。

關于五皇後期的考古和古史傳說的研究成果,不少學者認為陶廟文化是陶唐24的遺迹。然而,陶廟廢墟所展現的多元文化文化的複雜性質,可能表明道廟文化沒有一個部落。以下列方式為例:

大文口文化的晚陶李園出現在陶宮25的大量早期墓葬中。聯系"到"(to)中國,見"孟子萬章":"丈夫那麼中國,練天子。"還有東夷人的記錄,就是《孟子下章下句話》:"餘生于竹峰,移至負夏,死在明朝,東夷人也。"這意味着龍可能來自東方。是以,有學者認為,大文口文化,即渝峪文化,是可信的26。

陶廟墓地還經常有獨特的文化,好玉石刀出現,好文化地處江浙地區,有許多傳說中的夏,如《中國魯》《山上前神靈的聚會》、《莫子節葬》《玉東教九褒,葬就山》, "曆史性的夏日本吉""皇帝的東巡遊,遠至東的崩潰。"是以,有學者認為,良軒的文化,即27年夏初的文化,陶廟墓地看到的文化因素好文化可能與夏人從東南進入中原地區有關。梁嶼遺址近年來還發現了防水與水導相結合的封閉牆、堤壩、溝渠和碼頭等大型相當完整的水利系統28座,良軒古城挖掘機還提出了兩嶼文化中心位于餘杭,原名"餘杭",傳說是大水站之地29座, 這些新的考古發現和晚期五帝大水傳說更接近于善文化是更有說服力的證據。

西北的"三北"地區,與東南相對,也是大約四五千年前文明火花的地區。标志有二:一是從小口尖瓶到三袋腳的最初演變,以及從晚期小口尖底瓶和早期的鼻涕蟲形體系和甲骨文"C""C"等象形圖中發現的同樣方式陰市幹支撐文字的初步物證,使"三北"地區作為三袋腳踏工具的起源而被視為龍山時代形成。30的"風源";近年來,研究人員因為發現了古城石基,就已經與五帝的代表人物進行了比較,但從時代和地區來看,很難與文獻相對應,還需要更有說服力的論證。

最後,我們來談談五皇時代的中原地區。除了陶廟遺址和晚道唐文化外,遺址分布密集,積累了豐富的仰光文化,積累了豐富的工作成果,特别是在仰光晚期文化中,雖然仍有待發現如金塊、良渚超中心聚落,但在這方面還有很多線索:河南省, 靈寶縣西坡仰光文化遺址發現大型住宅遺址,包括大型住宅遺址(F105)的後廊;原來的大廳(F901)32,由左右房間甚至前廳組成,以及超過100萬平方米的大型定居點和墓地,包括戰壕和城牆,都是33個。近日報道,鄭州地區有三環溝,施工工地群用軸線布置的雙嶼樹遺址,以及從仰光煙池村、洛陽望灣到鄭州地區的青台、大河村、西山古城等遺址,有彩陶和"丁豆壺"組合而成的所謂"混文化"陶器組34個, 顯示5000年前在玉溪地區,作為仰光晚期文化與東南地區等文化的交往。東西方文化的交彙是該地區衆多文明因素頻繁出現的重要推動力35,這表明在中原地區發現更大、更高檔的定居中心和綜合體的可能性。

為此,這裡特别介紹一下中原地區尚未廣泛關注的兩種文化現象:一是斧頭演化成最早的線索。這個焦點是靈寶希坡晚期文化墓中玉斧的出土狀态。墓地已出土的墓葬中,有10座墓穴出土長條紋玉斧(原文如此)16塊,其中墓葬9座共13條軸非軸水準常見,且均與本體垂直方向一緻,且邊緣朝上,葉片未使用痕迹,穿孔及周圍無束縛摩擦痕迹36條。平頭圭來自玉斧,垂直玉斧是玉貴進化的前奏。桂的出現不僅是玉器儀式中的重器,也是最有力的玉器儀式,是以桂的出現是玉器發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中原地區可能是桂民最早的起源地區。其次,漢中正南縣龍崗寺墓,用兩把玉刀,身體的中間棱鏡和近尾改為斜棱鏡,已經顯露出了Go 37的特點。由此可見,作為中國古代獨特的武器和恩賜,圍棋的原有起源也可能與中原地區有關。

是以,五皇時代的中原土地不僅是許多重要文明因素的起源,而且是聚集世界各地文化精髓的大熔爐,也表現出強烈的吸引力和包容性,是五皇時代衆多部落和代表人物活躍的地方。還有仰光文化與周邊文化的關系,與紅山文化的關系最為密切,仰光文化與上甘河上遊紅山文化南北交彙,被認為是與文獻記載的早期五位皇帝的代表性人物"在野外奢華"的曆史事件有關。正如蘇秉軒先生所說:"仰光和紅山進一步結合,中國文化史就是新面孔之一。"38還回顧說,2005年在鄭州舉辦的河南博物館"文明的起源與五皇時代——考古學與曆史的融合"會議上,鄭州大學李敏先生曾與筆者交談過,蘇秉玄先生将以五位皇帝為代表,以皇帝為代表,前期和後期, 從文獻記載可以看出是有道理的,因為《商書》中關于五皇的記錄确實與《史》不同,從五皇之初,李敏先生寫道。黃帝氏族可能從中原北部到燕山以北,南到中原,這也值得進一步探讨的觀點39。

從上面的讨論中可以看出,中國史前考古學近30年來的主要成就之一,就是證明了中國曆史上确實存在過五皇時代。這個時代的特點是,區域考古文化主要發展個性,經常相遇,導緻原始文化共同體的形成。影響中國曆史命運的重大選擇之一,雖然地域考古文化與五皇所代表的代表人物和部落的文化傳統和經濟類型不盡相同,有的千差萬别,但并非分道揚镳,而是走到了一起。首先在"文化認同"的基礎上實作"中國認同",讓夏日商人三世代"萬世大地下沒有王,土地率不超過望青""理想中國",以及秦漢帝國的建立和中國多民族國家的形成", 奠定了第一塊基石。是以,五皇時代作為中華文明史的開端,不僅是文化統一時代的開始,更是中國傳統的開始,或者說是中國曆史上最豐富多彩的一個偉大時代的内容,也是迫切需要曆史學家和考古學家共同努力, 一個偉大的書籍的時代。

評論稍微

簡介:郭大勳,男,遼甯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沈陽、遼甯110003)名譽所長、研究員,遼甯省文物局專家組組長,主要從事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考古、史前玉石、文化遺産保護和蘇冰軒學術思想研究。

資料來源:《中原文化研究》2020年第6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