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 傑
三姐妹從小生長在湖南,長大以後,大姐清雅留在家鄉,大妹亦鄰在廣東畫畫,小妹小菀在北京跳舞。她們有一個原本溫婉和善、無所不能的媽媽。可是因為患上阿爾茨海默症,媽媽逐漸變成了一個淡漠暴躁、生活無法自理的懵懂老人。她的記憶、情感和正常認知能力也一點一點地被疾病剝奪。
《我還記得》
三姐妹像帶小孩子一樣開始護理母親的身體和記憶:編織,剪貼,翻繩,畫畫,看書,寫書法,寫日記,說繞密碼,還有就是天天朗誦《笠翁對韻》:“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
盡管三姐妹的分工各有不同,但她們之間始終保持一種坦誠順暢的溝通,各盡所能,盡可能地幫助母親減緩大腦功能的退化,充實而平靜地度過每一天。
在共同照護患病媽媽的過程中,三姐妹也在重新了解家庭與親情、思考與探究生死觀,逐漸懂得了,愛的本質是互相依存,照顧老人,其實也是在幫助自己。
當患病母親成為“小孩” 她們是這麼做的
有個說法是“久病床前無孝子”,雖然并不是百分之百,但也說明了纏綿病榻的疾病,對人的耐心、親情是很大的損耗。孔夫子說“色難”,即對父母和顔悅色很難。對因受到疾病侵擾、心智退化而變得不可理喻的父母和顔悅色,就更不是誰都能做到。
阿爾茨海默病的病情表現特别複雜,病情千奇百怪。例如“媽媽”患上暴食症,任何食物都往嘴裡填;“媽媽”沉迷于看電視無法停止的時候……當種種奇怪的病情呈現時,對三姐妹是一個巨大的考驗。對于普通家庭來說,生命的凋零、退化乃至消亡,不是一個短促的過程,而是一段慢慢消逝的時間,對看護者的物力财力和情感,也是一個慢慢消耗、令人絕望窒息的過程。畢竟,陪伴患病老人,相當于與疾病、衰老和死亡同行,痛苦實在無法言說。
為了重新喚醒母親的記憶,亦鄰開始用畫畫的方式來回顧過往。她畫下了父母當年相親相愛的故事,畫下了三姐妹小時候的趣事,還畫下了母親曾經的理想,然後和母親一起回顧畫裡的場景。
看到媽媽被畫裡以前的場景喚起回憶,開口說出“我還記得”,亦鄰深受觸動,于是堅持每天給媽媽畫一幅畫,幫助媽媽抵禦遺忘,備份其被阿爾茨海默病粗暴擦除的記憶。她還畫下了大姐清雅對母親無微不至的照顧,妹妹小菀用舞蹈、兒歌、繞密碼等方式來幫助母親鍛煉頭腦的場景,每一幅小畫都是如此生動傳神。
亦鄰還鼓勵媽媽拿起畫筆作畫,媽媽有時臨摹亦鄰的畫,有時也寫生,畫家裡的花花草草;心情好時,也提筆畫下三姐妹小時候的肖像,畫一畫和外公外婆的故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塗鴉,笨拙、扭曲、淩亂,但亦鄰卻看到了藝術給精神世界日趨荒蕪的媽媽帶來的改變。
就這樣,亦鄰把她們三姐妹合力照顧媽媽的細節用圖畫和配文的方式記錄下來,出了一本漫畫圖文集《我還記得》,由樂府文化策劃,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
家屬如何處理連帶“病恥感”? 醫生:找到一條精神上的出路
亦鄰的媽媽年輕的時候是個五項全能标兵:會踩縫紉機;會做列甯裝、幸子服、海魂衫;會繡花、鈎花、織衣、染布;會種菜、養雞、釀酒;會做臘肉、剁椒、香腸、豆腐丸子、黴豆腐、臘八豆、酸豆角。
母親還很文藝:喜歡看小說、講故事、唱歌、演戲、跳舞。無奈病來如山倒,漸漸地母親“變得像孩子,而且是那種不讨人喜歡的孩子”,貪吃,喜歡偷吃,還要吃大塊肉,甚至吃冰箱裡的生蘑菇、生馄饨,一直吃到腹瀉不止;到後來,連大小便都要人手把手地教。
“笑得花枝亂顫,停不下來”。腦退化帶來的異常行為荒唐又磨人,無藥可醫、不可逆轉。如墜深淵般的精神折磨,一度令三姐妹心力交瘁,情緒崩潰。一開始,三姐妹對母親的變化是費解甚至難以接受的;母親确診後,三姐妹仍時不時懷疑母親是否真的病了;到後來,面對母親行為上的種種異常,她們的内心隻剩下了心疼和擔憂。
女性對情感的表達表現會更加外顯,也更細膩,大姐清雅在照顧媽媽的過程中,日複一日的看護壓力已經不是最沉重的了,最沉重的是心中生出的另一股“邪念”:“我怎麼覺得越來越不愛媽媽了”。這也提醒人們,阿爾茨海默病人的家庭照護困境和病人家屬的心理壓力也是大問題。
亦鄰曾向精神科醫生以及全科醫生胡冰霜透露,自己雖然對阿爾茨海默病的症狀有足夠的心理準備,但是面對患病媽媽在公衆場合的一些異常行為,尤其是在我們的教育中認為失禮的行為,比如,問陌生人要東西吃,和親朋好友聚餐時狼吞虎咽,将喜歡吃的食物拖到自己跟前,“我就會有一種很不好的情緒,很難用一個詞描述清楚,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就是所謂病人家屬的連帶病恥感。我一方面替媽媽難過,那麼講究、清秀的一個人變成如今這樣,另一方面又感覺在衆人面前很窘迫,覺得有些丢人。這裡有面子的問題,但又不全是。雖然我知道這都是病症,媽媽無法控制,但尴尬的情緒還是會冒出來,讓我不停地問:媽媽這樣活着還有尊嚴可言嗎?”
對于這種心理,胡冰霜給出的答案是:“像你媽媽生吃抄手那樣的異常行為,是疾病帶來的病狀,需要告訴大家,給大家打個預防針,特别是給年輕人打個預防針,那些令人難堪的狀态,每個人都不一定能避免,不是自己遭遇,就是親人遭遇,你我都有可能會變成那樣。追求高品質、高密度的精神生活很重要,有益身心的興趣愛好,能夠早一點兒開始是最好的。早一點兒讓自己的生活、生命有關注點,有意義,就有了一條精神上的出路,能離阿爾茨海默病稍微遠一點兒。退一步講,即使逃不過,那個意義仍然能夠成為一個支援,能夠保全和提高生活品質與生命尊嚴。”(張 傑)
來源: 華西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