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3月29日,40歲的梅蘭芳對兒子感到高興。
梅蘭芳一生中雖然有九個孩子,但妻子有一子一女,梅蘭芳和他的第二任妻子傅志芳有六個孩子,其中大部分都死了,隻有三個長大。
現在梅蘭芳已經到了迷茫的年齡,生了一個兒子,非常難得,自然喜出望外。
梅蘭芳遇到喜事,民國文化名人紛紛前來祝賀。
但在這些人中,他們沒有看到魯迅的身影。
衆所周知,魯迅自1927年9月起居住在上海,直到去世才搬家。
1932年,梅蘭芳從北京移居上海,與魯迅同居。
但兩個人都在同一場大火中,可以說是雞和狗的聲音,老死不相交。
為什麼,因為魯迅早在十年前就與梅蘭芳打結了梁。

1924年11月11日,魯迅寫了著名的《論攝影等》,嘲笑男人在中國戲劇舞台上扮成女人的現象,直言:
"我們國家最偉大、最永恒的藝術是男人打扮成女人。
"因為從兩性來看,都接近異性,男人看到'打扮成女人',女人看到'男人打扮',是以這總會挂在照片庫的玻璃窗裡,挂在人們的心裡。
文章中,魯迅諷刺說,平劇男扮女裝,讓林黛玉走路。
當我沒有看到"戴玉葬花"的畫面時,無法想象戴瑜的眼睛如此凸起,嘴唇如此厚實。我以為她應該是一張瘦瘦的病臉,現在我知道她有一些祝福,也像個媽媽。
文章還點名了梅蘭芳:
"不過,隻要你看那些追随模仿者提出女性攝影的人,都像孩子一樣穿着新衣服,束縛着奇怪的可憐的苦澀,也馬上意識到梅蘭芳君的永久原因,他的眼睛和嘴唇,遮蓋出最後的手段,也足以證明中國人有審美的眼光。
魯迅的意思就是說,曹雪琴在美妙的筆下,露娜五顔六色,楚楚可憐的林黛玉,在梅蘭芳出演的《戴玉喪花》中,被寵壞了臉,叫人直起雞皮。
魯迅的文章,發表于1925年1月12日,刊登在周刊第九期上,引起了極大的轟動,當時梅蘭芳不僅聽到了,而且記憶猶新。
從此,一代文藝大師和平劇大師結成了不和。
現在,梅蘭芳家的丁丁,魯迅自然不會去祝賀,梅蘭芳可能不受歡迎。
但後來魯迅還是送來了一份不同尋常的"禮物",但梅蘭芳收到的心情卻更加不愉快。
當年11月1日,魯迅送給梅蘭芳一份"禮物"。
贈送的是11月1日、6日發表在《中國日報趨勢》雜志上的一篇題為《梅蘭芳等人簡論》的文章。
筆名是"張培"。
與十年前的文章相比,魯迅的觀點更加犀利,語氣也更加犀利。
整篇文章都在諷刺梅蘭芳在追求所謂"雅"的藝術,而曹雪芹的主角林黛玉對表演,甚至把表演砸得粉碎。
魯迅在文章中說,他諷刺梅蘭芳,不是為了貶低平劇,而是不看男人打扮成女人。
在他的文章中,他寫道:
"梅蘭芳不是天生的,是丹,不是皇室的祭品,是老百姓的寵兒。
魯迅的文章毫不掩飾梅蘭芳的粗俗:
"當然,他在沒有醫生幫助的情況下所做的戲劇是粗俗的,甚至是淫穢的,肮髒的,但草率和憤怒。要變成"女神",高貴,但從此僵化,持有力差。看着一個死氣沉沉的田女或者林姐,我想大多數人都甯願看到一個美麗的村女,她和我們很相似。"
在魯迅看來,梅蘭芳縱向是錯誤的,不追求優雅的時候"淫穢、肮髒";
文章發表時,雖然署名"張培",但梅蘭芳并不難猜到,因為這樣的筆是魯迅獨有的。
但當時,梅蘭芳隻能猜測,沒有真正的證據。
1936年6月,蕾絲文學出版時,梅蘭芳坐下來罵自己。
因為蕾絲文學是魯迅的散文集,其中包含魯迅在1934年寫的61篇散文。
可想而知,梅蘭芳得知魯迅責罵自己的心情。
十多年前,魯迅就開始責罵自己,他一直在罵不要回頭。
但魯迅依然"不依賴不仁慈",一遍又一遍地"尋找",人怎麼能放松呢?
魯迅于1936年10月去世,也就是《蕾絲文學》出版四個月後。
魯迅是文化名人,他的逝世是一件大事,上海文化名人紛紛出席,為魯迅舉行了盛大的葬禮。
但近在咫尺的梅蘭芳,并沒有來吊唁,也沒有任何表情。
其實,即使沒有祭祀,梅蘭芳也不會對魯迅的死有所表述,因為魯迅1924年的文章傷害了他,他已經"不可磨滅"了。
1933年,英國劇作家、192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蕭伯納通路中國,并于2月17日抵達上海。
在此期間,上海的文藝界人物出席了宋慶齡主持的歡迎晚宴和會議。
魯迅不僅出席了在宋慶齡家舉行的歡迎午宴,還參加了當天下午在世界學院的會議。
梅蘭芳雖然沒有參加上午的宴會,而是參加了下午在世界學院的會議。
在會面時,兩人必須見面,因為當時在場的人不多。
但兩人都是陌生人,沒有人互相打招呼。
魯迅一直習慣于男人打扮成女人演戲,不喜歡平劇。
蘿蔔白菜每個人都有愛,就像今天的年輕人一樣,有些人喜歡看韓劇,有些人喜歡看日劇,有些人對美國戲劇有特殊的品味,有些人對平劇和戲劇有着深厚的熱愛。
關于這一點,魯迅在1922年出版的小說《社會戲劇》中作了描述。
魯迅在文章的前半部分說,他一生中看過兩次平劇,印象不好:
"看小丹唱歌,看花兒唱歌,看老學生唱歌,看唱歌什麼角色,看一大班人玩,看兩三個人互相演奏,從9點到10點,從10點到11點,從11點到11點30分,從11點30分到12點......"
許多人對此感到困惑,魯迅的攻擊主要針對反動軍閥和收買官僚以及他認為無恥的文盲;
其實,魯迅的文章并不單純針對梅蘭芳,而是在表達一種戲劇觀。
這種觀點認為,戲劇藝術應該向公衆開放,而非總是取悅強者,由"醫生如己有,蓋上破碎的玻璃蓋闆"。
不過,在梅蘭芳看來,他是大錯特錯的,沒有進入政界,沒有挑釁誰被點名三次、五次"罵人"。
其實,魯迅對梅蘭芳本人并沒有不好的感覺,充其量他隻是在平劇男扮女身上這種現象所表達的厭惡。
陸勳先生還用筆名"苗廷"寫了《莎士比亞》(見蕾絲文學)來為梅蘭芳辯護:
其實梅蘭芳還沒有開始,但石先生已經指定他在"無産階級"面前赤身裸體洗澡。這樣,他們不僅"逐漸被資産階級的'殘餘毒藥'污染了"。
當時,梅蘭芳正要去蘇聯演出《醉皇後》,編劇石世軒表示反對,稱梅蘭芳的舉動是"文學上的醜醜"。
魯迅看了石磊的文章,站了出來,為梅蘭芳的辯護寫了文章。
不過,梅蘭芳是演員,不懂政治,不懂散文,魯迅的意思沒有去仔細分析,沒有時間去分析。
他對魯迅的态度隻有四個字:
永遠不要原諒。
1949年後,梅蘭芳任中華文化聯合會副會長。
當時,每年紀念魯迅的生日和他逝世周年紀念活動。
梅蘭芳要麼因為某種原因缺席,要麼在會見時相對沉默,從不說話。
梅蘭芳和魯迅的妻子徐光平都是全國政協常委,經常聚在一起吃飯、合影留念,可以說是低頭沒看到。
但梅蘭芳和徐廣平從不說話,沒有私人關系。
奇怪的是,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留在大陸的魯迅罵過的人,大多是狼哨,除了美蘭芳的風景無窮無盡。
早在1946年,中共和談破裂,周恩來就在上海待了一段時間。
他在朋友家遇見了梅蘭芳。
上海解放前夕,中國共産黨任命夏燕和熊福喜,由周新芳陪同,到梅蘭芳的住所與他見面,希望他能留在大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府給予梅蘭芳高度政治待遇,允許他擔任全國政協副主席、戲曲協會會長、政協委員。
不僅如此,梅蘭芳的經濟待遇也非常高。
20世紀50年代,毛主席的工資是404元,梅蘭芳原本是自由職業者,玩一個遊戲拿一分錢,1956年公私合夥改為月薪,梅蘭芳主動降薪兩次,之後還高達2100元,是毛澤東工資的五倍。
1962年8月8日,梅蘭芳逝世一周年,中國郵電部發行了一套特别的紀念郵票,共八枚,以紀念平劇大師。
包括梅蘭芳的肖像和7部戲劇,都是色彩鮮豔的彩色畫。同日,發行了一套8枚無牙郵票。
這說明梅蘭芳并沒有被魯迅指責,而是繼續走紅。
現在魯迅已經古化了近百年,梅蘭芳也去世了整整60年,他們的冤屈随風飄蕩,永遠隻有他們的名字和傳說的背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