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老友記(真情實錄)

老友記(真情實錄)

三十年前,記不得是騎自行車還是步行,我與鄰居一起趕集,時值中午了,鄰居提議去他大顧店街道的同學家玩一會兒,當時正是改革開放初期,包産到戶頭幾年,剛好農閑,我們有的是時間,我就同意了。

他同學住在大顧店老車站路邊,走到門口,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書攤,兩片竹笆上,一本本擺開,整整齊齊的都是當時風行的武俠小說和時尚雜志。其實我早就知道這個書攤,而且悄悄地去浏覽過幾次,因為大多數都看過,加上手頭也不寬裕,隻是看看,沒打算買,就沒問過,是以也不知道老闆是誰。

剛在門口停留了幾十秒,屋裡大步走出一位白白淨淨,方頭圓臉,中等身材,高聲大嗓,書生模樣的年輕人,一手牽住他同學,一邊握住我的手,趕緊把我們讓進屋裡,通過喝茶聊天,發現我們有許多共同的愛好。雖然相見恨晚,但在那個物質還不算豐富的年代,我不想麻煩人家破費招待,起身要走的時候,鄰居的同學執意挽留,非要吃了飯再走。至今,我已記不起那天吃的什麼菜,我自己不喝酒,是以他們有沒有喝酒也記不得了,總之是相談甚歡,流連忘返。鄰居的同學和我就這樣算是認識了。

然後的日子裡,我們就像其他熟人一樣,偶爾見面或者路上相逢,彼此一笑而過,打個招呼,僅此而已。後來我的鄰居英年早逝,在到義烏之前中間的十來年時間裡,我和鄰居的同學雖然認識,并沒有過多的交集,隻是聽别人說,他到義烏了。

迫于生活的壓力,我在2006年也出門打工了。開始在廣州某公司上班,過着撐不死餓不壞的日子。後來我妹夫和堂弟天天跟我電話聊天的時候說義烏這邊如何如何生意好做,經不住他們有意無意的“誘惑”,于是我2011年底的時候攜家帶眷,轉移到了義烏。因為有親戚和本來有許多老鄉的大力幫助,我算是比較順利地轉行了。雖然天天幹的是體力活,但是心裡那種對文學的向往和追求卻從未停止過,這時候鄰居的同學已經在這裡創出了一片天地。我每天都能看見他發表的随感和日記,詩歌居多,偶有散文。散文以紀實為主,語言清晰流暢,意思表達明确,寫作水準已經明顯超出了當時許多文學愛好者的塗鴉之作。

初到義烏的半年裡,我因為業務不熟,生意起步,雖然相距咫尺,朝夕可見,卻無暇與他過多地談心和聚會,還是在網上見他的作品,特别是詩歌,風格獨特,意境新穎,我當時甚至以為是他在網絡上摘抄改編的,有幾次我複制了他的詩百度一下,結果沒有發現雷同的樣本,自己倒慚愧的無地自容。從那時開始,對于他的新詩,我才知道自己實在是望塵莫及。他的詩不但新奇,而且總能用極恰當的語言來表達那些隻能意會不可言傳的感覺。對家鄉無比執着的眷念和熱情似火的讴歌是貫穿他所有作品的主線。

默默相處了這麼久的朋友,原來如此才華橫溢,慢慢地我對他真的是刮目相看了!

我們市場附近有一個文物市場,每到周末,我總會進去浏覽一遍,最吸引我的是有幾個舊書攤,有一天,我正聚精會神地翻閱舊書,突然肩膀被人一拍,一個洪亮的聲音道:“老弟,你也在這!”擡頭才發現原來是鄰居的同學。他也喜歡逛舊書攤。這一天我們收獲滿滿,我買了兩大兜舊書,他更買了兩大提溜。我以閱讀為目的——隻買愛看的(大多都是兒時想買而又買不起或者買不到的)。而他則是以收藏為目的——凡是他認為有價值的,值得收藏的,不問便宜或者貴,能力範圍之内通通收入囊中。從此以後,我們每逢周末,總是不約而同的走到舊書攤前,他挑他的,我選我的。完了一起回家,空了就到一起,暢談人生理想與好惡,他的《拾荒齋》書屋大多就是這樣一次次的聚集起來的。他喜喝酒但不酗酒,偶爾也打點小牌(陪朋友娛樂為主)但不愛賭。雖是商人,卻沒把錢看的很重,自從來到這個市場,這裡我們的親戚朋友老鄉非常多,無論哪家請客,總是少不了叫他,而他也是隔三差五經常請大家聚會。遺憾的是我不善飲酒,不能陪他盡興。

随着我們交往日漸密切的時候,他的佳作也越來越多。經常有他在各個網絡平台上發表作品和獲獎的消息,期間有奉天文刊喜迎建國70周年征文詩歌星光獎(1919年9月),奉天詩刊感恩雙親同題詩賽最佳作品獎,奉天詩刊2019年清明節詩歌征文優秀獎,散文《夢中的大顧店》被收入葉集區姚李征文大賽優秀作品集,2020年1月還被評為鳳凰美洲總社優秀詩人,作品《七十年前的夜》獲六安市教育局紅色故事征集一等獎等等,在文學這條道路上,他真的越走越寬,越走越歡,我目睹着他逐漸走上自己為之付出滿腔熱情的理想之路的過程,也為他感到由衷地高興。同時在買書,賞書的過程中,我也被他帶着偶爾寫點東西自娛自樂,并在文學這條路上,越走越開心。

做人方面, 為人和善是他的一大特點,自從來到這裡,大人小孩,沒有聽人說過他的不是,并且喜歡和他相處。開始租房住,雖然有點擠擠巴巴的,但他的嶽父來了每次都會待很久,人老了,耳聾眼花,他安排的好好的,從不煩惱,老人家住的安心又開心。每到過年,他都會把兩家老人安排在自己家裡,友善照顧和陪侍。每次回老家,他的同學們也都喜歡找他聚會,無論貧賤富貴,他都随叫随到,當然,他總是搶着第一個買單。

他是一個很平凡普通的人,雖然沒有過什麼轟轟烈烈的表現,但許多方面,都是我的楷模。他的處事不驚,他的雍容大度,他的善良和善解人意,是我差之甚遠的表率。鄰居的這個同學,就是我認識了三十年,相處了十來年,《拾荒齋》書屋的創辦者和個人詩集《遊走的鄉愁》作者潘坤球。

作者:陳祿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