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曆史的朋友們應該知道,愛爾蘭在長達數百年的時間中,一直是大英帝國的殖民地。從19世紀中葉開始,由于大饑荒等因素的影響,愛爾蘭人民對大英的統治怨聲載道,轟轟烈烈的民族獨立運動持續了近百年,終于在20世紀40年代末成為了永久中立國,并且與英聯邦徹底劃清了界限。

是以我們可以認為兩國人民有世仇,民間互相看不慣是常态,但有極少數人卻打破了隔閡,無論在哪邊都被視為英雄般的人物,比如我們今天的主角傑克-查爾頓。作為一名球員,他是英格蘭的國腳,1966年世界杯冠軍隊的主力中衛;作為教練員,他曾率領愛爾蘭隊征戰10年,參加了兩次世界杯和一次歐洲杯,是其隊史上成就最高的主帥,沒有之一。
2020年7月10日,一則令人哀傷的消息傳來,現年85歲的傑克-查爾頓因病逝世,他的離去帶走了幾代球迷的回憶,除了英格蘭與愛爾蘭的擁趸,一些老資格的中國球迷,應該也對他有些印象,意大利和美利堅的驕陽下,閃耀着很多人的青春光點。
傑克-查爾頓
在筆者看來,他在踢球的時候是那個時代最知名的後衛之一,當教練的時候也創造了屬于自己的輝煌,傑克這一生在足球上的造詣,甚至超過了自己的親弟弟博比-查爾頓。
一.白玫瑰的領袖,勇猛無懼的帶刀侍衛
半個多世紀以前,足球運動員的身高與今天沒法相提并論,如今頂級球隊平均身高超過1米8很正常,但在當年1米7左右算是标配。而傑克的身高達到了1米87,即便作為中後衛,在那個年代也算是高個子,整體來看他的身型與今天的斯通斯比較類似。
但是他不像斯通斯那樣擅長精細活,屬于比較勇猛而“頑固”的防守球員,雖然腳法也還湊合,但在同檔次球員當中毫無優勢。倒是生涯早期時常客串中鋒,具備優于其他後衛的射術,算是他在防守之外最大的閃光點。
傑克從1950年被利茲聯的青訓體系吸納開始,一直到1973年退役,始終堅守在埃蘭路球場,是上古時期最著名的one club man之一。他出道的時候正值二戰後聯賽的洗牌期,各路球隊輪流坐莊,還沒有穩定的秩序可言,不過這些跟白玫瑰關系不大。
彼時的利茲聯長期混迹于二級聯賽,盡管一度升入頂級聯賽并且徘徊了幾年,但進入上世紀60年代之後,他們似乎完全沉淪了。主帥如走馬燈般來了又去,成績就是不見起色,如果再這樣混幾年,恐怕就徹底沉淪了。
好在危急關頭,一名34歲的天才少帥橫空出世,他就是日後鼎鼎大名的唐-裡維。作為老英系主帥的傑出代表,裡維是對抗型打法的擁趸,說難聽點就是踢得有點“髒”。不過在那個混沌的年代,不講理的比賽方式非常管用,裡維花了兩三年就将球隊重新帶回了英甲聯賽,并且在整頓後備、更新陣容之後,立刻就成了英格蘭最具競争力的球隊之一。
傑克-查爾頓與唐-裡維
在裡維治下,球隊自然非常重視防守,傑克-查爾頓跟諾曼-亨特領銜的防線固若金湯,他們用近乎“野蠻”的比賽方式與對手周旋,甚至曾讓香克利這樣注重技術打磨的主帥“破口大罵”。當時曾有人說,如果利茲聯1-0領先,這比賽就結束了,每個時代的功利主義者,都被遭到類似的非議。
不過競技體育,成績好就能讓質疑者閉嘴,裡維帶隊13年,傑克在他手下踢了12年,他們拿到了英甲聯賽冠軍、英格蘭足總杯冠軍,還有歐洲博覽會杯冠軍(可以視為聯盟杯的早期形态)。作為一名中後衛,傑克還曾拿到過足球記者協會評選的年度最佳球員,成為了那個時代的翹楚。
二.世界杯封神:打仗親兄弟,本土克強敵
與年少成名的弟弟不同,30歲之前的傑克一直無緣英格蘭代表隊,在當時的球迷看來這并不奇怪。首先在他20-30歲這期間,利茲聯整體成績很差,一半以上的時間混迹于二級聯賽,即便現在資訊這麼發達,索斯蓋特也不會沒事去英冠考察球員。其次早些年他不太自律,沉迷于派對生活,為此還曾被俱樂部打入冷宮,不過後來“改邪歸正”,競技狀态也得到了保證。
他算是在最好的時間點趕上了曆史的行程,首先是1964年利茲聯回到了頂級聯賽,下一個賽季就成了英甲和足總杯的奪冠熱門,傑克作為核心中衛自然備受矚目。
1965年查爾頓兄弟同時為英格蘭隊出戰
其次在接手三獅軍團之後,主帥阿爾夫-拉姆齊一直在考察“新人”,無論過去什麼履曆,無論多大歲數,隻要實力足夠都有可能被征召。于是在1965年春天,也就是傑克30歲生日之前,終于完成了英格蘭隊的首秀。
由于沒有遭受過重大傷病,30歲的傑克還處在巅峰狀态,自從代表英格蘭隊出場之後,他就成為了博比-摩爾最親密的搭檔,也被拉姆齊視為1966年的核心成員。趕上本土世界杯這種契機,我們隻能說人算不如天算。
整屆杯賽他都是主力球員,由于摩爾腳法更出衆,接近自由人的踢法,要負責出球組織,是以傑克在防守端的覆寫面要廣一些,在非盯人體系之下,各種補位救火少不了,相當于給摩爾墊後。隻是當屆杯賽輿論的關注點都在中前場,防線本來就少有人在意,班克斯和摩爾還搶走了大部分流量,傑克顯得有些沉寂。
1966年世界杯決賽 傑克-查爾頓首發并踢滿120分鐘
不過這些都不重要了,因為他作為首發球員參加了那場一生一次的世界杯決賽,還與弟弟博比搭檔出征,過程如戲劇般曲折,結果卻像童話般圓滿。對于一個30歲才成為國腳的人來說,那些日子就像做夢一樣。
而且傑克不是昙花一現,随後他還作為替補參加了1968年歐錦賽和1970年世界杯,盡管出場機會有限,但他仍是拉姆齊心目中的關鍵人物。在那時足球強國35歲還能有一席之地的球員并不多,更何況當年還是三獅軍團的鼎盛年代。
三.挂帥愛爾蘭十年遠征,風格鮮明成績斐然
知名球星退役後一般有兩條路可走,要麼靠自己的名望“維持生計”,要麼繼續靠實力打拼。前者主要是各種走穴,或者擔任形象大使這樣的虛職;後者要麼是做教練,要麼是進入球隊管理層,甚至從政都是有可能的。查爾頓兩兄弟的選擇完全不同,名氣更大的博比選了前者,傑克則成為了教練員。
其實他早些年的執教履曆算不上很出衆,多數時間都在低級别聯賽打拼,雖然獲得過年度最佳的稱号,但如果不在頂級聯賽的強隊證明自己,一般而言是算不上名帥的。但傑克似乎就喜歡另辟蹊徑,在“下狗”球隊打出名堂之後,卻選擇去執教愛爾蘭國家隊。
在1986年那個節點上,愛爾蘭隊在國字号層面的段位,也就相當于二級聯賽俱樂部的中遊球隊,雖然不算籍籍無名,但一次世界杯或者歐洲杯的正賽都沒入圍過,談層次總感覺底氣不足。
但我們得佩服傑克的眼光以及戰術上的造詣,那個年代是愛爾蘭有史以來人才最多的時候,利亞姆-布拉迪、大衛-奧萊利、馬克-勞倫森、羅尼-惠蘭、雷-霍頓、保羅-麥肯錫乃至阿爾德裡奇、斯湯頓和奎因等等,都是當時英甲聯賽的名角,此後任何一個時期,愛爾蘭都不曾出現過這麼多頂級聯賽的球星。
人才儲備到位之後,主帥要做的就是打造适合他們的戰術體系,傑克還是秉承傳統的英式442架構,不過更重視對持球人的壓迫,進攻端也更看重創造力。總結來說就是在穩固防守的基礎上,力圖通過天才球員的閃光解決問題。
1988年歐洲杯 愛爾蘭0-1荷蘭
在傑克執教的黃金期,球隊參加了1988年歐洲杯、1990年和1994年世界杯,并且奉獻了多場名局。他們擊敗過豪門英格蘭和意大利,也曾将巅峰蘇聯與荷蘭逼入絕境,連續兩屆世界杯殺進淘汰賽,是相當了不起的成就。
如果你當年看過愛爾蘭的比賽,應該會對他們印象深刻,那種頑固而讓人窒息的壓迫感,會将比賽帶入“小球”的旋渦。各種0-0、1-0和1-1是傑克之隊的标配,他們的這一套理念在杯賽中特别管用,看似五五開卻總能在消耗戰中笑到最後,即便輸球也是體面退場。
1994年世界杯 愛爾蘭1-0意大利 傑克-查爾頓與羅伯特-巴喬
一直到1996年沖擊歐錦賽正賽失利,傑克-查爾頓才宣布了歸隐的決定,此時的他早已是愛爾蘭球迷心目中至高無上的神明,黃金年代的圖騰式人物。
傑克離開之後,愛爾蘭隊無論是球星的成色,還是國際比賽的成績都一落千丈,2002年世界杯殺進16強算是“最後一舞”。眼下他們毫無競争力,歐洲杯擴軍之後也不一定能拿到正賽名額,至于世界杯就更是天方夜譚了。也許在未來的很多年裡,本國球迷仍然隻能活在30年前的夢中,那裡有傑克率領的夢之隊。
愛爾蘭群眾自發悼念傑克-查爾頓
最後,願傑克-查爾頓先生安息,感謝你為足球世界做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