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魚(octopus):為章魚科26屬252種海洋軟體動物的通稱。為頭足綱最大科,可分為深海多足蛸亞科(bathypolypodinae)、愛爾鬥蛸亞科(eledoninae)、谷蛸亞科(graneledoninae)和蛸亞科(octopodinae)。體卵形或卵圓形,肌肉強健,外套腔開口窄,體表一般不具水孔。腕吸盤1列或2列。雄性左側或右側第3腕莖化,腕腹緣具精溝,末端具勺狀舌葉;莖化腕不能自斷。漏鬥外套鎖退化。具1對退化針狀内殼或無内殼。若具齒舌,齒舌側齒一般單尖。胃和盲腸位于消化腺後部。
該科是重要的商業性頭足類,中國南部沿海的真蛸(普通章魚)和北部沿海的短蛸均有一定産量。蛸的幹制品稱“八蛸幹”或“章魚幹”,除食用外,在醫藥上尚有補血益氣、收斂生肌的作用。
為溫帶性軟體動物,生活在水下,适應水溫不能低于7℃,海水比重1.021最為适宜,低鹽度的環境會死亡。能攝食大型動物性浮遊生物而成長。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洋的熱帶及溫帶海域。

章魚科的種類共有26屬252餘種海洋軟體動物,它們的大小相差極大。章魚體呈短卵圓形,囊狀,無鳍;頭與軀體分界不明顯,章魚的頭胴部約7-9.5厘米,頭上有大的複眼及8條可收縮的腕。每條腕均有兩排肉質的吸盤,短蛸的腕長約12厘米,長蛸的腕長約48.5厘米,真蛸的腕長約32.5厘米。平時用腕爬行,有時借腕間膜伸縮來遊泳,能有力地握持他物,用頭下部的漏鬥噴水作快速退遊。腕的基部與稱為裙的蹼狀組織相連,其中心部有口。口有一對尖銳的角質腭及锉狀的齒舌,用以鑽破貝殼,刮食其肉。
該科中最熟知的章魚是普通章魚(o. vulgaris),體型中等,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熱帶及溫帶海域,栖于多岩石海底的洞穴或縫隙中,喜隐匿不出。該種被認為是無脊椎動物中智力最高者,具有高度發達的含色素的細胞,能極迅速地改變體色。最小的章魚是大西洋侏儒章魚(octopus joubini),長約14厘米;大西洋侏儒章魚很有力氣,腕手上直徑為2.5毫米左右的一個吸盤可吸住48克重的物體。最大的章魚是北太平洋巨型章魚(enteroctopus dofleini), 1973年2月,一名潛水員在華盛頓的夏胡德運河捕捉到一隻大章魚,這隻章魚腕足展開後直徑達15.6米,重達53.6千克。身長1.5-2米的章魚,吸盤直徑約為6毫米,吸重力為100多克。它們往往能拖采超過自身重5倍、10倍、甚至20倍的大石塊。
章魚不僅可連續六次往外噴射墨汁,而且還能夠像最靈活的變色龍一樣,改變自身的顔色和構造,變得如同一塊覆寫着藻類的石頭,然後突然撲向獵物,而獵物根本沒有時間意識到發生了什麼事情。章魚能利用靈活的腕足在礁岩、石縫及海床間爬行,有時把自己僞裝成一束珊瑚,有時又把自己裝扮成一堆閃光的礫石。澳洲墨爾本大學的馬克·諾曼,在1998年于印尼蘇拉威西島附近的河口水域發現一種章魚能迅速拟态成海蛇、獅子魚及水母等有毒生物,避免攻擊。
章魚為溫帶性軟體動物,生活在水下,适應水溫不能低于7℃,海水比重1.021最為适宜,低鹽度的環境會死亡。海區的底質最好為砂礫地帶,水溫在12℃以上周年能産卵,孵化後仔魚全長3毫米左右,能攝食大型動物性浮遊生物而成長,45天之後全長達10-13毫米時,沉降于海底營底栖生活,如果沒有陶瓷瓦罐海螺貝殼可作房間時,便自己動手建造房屋。
食物
肉食性,以瓣鰓類和甲殼類(蝦、蟹等)為食,有些種類食浮遊生物。這不是它喜歡不喜歡的問題,因為穩定的結構肌紅蛋白是章魚在深海生存的必要條件,它與龍蝦拼個你死我活,就是為了争奪蝦青素(英文稱astaxanthin,簡稱asta)資源,蝦青素是最強的抗氧化劑,是保證肌紅蛋白結構穩定而不被氧化必要條件。根據2008年荷蘭萊頓大學的科學家弗朗西斯科·布達(francesco buda)教授和他的實驗小組成員,通過精确的量子計算手段發現熟透的蝦、蟹、三文魚為代表魚類等呈現出誘人的鮮紅色,是因為蝦、蟹、三文魚為代表魚類等都富含蝦青素,熟透的蝦、蟹、三文魚為代表魚類等的天然紅色物質就是蝦青素。
行為
章魚将水吸入外套膜,呼吸後将水通過短漏鬥狀的體管排出體外。大部分章魚用吸盤沿海底爬行,但受驚時會從體管噴出水流,噴射的水力強勁,進而迅速向反方向移動。遇到危險時會噴出墨汁似的物質,作為煙幕。有些種類産生的物質可麻痹進攻者的感覺器官。
為了避開“獵食者”的捕殺,章魚除了運用人們熟知的拟态僞裝術、舍“腕”保身術外,美國科學家還在印度洋海域發現會用兩足“走路”逃生的“高智商”章魚。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克裡斯汀·赫法德及其研究小組在印度尼西亞熱帶海域拍攝到一種名為瑪京内特斯的章魚,體積約蘋果大小,在面對危險或遇到潛水員時,這種章魚會把八隻“爪”中的六隻向上彎曲折疊,做出椰殼的模樣,而剩餘的兩隻“爪”就會站在海底地面上,偷偷地向後挪動,像會移動的小椰子,以倒退跨步走的方式逃難,姿勢很是滑稽。
還有一種像核桃大小的艾庫利特斯章魚也會以雙足行走,不過其它六足則伸展向外,模拟成海藻的外觀。研究小組發現以兩腕足走路的速度遠超過運用八腕足,前者最快速度約為每秒0.14米。
嗜好
章魚對各種器皿嗜好成癫,渴望藏身于空心的器皿之中。章魚不隻愛鑽瓶罐,凡是容器,它都愛鑽進去栖身。人們在英吉利海峽打撈出一個容積為9升的瓶口直徑不足5厘米的大瓶子,發現裡面藏着一條身粗超過30厘米的章魚;在距法國馬賽不遠的海底發現的一艘古希臘時期的沉船貨艙中,裝滿了盛面用的雙耳瓶和大型水罐,幾乎每隻裡都有一條章魚。這艘3層樓高的大船覆沒給章魚提供了數千幢好住宅。2000多年的時間裡,章魚祖祖輩輩都居住在這樣的沉船裡。失事飛機沉入海底後,汽油箱也給機靈的章魚提供了栖身之處。甚至地中海撈出的人的頭骨裡面也藏着一條章魚。
鑒于章魚有鑽器皿的嗜好,人們常常用瓦罐、瓶子一漁具捕捉章魚。日本漁民每天早晨将各種形狀的陶罐拴在長繩子上沉入海底。過一段時間,漁民們将陶罐提上來,這時,隻要往罐中撒一點鹽,頑固不肯從罐中出來的章魚就會出來。印度漁民使用大海螺殼采取同樣的方法。他們往往将八九百隻大海螺殼織成捕捉網,每天可捕到二三百條章魚。古巴漁民則用風螺殼來誘捕章魚。突尼西亞漁民把排水管扔到海底,也能捕捉到章魚。
拟态
章魚表面分布着一種細胞,名為色素細胞(chromatophores)。每個色素細胞包含四種天然色素中的一種:黃色素、紅色素、棕色素或黑色素。隻有在色素細胞收縮的情況下,才能看到這些色素。章魚可以通過一次隻收縮一種色素細胞來變換自身的顔色。它還可以通過僞裝躲避掠食者,還可以通過呈現出與清水、沙質海底或黑色岩縫一樣的顔色來捕捉獵物。當有敵人迫近的時候,章魚會變為深粉色,從墨囊裡釋放出一團黑色的墨汁(稱為烏賊墨(sepia),然後顔色變淡,迅速逃離。 [6]
思維
多年從事章魚研究的專家吉姆·科斯格羅夫指出,章魚具有“概念思維”,能夠獨自解決複雜的問題,正是此種能力使其具有用兩足行走的本領。吉姆·科斯格羅夫在法國《費加羅雜志》上撰文稱,章魚是地球上曾經出現的與人類差異最大的生物之一。章魚有很發達的眼睛,這是它與人類唯一的相似之處。它在其它方面與人很不相同:章魚有三個心髒,兩個記憶系統(一個是大腦記憶系統,另一個記憶系統則直接與吸盤相連),章魚大腦中有5億個神經元,身上還一些非常敏感的化學的和觸覺的感受器。這種獨特的神經構造使其具有超過一般動物的思維能力。
科學家曾對章魚進行過一個測試:科學家往水中放了一隻裝着龍蝦的玻璃瓶,但瓶口被軟木塞塞住。章魚圍繞這隻瓶子轉了幾圈後就用觸角将其纏住,然後通過各種角度,用觸角撥弄軟木塞最後将其成功拔掉,得以飽餐一頓。研究認為該實驗表明章魚能夠獨自解決複雜的問題,即具有所謂的“概念智力”。科學家們經過進一步研究還發現,章魚自出生之時起就獨居。小章魚隻需極短的時間就能學會應有的本領,并且與大部分動物不同,小章魚的學習不是以長輩的傳授為基礎。雖然它們的父母遺傳給了它們一些能力,但小章魚通過獨自學習捕食、僞裝、尋找更好的住所來發展自身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有頭腦”的章魚也引起了科學家們的不安。赫法德說:“這次發現大大豐富了人類對章魚行為的認識,而且還很有啟迪作用,因為這證明了章魚完全有可能還用其它方式走路,或者海底還有其它動物也可以雙足走路。”澳洲的科學家們已經證明:這個八條腿的物種能夠搬動椰子殼并把它當做自己的盔甲來使用。這是無脊椎動物使用工具的第一個案例。了解章魚究竟如何控制、協調其它的八個柔軟腕足,有利于幫助工程師設計出更靈活動作的機器手臂或不需要大腦的機器人。
章魚在海洋中的繁殖時間一般集中在春秋兩季,春秋兩季的海水水溫在16℃左右。章魚喜在螺殼中産卵,故可用繩穿紅螺殼沉入海底,按時提取捕得。秋冬季常穴居較深海域泥沙中。
章魚雌雄異體。雄體具一條特化的腕,稱為化莖腕或交接腕,用以将精包直接放入雌體的外套腔内。
每當繁殖季節,雌章魚産卵,長約0.3厘米,總數在10萬以上,産于岩石下或洞中。孵化期間雌體守護在卵旁,用吸盤将卵弄幹淨,并用水将卵攪動。雌性章魚一次性産卵後需要幼體于4-8周後孵出。幼章魚形狀酷似成體而小,孵出後需随浮遊生物漂流數周,然後沉入水底隐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