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雲朵的《雲歸》,真是美到歎為觀止
民族融合音樂,一直是中國流行音樂工作者,在音樂生涯中最重要的課題。什麼才是最美妙和民族與現代融合,其表現形式當然千差萬别、各自精彩,但雲朵的《雲歸》,顯然是這個領域最出色的作品。
即使有若幹之一,《雲歸》依然也是之一中最優秀的之一。
一首優秀的民族融合作品,說起來很難,但總結下來倒也簡單。就是需要精湛的技術,和藝術的想象力。
《雲歸》當然兩者都有。
創作《雲歸》這首作品的金志文,現階段可以說正處于創作的巅峰狀态,在多年的音樂實踐之後,如今的金志文,已經能夠很熟練的将很多民族音樂的精髓,融入到一首作品裡,不僅毫無違和感,而且渾然天成。
比如在《雲歸》這首作品裡,雖然是用現代的電吉他和失真效果,以及非常西洋的弦樂,但因為在吉他riff設計上的接地氣,也讓整首歌曲從一開場,就宛如讓人置身于華藏莊嚴世界海。
之後以梵音誦唱作為和聲,不僅增強了音樂的層次感,也更襯托出整首歌曲那種甯靜與無邊感。
這樣融合傳統與現代,并且打破音樂疆界,激活音樂最純粹、最原始意境的形式,在國際樂壇都被定義為“世界音樂”(world music),而《雲歸》也就是一首以民族融合現代的标杆性“世界音樂”作品。
一首歌曲,理論上它的質料是有限的。比如它有有限的時長,以及有限的音軌容量,或者和弦組合。但音樂的最大魅力,就是可以用有限和有形的歌聲、樂器,去營造一個無窮無盡的世界。
金志文在音樂上對于《雲歸》的塑造,恰恰很好點了詞作者王耀光的題,将後者“一花一夏”、“一木一夏”、“風起雲歸”、“冬去春來”的景象,以音樂的方式鋪陳出來。而王耀光的詞,也發揮出古代漢語言簡意美的抽象性,讓雲歸的意象既自然又充滿着文學美。
與此同時,作為一首民族融合類作品,在《雲歸》這首作品裡,你卻聽不到大量民族樂器的堆積,最簡單的樂器、最正常的編曲配置,卻因為創作上的想象力,讓一切突破技術的邊界,呈現出更無邊的樂韻。
這種突破,當然還包括雲朵的演唱。甚至可以說,雲朵的歌聲,也成了《雲歸》這首歌曲破壁的關鍵,她的歌聲,也成了雲端之上的那道霞光。
可以用歎為觀止這樣的形容詞,來定義雲朵的演唱。
講道理的說,這是一首隻适合聆聽,完全不建議翻唱的歌曲。在音樂的世界裡,有的歌曲可以用來感動,也可以拿來互動;但有些歌曲,你隻能靜靜做個旁觀者,這過程也許有點被動,但因為歌手的優秀,卻能讓你體會到音樂的最高境界:享受。
在相當高的音域裡,雲朵純淨的聲線,不僅沒有給人一種刺耳感,反而因為民歌那種啼音,更讓人感到一種高聳入雲的清脆感。在這裡不得不說,像《雲歸》這樣的音樂,确實需要一種在雲之上的歌聲,才能展現出雲歸這個主題,以及雲歸這個印象。
源于天賦和技術的高音音域,也從藝術的角度,将這首歌曲從俗世中分離出來,所謂的天籁之音,就是這種離人間很遠,可以把人帶到另一種境界的聲音。
而在《雲歸》這首歌曲裡,雲朵除了借鑒并融合了很多地域的民歌精髓之外,經過她自己的領悟與融合之後,也形成了一種隻屬于雲朵的發聲體系。是以,你很難用已知的标簽,去定義雲朵的歌聲,她的歌聲就是一種傳承之上的創新,既有源頭、也有專利。
即使在一個起點很高的音域裡,雲朵同樣在《雲歸》這首歌曲裡,因為意境的起伏,進而變幻出比雲上更雲上的聲音,也不禁讓人贊歎她在音域層面的無盡可能性。
與此同時,雲朵在這首歌曲裡,不僅很好地将人聲與音樂氛圍融為一體,其仙音的歌聲,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導着音樂在不斷推進、翻湧,如同“為歸途的人指引回家”。
雲歸處到底有什麼?沒有人知道。但聽了雲朵的這首《雲歸》,至少可以用這首作品,去補充你我的想象。
值得一提的是,《雲歸》這首作品,除了這個漢語版本之外,還有一個羌語演唱的版本。一首歌曲、兩種填詞,在華語樂壇并不少見,但同時擁有羌語和漢語版本的歌曲,卻少之又少。當漢語的博大精深,遇上羌語的原鄉情濃,在同樣的歌聲同樣的音樂裡,又會産生怎樣的意境轉化?
且聽下回分解。
雲歸(國語版)—雲朵
作詞:王耀光
作曲:金志文
編曲:金志文
縮混:周曉明
企劃:黃鑫
統籌:春平
設計:汪奇彧
出品人:費剛
出品機關:tcc國際
一花一夏
花落了入泥
一木一夏
葉落了入泥
日落了歸家
遙看雲霄裡
遠聞山林深處盤鈴輕搖
為歸途的人指引回家
風起雲歸喲
飄浮過萬重山喲
冬去春來喲
達古冰川上雪蓮靜靜在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