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見·看南陽的一花一“草”,因為重視這件大事

宋朝蘇轼有詩雲:“唯有此花開不厭,一年長占四時春。”

明朝李言聞稱贊:“産于山陰,采于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補”。

5月12日,正在河南省南陽市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了當地依托月季、艾草等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産業情況。此前,4月的廣西考察,到柳州螺蛳粉生産集聚區,了解特色産業發展情況;3月的福建考察,到沙縣夏茂鎮俞邦村,詳細了解沙縣小吃發展現狀和前景。

一見·看南陽的一花一“草”,因為重視這件大事

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後,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曆史性轉移。這一時期,如此密集地考察特色産業,有何深意?一見為你一一拆解。

幾組數字看“小産品”蘊含的“大方略”

“滿城綠色半城水,缤紛月季競芳菲”。南陽是世界月季名城,中國最大的月季苗木繁育基地。

不久前第十二屆南陽月季花會盛大開幕,遊客紛至沓來。資料顯示,截至5月5日,僅南陽世界月季大觀園就接待遊客20餘萬人。“五一”期間,南陽市共接待遊客635.15萬人次,實作綜合旅遊收入26.34億元。小小月季為南陽赢得了大利潤。

這組數字讓我們看到南陽以花為“媒”,助力鄉村振興的巨大變化。

南陽也是醫聖張仲景故裡,全國中醫藥大市,艾産業位居全國第一。

南陽現有艾草種植面積近30萬畝,在工商部門注冊的艾草企業1500餘家,帶動了10多萬農民從種植、采收、加工、銷售中收益。

這組數字讓我們看到小艾草也能成大産業,實作由“草”變“寶”的華麗轉身。

無論是月季還是艾草,都是南陽依托當地資源優勢發展的特色産業。

鄉村振興,關鍵是産業要振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産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從“生産發展”到“産業興旺”,反映了農業農村經濟适應市場需求變化、加快優化更新、促進産業融合的新要求。

“要加快發展鄉村産業,順應産業發展規律,立足當地特色資源,推動鄉村産業發展壯大,優化産業布局,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更多分享産業增值收益。”在2020年12月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對立足當地特色資源發展特色農業做出了深刻判斷。

早在擔任福建甯德地委書記時,習近平同志就在思索如何進行鄉村産業發展,提出閩東要想從根本上脫貧緻富,就必須走一條發展大農業的路子。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關心特色産業發展。

去年5月,在山西大同雲州區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期望,“讓黃花成為鄉親們的’緻富花‘”,希望把黃花産業保護好、發展好,做成大産業,做成全國知名品牌。

去年4月,在陝西考察柞水木耳時,習近平總書記稱贊當地村民把小木耳辦成了大産業。從黃精、馬鈴薯,到黃花、木耳,再到沙縣小吃、柳州螺蛳粉,這些“小産品”,都蘊含着産業振興的“大方略”:隻要立足當地特色資源,對接市場需求,小産品也能做成大産業。

一組對比看科技賦能帶來的大變化

農業的出路在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

産業振興也需科技助力。

過去的柞水木耳,缺乏先進的生産技術和生産規範,農戶主要采用木材鑽孔的傳統生産模式自主栽培,成本高、風險大、效益低。

如今的柞水木耳,從生産到銷售,一條木耳産業鍊被各項科技成果賦能,已經實作了“雲”上種,網上銷。足不出戶就能對大棚通風、遮陽、噴水等進行智能化操控。2020年,金米村銷售木耳近6萬公斤,産值近百萬元。

這組對比讓我們看到科技賦能帶來的大變化。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立足特色資源,堅持科技興農”“要鼓勵發展農民合作社,推動農業适度規模經營,加強對農民的科技服務”“要加強農業與科技融合,加強農業科技創新”

……

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中多次提及科技興農的重要性。

一見·看南陽的一花一“草”,因為重視這件大事

此次總書記考察所到的南陽市也一直在大力借助科研創新推進艾草種植、加工、研發、體驗等全方位發展,打造艾草全産業鍊,加速艾草傳統加工向新型工業化轉型。現在南陽艾草産品已達六大系列160多個品種,獲得專利證書100多項。

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标。近年來,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較大的成就,但依然面臨農業供給品質和效益亟待提高等問題。科技創新的助力,則為破解這些沖突和問題提供了一把鑰匙。

柞水木耳炒雲州黃花,德勝馬鈴薯配甯夏安格斯牛肉,一碟盤州火腿,一份伊春藍莓,再飲一杯安吉白茶……還記得網友們用習近平總書記調研過的農副産品“制作”的“小康菜單”嗎?

一捧鮮花、一道小菜、一塊火腿、一壺清茶……越來越多的貧困地區特色産品走向大城市百姓的手中。習近平總書記關心的是百姓的一花一草,一粥一飯,是特色産業,是鄉村振興,更是民生。

未來,鄉村振興的腳步不會停歇。從“讓鄉親們飽餐一頓肉”到“脫貧路上一個也不能少”再到“努力繪就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描摹的是共同富裕的光明藍圖。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