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以史為鑒。
近年來關于“戰狼外交”這個詞可以說非常流行,經常被泰西諸國指責我們在對外維護我國利益上的強勢,但是要是這些國家真的好好了解一下中國古代曆史,就會發現古代中國的外交官才是真正的“戰狼外交官”,本期我們就來簡單介紹一下古代五大“戰狼”外交官的名場面。

圖注:影視劇中的漢軍騎兵
提起傅介子許多人都不太熟悉,但是提到“投筆從戎”、“斬樓蘭”這些典故詩詞大家都很熟悉,而傅介子就是上述典故的主人公。
東漢著名史學家班超在讀到傅介子的事迹之後,感慨不已,發出“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骞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的歎息,于是扔掉了筆墨,投軍為國效力去了,這就是著名的“投筆從戎”。
而“斬樓蘭”則是傅介子乃至中華外交上最有名的名場面。
漢武帝、漢昭帝時期,西域樓蘭、龜茲等國受到匈奴影響,對于大漢一直不太友好,甚至還多次發生透露漢使行蹤,導緻漢使被匈奴埋伏刺殺的惡性事件。
圖注:位于甘肅甯縣的傅介子廟
傅介子于是請求出使大宛,先拿着漢昭帝的诏書去譴責樓蘭、龜茲國,等熟悉了路途、各國内情之後,傅介子同霍光說,他可以刺殺龜茲國國王,讓西域從此不敢不聽漢朝的話。霍光表示,龜茲是大國,這麼幹有點危險,建議先從小一點的樓蘭國入手。
于是傅介子帶着兩個侍衛做好準備再次來到樓蘭,故意用金銀财寶誘惑樓蘭王,在酒酣耳熱之際,傅介子故意對樓蘭王說:大漢天子有些悄悄話對你說。
然後乘機直接和兩名勇士斬殺樓蘭王,對着沖上來的樓蘭武士,傅介子大喊一聲:“漢兵方至,毋敢動,動,滅國矣!”
一句“敢動一下就滅國”的話直接吓退樓蘭貴族,傅介子甚至把樓蘭的國名給改成鄯善國,老國王的頭也被傅介子拿去長安示衆。一人滅一國,吸引大家為國立功,後世無數文人投筆從戎往開頭說就是傅介子開了這個頭。
圖注:投筆從戎的班超
到了東漢時期,西域諸國又有一些不太穩定,投筆從戎的班超就是跟着當時的大軍來到西域,很快班超就創下了和偶像傅介子一樣的功績,而且班超刷功績的國家也是鄯善國,就是傅介子給改名的樓蘭。
班超剛到鄯善的時候,國王還是很熱情,但是過了兩天态度突然冷淡下來,班超猜到肯定是匈奴使者到了,于是班超偷偷了解到匈奴使者的居住地,半夜放了一把大火,并率漢兵全殲匈奴使團,班超一人就親手殺了三個匈奴人。
圖注:影視劇中的漢朝使者
第二天班超把匈奴使者的人頭拿給鄯善國王,鄯善國王突然想起了當年被傅介子支配的恐懼,趕緊表示願意歸順大漢,并且把太子派到漢朝去學習。
之後班超在西域呆了足足超過三十年,在這三十多年裡,班超恩威并用,憑借一己之力收服及穩定了西域五十多個國家,為西域各國納入大漢的統治做出了巨大貢獻。功封定遠侯,世人也尊稱班超為“班定遠”。
圖注:繪畫作品中的陳湯
陳湯不同于傅介子、班超,他年輕時家庭貧窮,一度靠乞讨借貸為生,被人瞧不起。陳湯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為了能出人頭地,陳湯主動來到帝都,在獲得一官半職後主動要求前往西域,于是陳湯以為西域都護府副校尉的身份出使西域。
在西域,天高皇帝遠,陳湯可以放心大膽地幹一些在帝都不敢幹的事情,比如——假傳聖旨,号召西域諸國出兵,平定不歸順大漢的國家。
當時匈奴郅支單于經常威脅西域諸國,陳湯認為要是放任匈奴這麼幹,西域遲早成為匈奴的勢力範圍,還不如集合大漢屯田的士兵,再假傳聖旨,召集目前心向大漢的力量,一舉平定西域。
圖注:繪畫作品中的大漢騎兵
于是陳湯在沒有得到漢朝準許的情況下,假傳聖旨,召集了各國軍隊,一 舉斬殺了郅支單于,以及單于以下的阏氏、太子、名王以下一千五百一十八人,活捉一百四十五人。
陳湯此役更是開創了漢代戰陣之上斬殺單于第一人。
陳湯在給漢帝上書解釋矯诏出兵的奏折中就提到:“宜懸頭槀街蠻夷邸間,以示萬裡。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圖注:七下西洋的航海家鄭和
鄭和是永樂大帝朱棣的親信太監,人長得很是威武,而且還懂軍事,在靖難之役中立過功。
在永樂大帝打算找人下西洋的時候,備受信任又懂軍事的鄭和就成為了整個大明外交天團的核心人物,而且之後發生的故事也的确證明了鄭和的能力有多強。
在第三次下西洋的過程中,鄭和來到了錫蘭山國(今斯裡蘭卡),錫蘭山國的國王名叫亞烈苦奈兒,是當地著名的地頭蛇。因為地理原因,東西方貿易商船都要經過錫蘭山,這個國王經常幹一些搶劫、綁票的事情,這次竟然幹到了鄭和頭上。
圖注:錫蘭在鄭和航海線路中具備重要的地理地位
第一次鄭和很機警,察覺不對後就啟航繼續西行了,但是返程的時候還得經過錫蘭山,亞烈苦奈兒覺得大明警惕性挺高于是打算智取。
鄭和傳回時,錫蘭山國王亞烈苦奈兒故意邀請鄭和前往國中宴飲,然後打算乘着大明船隊群龍無首,派遣五萬大軍斷了鄭和後路,搶了大明的寶船。
可惜亞烈苦奈兒高估了自己的戰鬥力,低估了大明的戰鬥力,鄭和帶着兩千人直接攻占了錫蘭山國的都城,俘虜了國王亞烈苦奈兒及其老婆、孩子、官員頭目等等,然後把他們打包帶回北京獻俘。
圖注:永樂大帝朱棣畫像
當時大明的高官都覺着直接殺掉,殺一儆百算了,永樂大帝朱棣覺得這人隻不過是太無知了,赦免了他,連老婆孩子全部釋放,然後找了一個俘虜中都認為賢明的名叫邪把乃那的人,給他派使者賜印信,讓他回去當了錫蘭山國的國王,當然老國王也一起送了回去。
從此之後海外諸國都感念大明天子的威德,屢屢派遣貢使。
圖注:繪畫作品中的王玄策
王玄策一人滅一國的事迹可以說在網絡上名氣極大。
在大唐王玄策壓根不算是名臣,甚至連名人都算不上,他剛開始隻是一個小小的融州黃水縣縣令,後來在大唐貞觀19年陪着朝散大夫、衛尉寺丞、上護軍李義表護送婆羅門國使節回國,王玄策僅僅是一位副使。
圖注:頭條百科資料中的王玄策
到了貞觀20年,王玄策終于憑借自己右率府長史的身份當了出使天竺的正使,當時天竺王名叫屍羅逸多,還算是一個賢明的國王,如果沒有後來的事情,王玄策估計順利出使,順利回國,按照他的官職在正史中都不一定留下自己的名字。
但是在王玄策抵達天竺的時候,天竺王屍羅逸多恰恰去世了,而天竺國大臣那伏帝阿羅那篡位自立,王玄策使團的三十人在動亂中寡不敵衆全部被捉,各國使者送的國禮也全部被搶。
圖注:王玄策從天竺傳回長安路線圖
王玄策乘着動亂逃了出去,逃到了吐蕃。王玄策深恨阿羅那壞了自己好不容易得到的正使之位,直接以大唐使者的名義在吐蕃借了一千二百名吐蕃士兵,然後再借了泥婆羅國七千餘騎兵。
王玄策和副使蔣師仁分别率領二國八千二百人的軍隊,直接進軍天竺國國都,大戰三日,斬首三千餘,跳河溺死者約萬人。
阿羅那一看打不過就棄城逃跑,結果被蔣師仁率領的部隊活捉,這一仗共計俘虜男女一萬兩千餘人,牛馬三萬餘頭匹。
圖注:繪畫作品中的大唐騎兵形象
天竺人沒想到大唐外交官帶着的吐蕃人和泥婆羅人這麼能打,于是趕緊投降,據事後統計投降的城邑有五百八十所之多。而東天竺王屍鸠摩害怕王玄策一個不開心把自己也給滅了,趕緊送上牛馬三萬匹,以及弓、刀、寶纓絡等寶貝勞軍。
還有一個叫做迦沒路的國家也吓壞了,直接給大唐獻上寶貴的不知道是啥的“異物”,還獻上了本國的“地圖”表示臣服,甚至還跟大唐求“老子”的像,估計是要全國改信道教了。
王玄策等大獲成功之後,就帶着阿羅那等俘虜回到大唐,在長安舉行了獻俘儀式。
圖注:大唐長安複原圖像
按理說一人滅一國算是很大的功勞,隻不過在當時的大唐人看來,主要敵人都是突厥這樣和大唐勢力相當的敵人,至于遠在吐蕃以南的天竺根本不算啥正經的敵人。
既然王玄策打了勝仗,就官升朝散大夫吧。朝散大夫在大唐官制中隻不過為從五品下,文官第十三階而已。
是以王玄策雖然功績顯赫,但是比起上面幾位獲得國家的認可,隻能屈居第五了。
您怎麼看中國曆史上這些強勢之極的外交官呢?歡迎留言。
文/以史為鑒
圖/網絡
參考資料/
《漢書·傅介子傳》
《漢書·陳湯傳》
《後漢書·班超傳》
《明史·鄭和傳》
《資治通鑒第一百九十九·唐紀十五》